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新渠道,为什么我总错过“红利”?

诸葛君说:抖音、小红书在2018年成为全新的营销推广渠道,KOL、信息流、做号等推广形式随之出现,但是很多市场/运营人一边花钱推广一边疯狂跺脚:我怎么又错过了渠道“红利”!我们在选择推广渠道时,火的就一定有效么?本文诸葛君就来为大家多角度分析下。

一、这些年,你错过的新渠道?

2016年,绝大多数企业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希望能通过内容获得微信的流量红利,但可惜,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在2015年就过去了;

2017年,内容平台补贴大战,不少企业开通了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林林总总数十个账号,那里有免费的自媒体,就到哪里开通,但可惜,要么没流量,要么没转化;

2018年,抖音和小红书又被列入和流量洼地的视野,不少企业开始做抖音号、做小红书专栏,但可惜,你认为的流量洼地早已被KOL填满。

每年都有新的爆款渠道出现,但为什么我们总会错过红利期?其实,并不是错过了红利期,只是你的产品在新渠道上推广不出去。

二、为什么你的企业账号总是赶不上流量红利?

无论是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还是抖音、小红书甚至小程序,所谓“红利”是指低成本高转化的获客方式,但可惜,没有任何渠道的本意是帮你做推广,广告只是流量变现的一种方式而已。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线,2017年下半年小程序获客成本不到1块钱,2018年上半年获客成本3块钱左右,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获客成本已经超过了5块钱,但这是行业平均获客成本,我们只看到了那些一次裂变带来几万粉丝增长的头部小程序,却忽略了那些和我们一样为获客发愁的企业小程序。

当我们希望通过内容或服务获得平台流量的时候,经常将获客营销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平台的属性。比如小红书是购物分享社交平台,我们更愿意看到分享好用商品的内容,但很多企业模拟KOL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商品,可是对用户来说,KOL的分享是立体的,是人格化的,衣食住行俱全,而企业自己的推荐呢,不可避免的出现产品单一性。

三、为什么新渠道投放的效果并不好?

百度竞价是最为传统的B端企业推广方式,但无论出现了多少新平台,SEM仍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并且效果要好于很多新渠道。

当新渠道出现后,我们会去尝试新渠道的推广效果,例如在抖音上出现了很多餐厅的推广视频,但可惜,你不是海底捞,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海底捞的线下门店,但大多数本地化的餐饮企业可能获得了曝光,但无法带来回流。

我们在选择推广渠道时,需要考虑渠道的属性,渠道属性包括行业属性、用户属性、消费属性、推广精准性等多个方面,例如为什么iphone不在拼多多上做推广,很显然,人群属性不匹配。

四、市场营销如何形成自己的推广矩阵?

市场营销在选择推广渠道时,不要盲从于渠道的热度,而要通过尝试形成自己的渠道推广矩阵。在前期投放测试时,并不能单纯从渠道转化的用户数量和推广ROI来评价渠道质量,而是要结合转化用户的后续行为评价渠道效果。

例如:

渠道A的获客成本为20元/人,7日留存率为30%;

渠道B的获客成本为30元/人,7日留存率为45%。

通过对留存率的观察,发现渠道B的获客质量更高,7日留存用户我们定义为“有效用户”,通过有效用户的数量和转化成本来评价渠道质量。在经过多次投放测试后,最终筛选出曝光最优、转化最优、质量最佳、成本最低等不同特点的渠道,在做品牌曝光、提升收入、拉动增长等不同目的的活动时,选择最匹配的渠道。同样的思路还可以应用于重大活动的投放测试。

总结:渠道推广更看重高质量用户的转化效果。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小程序,无论是抖音还是小红书,衡量渠道效果的方式在于对转化用户质量的观察,对于新的流量渠道,首先要考虑平台用户是否与目标用户相吻合,其次需要考虑自建KOL账号的投入与风险。

最后分享一句话:不要盲从于渠道的“红利”,推广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矩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