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

口渴:
口渴饮水多,喜冷饮----实热证
口不渴,或喜热饮----寒证
口渴而不多饮---湿热证
口干漱水不欲饮----内有淤血
大渴多饮,小便量多---消渴证
口味:
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口甜而黏----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蕴热
口苦---热证
口腻---脾胃湿阻
口臭---胃热炽盛,或肠中积滞
口腥----肺胃血络损伤导致的咯血呕血
口有尿味----尿毒攻心
口咸---肾脏病变。
利尿药
麻黄----宣肺利尿
黄芪---健脾利尿
附子---温肾利水
猪苓---同利膀胱水湿
头痛药
羌活---太阳经头痛
葛根---阳明经头痛
柴胡---少阳经头痛
吴茱萸---厥阴经头痛
细辛---少阴经头痛
肺经药
紫苏---温散肺经风寒
薄荷---凉散肺经风热
干姜---温肺化饮
黄芩---清肺泻火
乌梅---酸收固涩,敛肺止咳
麻黄---辛以发表,宣肺平喘
党参---甘以补虚,补肺益气
陈皮---苦以下气,理肺化痰
蛤蚧---咸以补肾,益肺平喘
升降沉浮药
桔梗、麻黄---药性升浮,开宣肺气,止咳平喘
杏仁、紫苏子---药性沉降,泻肺降气,止咳平喘。
1.油汗—→三妙散
2.水汗—→五苓散
3.粘汗—→三仁汤
4.臭汗—→黄连解毒汤
5.黄汗—→芪芍桂酒汤
6.红汗—→三黄泻心汤、导赤散
7.脱汗—→独参汤、四逆加人参汤
【心痛、腹痛、腰痛、上下痛、诸痛用药指南】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
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
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7种口中异味的病因对照表』
1、口淡——脾胃虚弱。
2、口甜——脾胃湿热或脾虚。
3、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或寒湿困脾。
4、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
5、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6、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7、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
自利,是三阴病共通表现,区别如下:
1.自利+不渴—→太阴病腹泻—→理
中汤;
2.自利+微渴(喜热饮,不多饮)—→少阴病腹泻—→四逆汤;
3.自利+消渴(口大渴,大量饮水
仍不解渴,需不断饮水)—→厥阴
病腹泻—→乌梅丸。
名医均善于辩证,更善于随“症”加减用药。(下)
呃逆;
虚证--丁香、柿蒂、党参
实证--竹茹、枇杷叶
嗳气--厚朴、砂仁、藿香
吞酸--黄连配吴茱萸,或乌贼骨配川贝母,或煅瓦楞子、煅牡蛎
恶心--半夏、茯苓、生姜
呕吐;胃寒--半夏、干姜、吴茱萸
胃热--竹茹、半夏、山栀子、黄连
伤食--陈皮、神曲、麦芽
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反胃--丁香、沉香、半夏
食欲差;湿浊--半夏、茯苓、陈皮
中气虚--人参、白术、茯苓、陈皮
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黄芪、桔梗
湿热下注--香薷、黄连、黄芩、白头翁
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大便水泻--白术、茯苓
寒证--煨姜、吴茱萸、补骨脂
热证--黄连、黄芩
湿热:白头翁、秦皮
气虚--黄芪、党参、升麻
滑脱--肉豆蔻、乌梅
大便秘结
腑实--大黄、川朴、枳实
津枯--肉苁蓉、锁阳
热秘--麻仁、郁李仁
气秘--沉香、槟榔、枳实
虚秘-柏子仁、蜂蜜
冷秘--肉苁蓉、沉香、麻仁
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
便血--槐花、地榆、旱莲草
小便短黄--滑石、赤茯苓、通草
小便清长--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
小便频数
肾虚--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山萸肉
湿热--车前子、柴胡、茯苓
消渴
上消--天花粉、麦冬、五味子
中消--石斛、葛根、花粉
下消--熟地、山萸肉、五味子
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或杜仲配黄柏
小便刺痛
热淋--车前子、萹蓄、通草、山栀子
血淋--大小蓟、蒲黄、生地
石淋--金钱草、海金沙、琥珀、石韦
湿热--茵陈、车前子、通草
阴虚--生地、知母、黄柏
膏淋--滑石、淡竹叶、通草
小便不利
肺热--黄芩、芦根、杏仁
脾虚--黄芪、茯苓、猪苓
阳虚--麝香、附子、桑螵蛸
阴虚--知母、黄柏、肉桂
小便失禁--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白果
夜间多溺--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
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韦
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泽泻
怀孕胀闷--砂仁、橙皮、藿梗
虚热
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
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皮
掌心热--丹皮、山栀子
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
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
口苦心热--黄连、栀子
口甜脾热--黄连、黄芩
口辣肺热--桑皮、地骨皮
口咸肾热--黄柏、知母
口酸而苦肝胆有火--龙骨、柴胡、青皮、龙胆草
名医均善于辩证,更善于随“症”加减用药。(上)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山萸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 阳水--麻黄、苏叶;阴水--附子、肉桂、干姜;腰以上肿--荆芥、桂枝;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 偏寒--吴茱萸、川芎;
偏热--菊花、桑叶、蔓荆子;
偏后脑--羌活、天麻;
偏前额--白芷、葛根;
偏两侧--蔓荆子、白芍、白蒺藜;
偏巅顶--藁本、牛膝;
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头晕:天麻、钩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子、覆盆子、蕤仁肉
耳鸣:胡桃肉、山萸肉、金樱子
鼻塞:苍耳子、辛夷、细辛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茯苓
口渴: 天花粉、葛根
风热:芦根、葛根
胃热: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
热毒:玄参、生地
伤阴:石斛、玉竹、花粉
牙痛;肾虚牙痛--骨碎补、细辛、露蜂房;
风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连。
咽喉肿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嗓音嘶哑;风寒:麻黄、杏仁、甘草;
风热:蝉衣、木蝴蝶、胖大海
肺阴虚:梨汁、蜂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