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生日夜宴:最美的群芳聚会,却暗藏芙蓉女儿诔(下)
原创作者:卓语
01 第三签李纨
李纨抽到第三签【霜晓寒姿】,诗曰:竹篱茅舍自甘心
诗作出自宋朝王琪的《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诗文很浅白,不用多解释,但林和靖很值得探究。此人才华横溢、酷爱梅花,终生不仕不娶,留下著名典故“梅妻鹤子”。
作为一个清高的隐逸诗人,他身上突出的“文化点”是:
1、千方百计的隐逸,但也盖不住才华。
2、终身不娶,孤独一生。
3、他的词作深情感人,但仅传世三首。其中有一首《长相思》,道尽离愁别恨。
4、结庐西湖孤山,布衣村居。
藏拙、孤独、相思、村居,以上四点全都有李纨的影子。既如此,曹雪芹岂不是将李纨推崇的很高?
不!请注意诗作中说,梅花误识林和靖,才招世人谈论至今——王琪为梅花抱不平,他认为林和靖亵渎了梅花。也就是说,林有盗名之嫌,怎比梅花的清雅,发乎天然!
这就有意思了。我们知道太虚幻境里李纨的判词说: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林和靖的梗,显然跟判词可以互相映射。都是清冷人生、虚名留世。
可见,曹雪芹并不推崇这样的人生。
按理说,争荣夸耀、逞强耍狠,遭到批判是应该的。但李纨这种有操守、善保身的活法,就像从《菜根谭》里走出来的一样,符合东方哲学,是倍受文人推崇的。
然而曹雪芹竟然鄙夷这种人生!发乎天然,才是他要推崇的精神!
很多时候由不得感慨:读者总是比曹雪芹封建保守的多。你想不到他有多先进!很多人还在吹嘘宝钗袭人的正统文化,真是搞笑的很。有谁知道,曹雪芹竟然对寡妇守贞都投以鄙夷。
林和靖被清高观束缚,李纨被封建道德观束缚,尽管在俗人眼中值得敬佩,但都失去了宝玉那种发乎天然的美好。
1、竹篱茅舍自甘心
这句是李纨奉行的生存策略。
2、不受尘埃半点侵
尘埃,起风时才有的东西。诗中虽然没出现“东风”一词,但尘埃是隐性地暗示了东风。
不受尘埃侵袭,说明不受人祸风暴的伤害,这不仅暗示李纨命运,还暗示出李纨跟王夫人的关系。
梅花发于早春,开在东风未到之时。“不受”这个词,充分显示出梅花跟东风无缘,得不到它熏染。但是很显然,人家梅花也不稀罕。
3、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句就跟“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意思一模一样。
林和靖号称“梅妻鹤子”,既然李纨为梅,贾兰的优秀也堪配鹤,那这句似乎是说李纨误识贾珠,才弄了个笑谈人生。
李纨为母为妻是楷模型的,无可挑剔。但曹雪芹却认为妻子这个角色,枉费了李纨的人生。大约,他对书香门第有更高的期许值。
02 第四签湘云
湘云抽到第四签【香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
出自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他人的诗都是以花言志,只有这首是真写花、真美景。跟湘云天真浪漫的个性很贴合。
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字面意: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月亮挥洒出淡淡的清辉。花儿的香气融在朦胧的夜雾里,月光正洒向院中的回廊。
引申意:湘云尽管失去双亲,但得到家族的庇护,命还不错。
如果你看过《史湘云:被宠坏的孩子难成熟 》,就知道湘云深受家族庇护。在众多女儿中,只有她婚事顺利,厮配得才貌仙郎。这才是东风得力!
又出现了东风!宝钗、探春、湘云的花签,都出现过东风了。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反衬芙蓉黛玉,不得东风眷顾!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字面意:害怕夜太深花儿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红蜡烛,秉烛赏花。
花睡去,是引唐玄宗的典故。某日杨贵妃喝醉赖床,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引申意:湘云正在享受短暂的美梦。这美梦就像花儿凋谢一般迅速,需要秉烛夜照,才能抓住些许片刻。
杨贵妃的人生就是一场美梦,华而不实,梦醒时一片苦楚。她没有争权夺利的险恶,就像湘云是个好孩子,是个可爱的女性一样。但她没有大局观,没有头脑,没有承担力,只靠娇宠度日。
湘云最终也是悲剧命运,跟宝钗一样,成了无依无靠无子嗣的寡妇。但在官祸之前,她一直过着杨妃美梦般的生活。本诗记录的是这些时期。
书中的姑娘们尽管与世隔绝,但并不与社会脱钩。宝钗十来岁就开始汲汲营营,为未来铺路;黛玉长期忧心忡忡;探春有志、元春负重.....每个人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唯有湘云始终怀揣着公主梦·,对世界一无所知。就在告别花神这日,湘云还上演了憨眠花中,这便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她还在霓裳羽衣舞中。
纵观湘云的判词、诗作、花签,大量充斥依依不舍之情。按理说青春岁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作者只给湘云设计了这种情怀呢?
