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愚蠢,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今天,有人在我的头系文章中私信问到,“青苗随笔”你能回答我什么是智慧吗?在此我的回答是;所谓智慧,无非就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愚蠢,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因为;智慧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智慧,从字面上解释即明智聪慧,其实是一个彻底的褒义词。
在古希腊雅典的一个神庙里,有道神谕,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事, 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之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却缺少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无知。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却往往是个真正一无所知的人。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想看,孔子本身就是一位老师,是一位智者,但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反而谦虚地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遇到的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老师。不仅如此,孔子还说要“不耻下问”,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进步的起点,要真正取得进步就要靠不耻下问来填补自己的无知。孔子一生收了不少徒弟,却不知他也拜了不少老师,只要他有不懂的问题就立刻向别人请教。也许,正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成就了孔子。
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总统——林肯 也是如此。林肯的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木匠,母亲是一位平庸的家庭主妇。而林肯却有着超凡的文笔、极强的处理事务和管理的能力。更让入吃惊的是,他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还不满一年。那他是如何获得那些学识和能力的呢?原来,林肯从小就能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论是农夫、商人、律师还是村儒学究,他都能从其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他说:“每个人都可能做我的教师。”正是这种态度,让他不断积累知识,让他不断增强能力,最终成为美国的总统。
为人应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在对自我进行清晰剖析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流露出来的真实态度,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建议,促进自己改正不足。
学海无涯,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反而是促进自已弥补无知的前提。无论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雄心壮志是什么,在达成这些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了。换句话说,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达成你的人生追求、雄心壮志。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就是因为这是以下几项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先修好身,才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修身修什么?首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不断地去填补空白。如何修?就是要不断地自省。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慎独,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常说,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让自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又有言日:“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都以“无知”的面目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谦虚待人,不耻下间。
但不知为何,人类面对智慧时却很是犹豫。有时候很希望能拥有智慧,成为通晓宇宙运作规律、与上帝与神无限靠近的智者。
有时候却又对智慧敬而远之甚至感到畏惧,宁愿成为被潮流推着走的、躲在世俗陈杂中的庸人。
在远古如此,在现今亦如此。在如今甚是纷扰烦躁的社会里,更多人随波逐流地把赚取更多财富、坐拥更多房产、位居更高官职等的钱权身外物视为成功标志和人生目标,而鲜少有人把拥有智慧作为穷极一生的目标,真正地去追求灵魂上的富有。
智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智慧是好的、是有意义的,却对其不感兴趣、敬而远之甚至畏惧拥有智慧?
我们究竟畏惧的是什么,是智慧本身,是已有的“权威”,还是别人的目光?
智慧是什么?在以前,我一直简单地认为,智慧就是拥有较高水平的分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了物质运动三个基本规律的牛顿,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克隆了多利羊的维拉德森……。
在我看来,如果在某一个领域能得出异于前人的学术观点、看法,或能做出造福人类的发明创造,那么这个人就是拥有智慧的人。
随着不断学习、积累和沉淀,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能人。
那些试图改变自然天理以谋求利益的人,即使打着“造福人类”“以人为本”的旗号,其本质也不过是愚昧之人,根本谈不上拥有智慧。真正意义的智慧,是对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的深刻理解。
