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冢头镇,以“冢”为名,纪念二个伟大灵魂,彰显大汉忠义精神

郏县有一个镇叫“冢头镇”,《说文解字》中“冢”:高坟也。坟地,常常很让人忌讳。

在郑州,有条路叫“祭(zha )城路”,只因为“祭”字与祭祀有关,就让某些人感觉的不舒服,千方百计改成“平安大道”。

郑州人不接受“祭”字为地名,为什么郏县人却以“冢”这个地名而骄傲?那是因为郏县人有文化,了解自己的历史。

冢头的来历,与2000多年前的两个汉代人有关,一是纪信,二是汉文帝的生母薄姬薄太后。

纪信是谁?可能有人不知道,不过,说到城隍庙,知道的人就多了,在过去,每一个县城的标配必须有:县衙、文庙、城隍庙。县衙管理人间,文庙供奉孔子,城隍庙供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管理阴间,很多城的城隍就是纪信。

纪信原为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在楚汉争霸荥阳大战时为救刘邦危难,冒死假扮刘邦出城诈降,掩护刘邦脱身。被俘后项羽劝降无果,将其活活烧死。

纪信成为大汉立国的第一位舍身尽忠的典范。被誉为“功盖三杰,安汉一人”,可以说,没有纪信的壮烈舍身,就没有400多年大汉江山,也就没有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汉文化的形成。

后世感念纪信忠义,很多地方都以纪信为当地的城隍,护佑一方平安。

《郏县志》载:刘邦称帝后,为报纪信忠良,昭示后人,下诏在纪信故里和火焚纪信处(汉荥阳城西南300米,今郑州市古荥镇)修墓建庙,纪信故里始称“纪信村”,后简称“纪村”就在冢头镇辖区。

郏县冢头镇纪村,是纪信的故乡。

现在村里有一条路就叫纪信路。

在纪村北,下了村级公路,走过一片庄稼地,才能看到纪信冢。

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纪信冢矮了许多,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是向导小邵领路,我真不知道这一方杂草丛下,就是大汉第一功臣纪信的墓冢。

薄姬又是谁?她是刘邦的嫔妃,汉文帝的生母。

刘邦死后,嫉妒、残忍的吕后开始迫害刘邦的儿子和女人。薄姬因为身份低微,极少被汉高祖见爱,为人低调,得以出宫,到儿子刘恒的封地代地,逃过一劫。

刘恒的封地代地位于汉朝北部边境,毗邻匈奴,匈奴强悍,时常侵扰代地百姓,以致国无宁日。当年刘恒被封在这里,可见刘邦对这个儿子不太上心。

吕后去世之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联合诸位大臣诛杀吕氏诸王,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外家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代王刘恒即位为帝,就是汉文帝。次年迎薄姬入京,尊为皇太后。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

冢头人为薄姬立的雕塑,太后表情温和慈祥。

薄太后早年为躲避吕后迫害,带着年幼的刘恒在封地非常低调,与世不争,生活简朴,也了解民间疾苦。身居尊位后,从不擅作威福,尤其对股肱大臣,颇能尊重和爱护,同时,督促文帝关注民生,重视民意,对汉文帝影响很大,为开创文景之治盛世起到很大作用。

文帝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薄太后生病3年,文帝每日都细心照料母亲,从不懈怠。常常衣不解带侍奉左右,汤药也是亲自尝过之后才拿给母亲喝,其孝行因此传遍天下。24孝第二孝就是文帝亲尝汤药。

薄姬有一次来到郏东北的纪信庙吊念功臣纪信,祭祀之余,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感觉郏县这个地方人杰地灵,随意欲百年后葬此。

薄姬死后,其孙景帝葬薄太后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既“南陵”。为尊薄太后遗愿,在蓝河之滨,纪信冢不远处又建衣冠冢,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祭拜。

后世官民更是祭拜不绝,加之此地位于许洛古道和万里茶道的南北交通交汇节点,遂成贸易集镇,即现在的郏县冢头镇。

2000年来,郏县留下大量与纪信、薄太后有关的古迹,也一直流传着纪信和薄太后的传说,更以“冢头”为名,缅怀、纪念纪信和薄太后,彰显忠义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