其中暗含之意是,湘云从来没有成长过。
成长的人生,过去再多的美好,也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一场因缘会际而已。但对不成长的人而言,曾经就是永远。
用整体的角度观察,麝月是春去,湘云紧邻麝月在前。到她这时候就是暮春,花快败了,所以要秉烛赏花,抓紧最后时间。
3、命运暗示
诗作写于苏轼的黄州贬谪时期,看似洒脱,实则内心苦闷。贬谪源于乌台诗案,差点令苏轼失去性命。
这个事件,很可能是映射湘云婚后的风波。乌台诗案是言论惹祸,湘云的多嘴多舌与之非常相似!
03 第五签麝月
麝月抽到第五签“韶华胜极”,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
又是王淇的诗作,《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字面意思:梅花零落,像少女卸了妆,海棠花开了,像少女刚刚涂抹了新红。等到荼蘼花开,春天就该结束了。这时会有一束束荆棘,爬过那长满苔藓的莓墙。
本诗从初春写到初夏,颇具禅意。用给麝月很合适,她擅长明哲保身。
根据脂砚斋的剧透,她是留在宝玉身边最久的一个丫鬟,府内的各种风波都平安度过了。看样子抄家后,她另寻安身立命之处,应该不在话下。
麝月的作用不在于暗示自己,在于暗示整体。她是寿宴的分水岭。
抽签在她之前的,算是幸运者;抽在麝月之后的,都是灾难下的炮灰。(再次强调,是指人治环境下的幸运。被抄家后,都流落成贱民,谁也谈不上幸运。)
对这个分水岭,作者有暗示:
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
宝玉这个护花使者对此最敏感,他已经嗅到异样的味道,所以当众皱眉,还把签藏起来。
1、本诗最值得关注的是第四句:丝丝天棘出莓墙
春天已经走了,百花凋谢后,取代百花的是什么呢?是肥壮茂密的荆棘。
百花当然是眼前这群美好女子,荆棘呢?长满苔藓的莓墙呢?是什么不用再解释了吧。
2、诗中出现了三种花:梅花、海棠、荼靡
李纨第三签是梅花,湘云第四签海棠,麝月第五签荼靡。一丝不差的扣合了抽签顺序!神不神?
按照诗中所写,荼蘼凋谢后,花园将成为荆棘的天下。
但在麝月后面抽签的香菱黛玉之辈,自然是鲜花无疑。那就是说,她们只能去荆棘里挣扎了!
由此可见,麝月不就是分水岭吗?!
04 第六签香菱
香菱抽到第六签联春绕瑞,诗云:连理枝头花正开
出自朱淑真的《落花》: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朱淑真是个女诗人,著有诗集名《断肠集》。87版电视拍香菱被薛蟠暴打前,正在灯下读书,读的就是《断肠集》。
花签选的第一句看上去挺喜庆。可惜,全诗却是浓重的悲剧。《落花》的名字,也跟麝月分水岭互相呼应,春天走了,到香菱这儿进入落花时节。
1、妒花风雨便相催
香菱命中克星是薛蟠,但导火索却是“被人嫉妒”。嫉妒花儿、摧残花儿的风雨,当然是指夏金桂。
2、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字面意思:真想让掌管春天的青帝长久做主,不要让娇嫩的鲜花落到青苔上。
林黛玉生于花神日,是群花之主。此外,林木始终是她的象征,黛即青色。所以此诗中的青帝,是指黛玉。
上文解析过,群花之所以要遭受暴风雨,是因为花神衰微,时限已到。香菱这朵可怜之花,就发出了痛苦的呼救,希望花神长留人间,不要走的那么快。
05 第七签黛玉
黛玉抽到第七签风露清愁,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
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光,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首诗跟荷花没有一点关系。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她因为得罪了画师毛延寿,天姿国色被埋没,出塞和亲永离故土客死异乡。整首诗是昭君自叹薄命,生不得志。
单以婚嫁看,跟探春最贴合,探春正是和亲番邦嘛。但作者不用给探春,已经说明,这不是临摹画。诗词玩的是九曲玲珑心,玩的是立意,不是照本直译。好好学习,不是good good study。
许多人以此诗来论证黛玉嫁给了北静王爷、嫁给了番邦,完全错误!