是对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深入认识;是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与世俗权威,在理解了智慧的本质后,我产生了一个新的疑惑。
智慧所呈现出来的绝对理性,会不会与世俗权威显得格格不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一举一动都难免引起他人的评价和议论。
很多时候,社会遵循着的是大家默认的“潜规则”,以及自认为对人类更有利的自然“新规律”。
就比如,为利用水力发电,在几乎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设立大坝,但由于没有建洄游通道或洄游通道不足以还原自然生态,导致鱼群洄游产卵严重受阻而面临生存繁衍甚至灭绝的危机。
有学者和自然保护专家提出质疑的声音,但每每都被铺天盖地的“以人为本”“自然应为人民服务”等人类至上的言论批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顾世俗权威,坚定地恪守规律和自然法则,需要很大的勇气。
就像列宁曾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柏拉图的“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以及伽利略的“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现实中拥有这般勇气的人是极少的。
拥有智慧的人,时常因为他们对事物“独特”甚至“荒谬”的理解而受人排挤、不待见。
也正是对现有权威、世俗目光的畏惧,阻碍着我们走向智慧。智慧不应畏惧世俗权威,脚镣手铐可以锁住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肉身,却无法阻挡思想和意志。
而有的时候,世俗权威就是人意志的无形枷锁,用世人普遍默认的、所谓符合逻辑的说辞来束缚人的思想,摧残人对智慧的坚持。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极少数人还是选择不畏一切。回看历史,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宁愿饮毒而死也要表明对神、对天理的坚持。
其实,每一次对智慧的靠近,都多少对现有世俗权威造成挑战和破坏。
而世俗权威之所以反对,是为了抵触其对原有三观的冲击,更是为了掩盖愚昧、维护残存的至上权威。
他们并不知道,世俗权威漏洞百出,而规律、智慧这一类才是永恒不朽的存在。
智慧,有时候是先于所处时代的普遍认知的,但这不代表它是错的、是荒谬的。
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以及科学家的伟大发现,都是在提出的数十年或百年后、经反复验证而被人们所普遍接纳和认同的。
因此,我们不要畏惧拥有智慧。不要畏惧拥有智慧,就是不要因自己是世界上的少数人、是异于一般人的存在而感到自卑,也不要因为世俗权威的质疑、打击和诋毁而退缩、放弃。
拥有智慧的过程本来就是孤独、隐忍而伟大的,那些挫折不过是让人更坚定求智道路的考验罢了。当我们真正拥有智慧时,即使孤身站在峰顶,内心也会非常充实。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有没有智慧,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是有没有智慧。这是一个玄乎而又奇妙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重要。他看不见,听不到,却人人都想要。他无可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想几乎想要的一切。
对朋友,我们要有智慧的去相处,对于亲人,我们要有智慧的去相处,对于事业,我们要用心的去处理。对于生活琐事,我们要用智慧去处理生活。
无处都离不开智慧。智慧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智慧决定了一个人的深度。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智慧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说:知识会产生智慧。有人说:多听。多看多写会产生智慧。有的人说阅历多了,自然会产生智慧。假如80岁的老人,一辈子经历了风风雨雨,到最后还是一个糟老头,什么都做不了,我们会觉得他有智慧吗?
知识、经历、看书、听说,其实这些都是外围,并不是智慧产生的核心。有句话说得好。花一分钟时间看清事情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这两个人的生命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相比的。所谓的智慧就是:看清事情本质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一分钟便可看清事情的本质。没有智慧的人恐怕要很久,或者永远都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假如我们看了足够多的书,能得到智慧吗?不,书上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知识在百度上一搜索全部出来了。不用去思考,智慧怒去百度搜搜看?你去头条搜搜看?能找到吗?找到的知识知识,找到的知识很多的案例,与我们无关。
举个例子,赵括当年看了很多很多地兵书。他掌握了大量的战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他领兵打仗的时候,依然不能运用自如,这个只代表他有大量的军事知识,而不能产生智慧。再比如当年黄埔军校毕业了很多的军官。
只有1%的人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而99%的人,到了现场,却不知道怎么指挥。这就是只有知识而不能运用出来的结果。有些人呢,在军校里面学习很好,分数很高,懂得知识很多,可以高谈阔论。但是到了战场却捉襟见肘。所以说知识再多并不能代表有智慧。知识和智慧完全是两码事。
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水平,有水平不代表有能力,有能力不代表有智慧,看到知识与智慧之间相差着几个级别了吧。从只是想要跨越到智慧,中间有几道屏障,要是一下子悟透了,这几个屏障就不存在了,要是悟不透,就像几座大山挡在你前面。
智慧的真正产生,源自于宁静的心。当一颗心只要您静下来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智慧,智慧是不用去学的,就像很多没有知识的人,他一样很有智慧一样。就像朱元璋没有上过一天私塾,没看过一天书,他为什么在军事战争中,在政治斗争中在生活琐事中。在领兵打仗中。在为人处事相处中。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与手段。他最终从一个乞丐一步一步走向了皇位的人生巅峰。他没有上过学,没有任何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
