家传古玩古董的市场价值——龙泉窑
考古资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上因袭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质量也一般,消费对象局限在当地,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诚如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所谓:“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直到北宋末年,由于朝廷的重视,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庄季裕《鸡肋篇》)。这种“制样须索”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设立以前的官窑形式,其性质应该同汝窑是相同的。可见龙泉窑在北宋末年已获赵宋宫廷青睐,并直接秉承了徽宗皇帝的设计要求和审美趣味。
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因龙泉窑配方变化,将含钙量高的石灰釉改为含钙量低的石灰碱釉,使釉水黏度增加而不易流动,同时借鉴同时期官窑技术特点,多次上釉,增添了器物的玉质感,并迎合当时尚古风气制造出很多仿古器型,故高品质的龙泉窑粉青厚釉瓷器多出于此时期。元代的龙泉窑玉壶春瓶出土及传世作品,从器型上来看均有大致的统一规格,喇叭形口、细长颈,垂腹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宋朝与元朝的龙泉窑瓷器,在整体风格和具体的釉色、底胎、纹饰和器型都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既是由于这两个时代在工艺上的差别,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致。
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
在宋代之后的元朝,龙泉窑继续发展,并远销国内外。此时的龙泉窑开始出现了风格上的变化,瓷器的胎体变得更为厚重,器型也更为高大,而且也更为重视纹样,几乎每一件青瓷上都会绘制一种纹饰,而且方法也会更为丰富。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前者为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瓷器特点是黑胎厚釉,釉层晶莹,如玉似冰,瓷器釉面布满裂纹。后者烧制的瓷器白胎厚釉,不事繁耨堆砌,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