1、全诗的重点在: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是指当权者!自陆游唐婉的《钗头凤》传世后,东风还有个更明确的代指,就是婆婆。
黛玉死于王氏集团的威逼迫害,这是作者要暗示的重点。
晴为黛副,晴雯惨死于王夫人之手,就是对黛玉命运的剧透。也就是说,黛玉会被王夫人活活气死,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根据80回里的很多剧透,大概率是贾母临终前,以资产分配为条件,令王夫人不得不同意了宝黛婚事。
但金玉派马上见招拆招,动用官方力量制造一个借口,让宝玉必须远离贾府,贾母本想让他们抢在自己咽气前完婚,却落空了。
贾母去世后,王夫人折磨黛玉还不容易。黛玉苦等宝玉不得,泪尽而亡。而王夫人只用三个字就能打发贾政和宝玉:女儿痨。
晴雯香菱的惨死,都是黛玉命运的预演。原书到80回戛然而止,正因为这两大副角命运已经交底。至此,本书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剩下全是不堪入目的残局。
2、诗作的思想
历史上写明妃的诗词很多,大多是有志难伸的诗人。所以这个题材已经形成固定含义:怀才不遇、是非颠倒、当权者昏庸无道。
对比一下其他人的诗,能明显看出黛玉这首的特殊性。这是一首长行诗、言志诗,跟花无关,却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性。
由此可见,黛玉真是个女人吗?她的悲剧,真是爱情悲剧吗?
人们争论黛钗,一直围绕谁适合做儿媳,这是多么鼠目寸光!作者没那么无聊,耗费毕生血泪就为写个三角恋。
黛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家风、三观,也就是两种生存方式。作者当然深爱黛玉,他一直借黛玉来批判是非颠倒的世界,讽刺当权者有眼无珠、昏聩无能。
《从豪门媳妇的出身,看到贾府里最隐秘的矛盾 》里分析过,黛玉李纨都是文化路线的象征,是贾家百年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但谁也没想到,政治环境在变化,黛玉活在王家天下里,败给了拙劣的假文化、假做派、假谶言。
一个拥有完美素质、天降重任的人,夭折在一群愚昧无知、鼠目寸光的蠢妇手中。
这是黛玉的命运,更是作者对社会的呐喊。曹雪芹本人就是个生不逢时的林黛玉。
3、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花神要离开了,眼泪洒向了群花。贾府的人祸风暴也要全面来临了,不知有多少人要被狂风摧残,飘落天涯。
06 第八签袭人
袭人第八签武陵别景,诗云:桃红又是一年春
诗作出自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字面意:当年的人们为了避秦之乱躲进桃源,但他们没有年历记载,看到桃花盛开,才知道又一年来了。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找到这里,把我骚扰。
引申解析:
1、桃花源咋听起来很浪漫,但这个典故绝非暗示命好。
桃花源居民与世隔绝,连年月、朝代都不知道,这种状态放在现实生活里,是很可怕的。后世解读,认为《桃花源记》记录的那个地方,其实是个坟墓,捕鱼者穿越到了鬼的世界。
即便在原文中,捕鱼者后来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也就是说它确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陶渊明在文中已经隐晦表达出,它是个幻想。
既然如此,它怎么可能是好命的征兆呢?
2、本诗创作于南宋末年,世局黑暗而混乱。作者谢枋得隐姓埋名,躲进山区。这首诗是逃难之作,没有一丝愉悦,充满苦闷彷徨和对时局的忧愤心情。
他写这首诗是渴望解脱,但同时又自知这种渴望不现实。国破家亡,哪里会有解脱?所以才用了桃花源的典故,立意是无奈的、自嘲的。
作者要表达的心绪,其实是寻不到桃源!这天下没有桃源!
既然如此,那就说明袭人后来的命运陷入了死胡同,无路可走。
3、从麝月春去,到香菱落花,再到黛玉漂泊,花儿已经走完了生命的全部。
到了袭人,出现了幻想型的“桃源”和 “又一春”,那就必然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春。因为这个世界里的春天不会倒转。
什么是另一个世界?就是常人不踏足的地方,青楼。
4、桃花的寓意,历来与男女之爱紧密相连。
但是爱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一旦跟庸俗挂钩,就是滥情、色情之意了。所以妓女云儿的酒底,便是桃花。
蒋玉菡跟云儿是同一路人,跟他挂钩的桃花,不是色情又是什么?
5、长久以来,这首诗一直被误读成:当贾府灾难来临时,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好像躲入了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中,毫发未伤,过着桃花源一样的田园生活。
很多人的灵魂本就像袭人一样满是罪恶,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如此善于投机,还不应该躲过灾祸吗?