智慧产生于宁静的心,宁静才能致远。当你把心定下来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产生智慧。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其实智慧就在那里,就像抽屉里面的东西,你找到那个抽屉,然后把它抽出来就能从抽屉里面取出东西,其实智慧也是一样的,当你心静不下来的时候,你看不见摸不着它,当你把心静下来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那个抽屉,从而从抽屉里面取出你想要的智慧。
就像乔布斯。每次在生产产品的研研发产品的时候。他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把在漆黑的一个房间里。关上门铺着一张毯子,然后自己坐在上面打坐。只有一盏红。一杯茶陪伴他。这时候外面的一切都很寂静,房间里也显得非常寂静。乔布斯的心此时也寂静无比。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安静的状态下。你会有无数的智慧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很多人是不是觉得这种方法神乎其神。但这却是经过很多高人的检测。都是这样修行而来的安静。源自于能守戒。
假如说一个人,他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相同的地方,去做一件相同的事情。坚持下去1个月。你会发现:你所想的那个领域便会涌现出很多你平时想也想不到的方法。这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这就是智慧产生的一整个路径。先守戒。然后心才能静下来。静下来之后便会产生我们想要的智慧。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一生都需要具备一种学习的心态,通过外界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我,让自我变得更加优秀。
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怀揣着一种未知的状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精进,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有一些道理,是可以通过书面上的文字去学习和理解,但是有一些东西需要通过自我不断的感悟,需要经历自己的人生实践,慢慢的体会,才能得到这样一种智慧。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只能身教,不可言传,理论上教给你再多的东西,当你内心无法感悟的时候,一切都是枉然。
在道家思想中,就认为大道的智慧正是如此。庄周在《庄子》这本书中就说:“道是玄乎又玄的东西,从大的方面说,道是无穷无尽的,从小的方面说,道是无所遗漏的,所以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有道之人不为万物所动,能够探究事物根源,维护事物本性,忘却外物的束缚,能够不受外物困扰,摒弃礼义礼乐,内心也能够安定”。
庄子用清晰的概念描述了得道之人的状态,他认为道是包容一切事物的,得道之人自然对于权势名利都不会放在心上,不会纠结于外物而能够忘掉一切。
道家思想中,所谓“大道”的智慧,其实也是自我人生的一种修行。
庄子认为真正的智者,是能够摆脱外物的束缚,精神不受外物的困扰。其实这对于我们自我的人生来说也是最好的一种修行和升华。大多数人总是局限于万事万物之中,在这无形的状态之中,产生了很多的痛苦。
所以很多人都在提倡人生即是修行,如果让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摆脱外界的一种束缚,或许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得到。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想要真正的体会庄子所说到的智慧,就需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
庄子说,世人所尊崇的道,都是从书本里记载的,书上记录的不过是语言形容的是一种意思,而意思依附的是大道难以表达的东西,而大道的真正智慧,是需要靠自己去感悟的,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算真正的道。语言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表达了某一种意思,但是语言又不能完全和正确的去表达这种意思。
《庄子》的理解和《道德经》中所讲述的概念,都有着同样的一个智慧。比如《道德经》中第一篇章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说:能够用言辞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道德经认为明这个概念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去具体描述的,因为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文字去描述,只能与真正的智慧背道而驰,最好的状态是通过自我内心去感悟,
要想明白道的智慧,要靠自我内心去感悟,而非是靠书面的形式去获得。很多人无论是在自我修身养性方面,又或者是在学习某一项技能的时候,总会犯这样一个思维上的错误,总是太过于的认同书面上的一些东西。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有的时候书面上的东西可以给我们理论上的指导,但是书面上存在的东西往往也是一些糟粕,因为真正好的东西,是文字之外需要自我感悟和领会的。
就好像很多人,总存在着这样一种疑惑,在人生中自己也读过很多书,也听过很多道理,但是很难把这样一些道理真正的应用在自己的人生里面。所以多人就表示“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所以造成这种原因,更多的或许只是你自己人生的经历,自己所经历的环境和这样一些道理并不符合。你吸收这一些道理的时候,吸收的只是表面的浮华而并非道理的本质,而且最重要的,就好像大多人本性思维中,总是习惯性的把那些道理生搬硬套的放在自己的生活里面。
但是殊不知,这样的一些道理是需要不断的调整,需要用另外一种更合理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当你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的时候,自然就产生了不少的困惑,这也验证了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
有这样一篇故事,故事的核心,恰好论述了智慧不可靠言传,只能靠意会的道理。
齐恒公在读书,有一个木匠叫轮扁,在下面制作木轮。他看到齐恒公在读书,就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齐桓公的面前就说:“请问主公读的是什么人的书”?
