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神经头痛,只因一股浊痰!这张方子,化痰饮,治头痛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金匮要略》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关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常见病。很多患者,被它折磨了不止一两年。

但是,别管你被头痛折磨了多少年,只要找对了病因和治法,痊愈也就是一张方子的事儿。

这话,不是吹牛。

早年我参加中医经方研习班的时候,听说过一个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姓周,是一个女子,才31岁,当时是一个工人。

她就有血管神经性头痛。而且一疼起来啊,好家伙,就耳鸣、恶心、呕吐,痰涎上涌。

每当此时,患者只能用围巾把头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才会缓解。

这个现象多少年了?告诉你,十年了。毫不夸张,正好十年。

十年来,她把能去的医院都去了,能用的治法都用了,无济于事。

后来,在别人的启发下,她去看中医。

刻诊,见脉象细滑,舌苔白而黏腻,舌质淡。细问得知,平时睡眠一般,不敢碰任何低温的食物和饮料,否则就容易胃胀,食欲也不太好。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特别简单——

茯苓、白术各15克,桂枝6克,法半夏、炙甘草各12克,川芎、白芷各10克。

结果,这个药,患者坚持服用了50多剂,头痛完全消失,其他症候,包括胃胀等,也都消失了。患者自己觉得,就是这副汤药,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这个医案是真实可查的。它刊载于1989年的《湖北中医杂志》。您要是感兴趣,可以查阅一下。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我告诉你啊,患者的问题在于痰饮中阻、清阳不升。

你看,这个患者,脉细滑,苔白滑而黏腻。这个是很典型的痰饮之象。滑脉,可以提示痰饮阻滞脉道。苔白滑而黏腻,说明痰湿之气上泛于舌。

脾为生痰之源。痰饮困于中焦,胃气不降,所以令患者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冷饮凉食会加重痰饮,损伤脾阳,故而这些东西,患者就不敢吃,吃了就难受。

痰饮中阻,脾胃清阳之气无法上升到头面,所以头晕头痛。痰饮之邪上犯清阳之地,所以耳鸣、呕吐痰涎。

因此,结合脉证和舌象,我们可以看到,困扰患者十年之久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原因,就是一股痰饮之邪。

病因找到了。接下来,怎么应对?

你看看文中的配伍——

茯苓、白术各15克,桂枝6克,法半夏、炙甘草各12克,川芎、白芷各10克。

这里头,用到了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这四个,就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角。对此,我都反复说过好多次了,您早就该记住了。

苓桂术甘汤,源于《金匮要略》,是经方中的温化寒湿之剂。桂枝,温通脾阳,温阳化气利水。茯苓,健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温补中焦。总体看,它就是专门补脾阳,去脾湿的。脾为生痰之源啊。经过它这么一调,人的痰饮就断了根。所以,这方子别看小,用在这里是可以治病根的。

接着,再看法半夏、川芎、白芷三味药。半夏,是入脾胃经的,可以燥湿、理气、降逆、止呕。上文患者总是欲呕、胃胀,用半夏最好。而且,用半夏来治疗头痛,还是李东垣的心法。它在《脾胃论》里头就说了:“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所以,半夏用在这里,是点睛之笔。

川芎和白芍,这不用多说了,是治头痛的要药。两者配合,祛风、活血、柔筋。这是几乎在所有治疗头痛的配伍里,出镜率最高的两味药了。

你看,我这么一解释,你就懂了吧?

这方子啊,就是一根针,捅破了“痰饮阻滞、清阳不升”这样一层窗户纸儿。这层纸儿破了,患者的病就好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借鉴吧。

说起来,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分类,还是很多的。有的源于风寒邪,有的源于淤血,有的和肝郁气滞有关,像这样源于痰饮的,也不少。我上头说的,算是诸多疗法中的一个,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仅能当成一种参考。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效仿。

但无论怎么说,痰饮之邪引发顽固头痛,这个事儿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如果你长期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困扰,同时脾胃又不太好,胃寒、胃胀、大便也不成形,那我建议你务必考虑到上文所述的思路。说不定,这就是引导你走向康复的一条路啊。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