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值得永远记住的最优学习规则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非常勤奋,争分夺秒,但是成绩总也上不去?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玩耍两不误,从容不迫,但是成绩一直拔尖?今天,我们给你一个科学的答案。这个答案,值得你永远记住!

01

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的孩子,或许他就是你家的孩子:别人学,他也在学;别人玩,他还在学,但是成绩总不如又学又玩的孩子。

《中国教育报》报道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初中女孩,在老师眼中安静、乖巧、勤奋、认真,但是成绩总不理想。家长为此很焦急,找到老师,希望能找到原因。经过两周的观察,发现孩子表现是这样的:在学校上课时,不管老师在讲课,展示PPT,还是在提问,这个女孩都在记笔记。回到家后,女孩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一个非常精致的本子,把白天每一科的笔记再誊写到这个本子上,直到深夜。

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结局却显而易见:时间都花在记笔记、誊写笔记上了,学而不思,机械重复,分不清哪些知识已懂,哪些还不懂,成绩怎么可能好得起来?

《中国教育报》对此评论说:不要拿时间来衡量勤奋,脑懒体勤,是在用低质量的勤奋来掩盖真正的懒惰。

我们对此深以为然,但并不满意。因为这就像给了你一碗汤,但是没有给你勺子。我们还需要更科学的答案。

为什么很多学生勤奋程度超过了99%的人,但是成绩总是不尽如意?很多老师、家长都知道答案:是因为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但答案仅止于此了。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最优的?就不知道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希望能找到科学答案。

直到现在,这个科学答案终于找到了。这个答案是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的,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最优学习的85%规则》。《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做了报道,科学作家万维钢也第一时间做了解读。

这篇论文到底说了什么?什么是最优学习的85%规则?

02

容我们引述万维钢对这篇论文的解读。

这篇论文研究的是AI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但回答了每次训练中最优的网络判断错误率是多少这个重大问题。

为了让AI神经网络学会自己做判断,研究者需要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这个网络。如果网络判断正确,它就会巩固现有参数;如果网络判断错了,它就需要调整参数。研究者还要决定用什么难度的数据去训练这个网络:如果数据难度太低,网络每次都能猜对,它就无法提高判断水平;如果数据难度太高,网络总是猜错,它也会无所适从。

这个网络学习过程,类似于人脑的学习过程:网络内部大量参数随着训练不断变化,相当于人脑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技艺;网络判断错误时,相当于人脑在学习中碰到了陌生知识;用什么难度数据训练,相当于人脑接受什么难度的知识。

研究者为此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还用了一个模拟生物大脑的神经网络模型做模拟实验,数学模型如下:

这个数学模型有一个精确解:15.87%

这个精确解的意思是说:在训练AI神经网络学习时,提供的数据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15%是它感到意外的。也可以说,每次训练时,这个网络的最优判断错误率是15.87%。

研究者发现,在15.87%的最优判断错误率下,随着训练次数的增长,这个网络学习时的准确度增加速度最快。

比如,达到同等水平,40%的意外率需要训练1000次;而15.87%的意外率,只需要训练350次。

因此,这个结论就被称为“最优学习的85%规则”,也可以叫15.87%为最佳意外率。

研究者用这个数学模型考察了在其他领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差不多同样的结果。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如果有15.87%的新内容,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最高。学数学时,如果85%的内容本来就会,15%是新知识;学英语时,如果85%的内容熟悉,15%是新内容,学生学习兴致最高,学起来最爽。

比如,在玩电子游戏时,15.87%的犯错率是最好玩的游戏。如果游戏时不会犯错,轻松过关,说明游戏太简单了,玩家会感到无聊;如果频频犯错,说明游戏设置太难了,玩家也玩不下去。

15.87%=最佳学习规则,在心理学上也能找到坚实依据。

03

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完全陌生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有熟悉,又有意外,是“学习区”。学习区就是图中紫色部分。

美国作家德里克·汤普森在《流行制造者》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公式:喜欢=熟悉 意外。

汤普森说,我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东西,首先是比较熟悉它,其次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也往往都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

实验证明最容易获得经费的课题,是在现有已经成熟的概念之上的改良式创新。

心理学家在无数次实验中让受试者选他喜欢的东西,最后选出来的都是他熟悉的东西。不过这种熟悉不等于重复,而是熟悉中还包含有一些意外。

用今天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我们最喜欢的东西、最容易接受的东西,等于84.13%熟悉 15.87%的意外。

我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84.13%熟悉内容 15.87%的新内容,在这个区域内,我们学起来最快,学起来最爽,自然学习效果最佳。

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心流”概念的提出者,他说,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必须要在工作的挑战和自己的技能形成平衡。

如果工作挑战大大低于自身技能,你会觉得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挑战大大超出自身技能,你会感到焦虑。

只有工作难度和自身技能刚好匹配,你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才会获得心流体验。

我们学习时会废寝忘食,其实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创造力,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感。

要进入学习的心流状态,其实也需要84.13%熟悉 15.87%的意外。

在15.87%的意外率下,我们既喜欢学习的内容,又容易进入学习心流状态,学习效率和效果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04

那么如何应用15.87%的最佳学习规则?

先考试再学习。有必要澄清一下,15.87%这个比率不是学习之后再考试的出错率。而是学习之前,你要学的这个内容的最佳意外率,是先考试测出来的出错率。

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也强烈推荐“先考试再学习”法,认为这种方式学习效果更好。

因为考试的本质一方面是强迫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提取出熟悉的部分;另一方面是查找出陌生的、意外的部分,也就是找出15.87%的意外部分。

从记忆中重新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大脑在经历费劲的回忆过程后,会加强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熟悉程度;而带着问题去学习,大脑会主动捕捉那些重要的信息,并建立起储存和提取回路,知识就像是被主动赶进了脑海,自然学习效果会更好。

按照这个理论,像背诵、做测试题、写作、演讲、转述等,都能起到和考试类似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先做一套测试题,测试题的最佳难度是15.87%的题你不会;学习英语时,先测验一下,最佳的难度是15.87%的单词和语法是新的。

再比如,以输出倒逼输入,以转述代替笔记,都是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质上都是先考试再学习。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非常勤奋,争分夺秒,但是成绩总也上不去?也许是因为他们总是在重复,没有进入学习区,100遍重复也不能有新的认知。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也学不会,上课老走神?也许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挑战,处于恐慌区,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今天的结论是:为了最大化学习效率,我们必须要在学习区学习,最好是先测验再学习,而测验的难度,最好是有15.87%的新内容、新知识。

禅定时刻

15.87%的最佳学习规则,不仅在学习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价值,值得永远记住。

喜欢=熟悉 意外,熟悉代表着大脑在提取旧信息,增强旧回路;意外代表着大脑在储存新信息,建立新连接。在学习区学习,不仅是感情问题,也是大脑认知问题。

当我们觉得这个东西既不无聊又不高不可攀时,差不多就是15.87%时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