齐恒公就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恒公说:圣人已经不在了”。轮扁就说:“那么你读的书里面,已经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个时候齐恒公就有点生气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做木轮的随便议论,你要是不说出道理,我就要惩罚你”。
然后轮扁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了这个道理,我制作木轮动作慢了,木轮松动不坚固,动作快了,太紧而无法使用,不慢不快才正合适。但是这样一种合适,嘴巴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这里。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真正的想要做一个好的车轮也不能急也不能慢,要随心所欲,这一种感觉是凭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凭理论上的知识,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车轮。
我不能明白的告诉儿子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无法学习,所以我活了七十年,也一直在做木伦。要想获得做车轮的技巧,就要从实践中去寻找。由此可见,古代的圣人和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离开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也是古人的糟粕了”。
看了这一个小故事之后,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些通俗的概念去理解这样一个故事。
木匠做木轮的时候,由于做得久了,熟能生巧,掌握了一套制作木轮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不能靠语言去表述出来,只能靠自我熟能生巧之后慢慢的去体会。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手工的技术,他们在传艺的时候,并非是靠书面的文字,而是靠口耳相传。
就如同很多手艺并没有书籍去记载,只是师傅带着徒弟口耳相传,逐渐的去学习和锻炼。有的时候即便是书本上真正的有一些记载,但是也无法得到其中的精髓。
所以智慧也是如此,古人所传下来的智慧、是依托文字去记载,但是文字所记载的有的时候又和真正的意义所背离,因为真正的智慧是在于圣人内心所意会的,这样一些真正的内涵是不能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
所以这个木匠在评价齐恒公读书的时候,就说读的书只是文字的形式,而非真正智慧的内涵。
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所以在生活中学习过一件事物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学习一件东西的时候,即便是书里面有详细的记载,即便即便是在理论上学的熟能生巧,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往往和想象的并不一样。
真正的想要掌握一个事物的心得和熟练的技术,就是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不断的去实习和操作。
木匠就拿制作木轮的心得,比做圣人书里面的一些道理。圣人内心感悟的一种智慧,是他自己内心所拥有的,而书上所表述的一种语言,只是仅存于书面的理解,所以真正的想达到圣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感悟,而非仅存理论上的一些理解。
庄子认为书本上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古人的精华是言外之意。古人离开之后,精华也就随之而逝,文字记载的只是存留于智慧表面的东西,最关键的是,文字记载的往往是有其糟粕的地方,所以在学习文字智慧的时候,要懂得避免其糟粕,用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某一些所谓的智慧。
由此可见,我们人生追求一些人生感悟和一些知识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书面上学习一些知识,但是真正的要把这些知识化作内心的一种力量,化作自己人生的一种动力,需要自我孵化的一个过程,而非只靠外在的理论。
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无论是追求知识还是追求人生的智慧,都需要靠自我内心去感悟和孵化。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过分的相信和拘泥于理论言论,古人的精华都在言外之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有读了理论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人生,逐渐的磨练和实践,才能够把真正的智慧了然于心,这样才是有事半功倍的结果。
作者;青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