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负得正”道理何在?

“负负得正”是在我们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使用的运算法则。在小学我们引入乘法时是从加法的角度去理解,a个相同的正数b相加就可以写成a×b。学习了负数之后,正数与负数相乘,0与负数相乘,我们都可以类似地理解,但负数与负数相乘又如何理解?这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之前在人教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是以找规律的形式总结出“负负得正”的结论,后来在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发现也是这样一种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大概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了。但事实上,“负负得正”运算法则的得出是为了配合数系的扩充,引入负数、有理数、无理数,数系扩充到实数,其运算法则运算律都必须能够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下面举几个从不同角度解释“负负得正”的例子,作简要说明。

(1)归纳模型:(-5)×2=-10,(-5)×1=-5,

(-5)×0=0,从而(-5)×(-1)=5,(-5)×(-2)=10,

(-5)×(-3)=15.

(2)分配律模型:(-5)×(-3)=(-5)×(0-3)=(-5)×0-[(-5)×3]=0-(-15)=15.

(3)相反数模型:5×3=5+5+5=15;(-5)×3=(-5)+(-5)+(-5)=-15. 所以,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就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5)×(-3)=15.

(4)气温变化模型:今天的气温记为0 摄氏度,每天下降5 摄氏度. 昨天记为-1,前天记为-2,大前天记为-3,(-5)×(-3)就是大前天的度数,就是15.

(5)数轴模型:规定,数轴的正方向为东,数轴的负方向为西. 一个人在数轴的原点处,-5 看做向西运动5 米(计划向西);(-5)×(-3)看做沿反方向(即向东)运动3 次. 结果:向东运动了15 米. 所以(-5)×(-3)=15.

上述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负负得正”,今天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解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