基于这种意识,无论合理不合理,都一定要让袭人命最好。
可是就在太平盛世之时,蒋玉菡的职业和生活也是高危动荡的。他凭什么成桃花源呢??
哪怕一个街头小贩,都有可能与世无争安静度日,唯有蒋玉菡不可能!他的奴籍加贱籍,意味着他绝对得不到自由生活,绝对不可能有“桃花源一样的田园生活”。
如果一定说他是桃花源,给袭人带来成堆的桃花,倒能解释得通。因为娼和妓从来不分家,跟在优伶身边,想不卖身都不可能。
所以,与世隔绝的桃源用给袭人只能是反讽,是暗喻青楼。因为在青楼中遍地滚浪桃花,完全可以不管外面岁月。
6、正解这首诗:
避秦:金玉良缘成功后,袭人被宝钗按上罪名,跟宝玉也恩断义绝。此时被打成残疾的蒋玉菡,已毫无价值,被撵出了忠顺王府,宝玉想安置他。宝钗就借此把袭人送给了蒋玉菡,再给蒋一笔安置费用。
这对袭人而言,就像一场国破家亡的祸乱。被送给蒋玉菡,相当于《桃花源记》里写的避祸逃难。
寻得桃源:避祸之后需要生存啊。蒋玉菡混迹于下层娱乐场所,而袭人绝不安心过苦日子,她很快在娱乐场所里发现了新的桃源,其实就是财源。
花飞:这是暗指袭人的恩客。就像冯紫英家宴那种场面,都是些纨绔弟子。
流水:是指舆论宣传。
怕有渔郎来问津:沦落成妓后,当然不希望遇到熟人。尤其是贾府被抄后,她更不想遇到宝玉。让恩客们知道过往故事,会嫌她晦气,会影响她的生意。
在前80回里,宝玉多次有渔郎的打扮,黛玉也打趣过他渔翁。所以袭人后来绝不会供养宝玉,相反会嫌弃他、躲着他。这就是蒋玉菡最终弃她而去的原因。
本诗核心只有一个:逃遁。作者谢枋得仓惶逃难的背景,便是贾府的结局,也就是花神黛玉走后的状况。
所以它不仅属于袭人,也是一切金玉派的结局。是芙蓉女儿诔的终曲。
07 小结
八支花签卓语已逐一解读,让我们来对比它们:
1、作者选诗词,主要是选立意。
黛玉的《明妃曲》是一首政治议论诗。寄托着作者满腔的愤懑:怀才不遇、是非颠倒、当权者昏庸无道。
探春是一首晋谒之作。因为她这一生,都错看错信了王夫人,为了进入王夫人的体系,不惜压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晋谒的姿态。好在最终得到了南安太妃的赏识。
宝钗的诗,非言志亦非言情,主题只是倾慕炫耀东风的眷顾。李纨的诗,是对林和靖文化基因的质疑。
2、诗词作者也很重要。
《明妃曲》的作者是欧阳修,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当时代的文坛盟主。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黛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
宝钗《牡丹花》的作者罗隐,有比较有意思了。此人没任何政治建树,却留下很多鬼怪传说,有一张专会咒人的乌鸦嘴。
他年轻时一心想科举入仕,从20岁起应进士举,屡考屡败,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这是他最为青史留名的壮举。
对热衷科举的宝钗,偏要配这样一个人,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
罗隐还有一首很知名的诗作《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意思是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人民说,却是灾难。
吼吼,雪,灾难哦!
3、所有诗歌内容围绕黛玉
这些诗歌或跟芙蓉有关,或跟花神有关,或在暗示东风当权者,多多少少都围绕着黛玉的命运。
寿宴这天从形式上看,黛玉没什么出彩。既没醉卧花丛,也没拔得头签,也非艳冠群芳。
但作者于无声处而有宏音。其实这天一切的狂欢,都为黛玉而有!黛玉才是真正的艳冠群芳。
寿宴前大观园不断的接纳着新人,到宝玉寿宴时,大观园达到了鼎盛。这是韶华盛极的一天,所有的美好都凝固在这一天。
此后它就走向了萧索期。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花儿进入大观园,相反只有离散。
本文是《红楼生日夜宴:最美的群芳聚会,却暗藏芙蓉女儿诔(上) 》的续篇。六十三回的抽花签分两回解读完毕。
除了花签之外,宴会上芳官唱的花曲,和第二天才发现的妙玉花笺,也是寓意深远的重点。卓语会另外解读,敬请期待。
#红楼梦# #林黛玉# #李纨# #袭人# #史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