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美学的巅峰 ——近年出的最美一坑玉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玉剑
玉蝉
玉韘
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历史悠久,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玉器是唯一未曾中断,并延续至今的一种材质。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芮国遗址中27号墓共出土了249件玉器,主要分为礼玉和佩玉两种。其中礼玉有23件,包括玉戈、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等。佩玉,主要有七璜联珠组玉佩、梯形牌组佩、人物形佩、动物形佩、几何形配等。
《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玉璧是六器中出现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玉器。璧“圜形象天”,是一种用来祭祀天的重要礼器。玉璧也是一种佩饰,也可作为馈赠之物。成语'价值连城'中所指的和氏璧便是这种玉器。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一种用来礼地的重要器物。中间的圆孔,也传达了一种“贯通天地”的含义。从器型看,这件玉琮属于齐家文化,换言之,就是一件传世品。
玉戈,它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和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显然它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而是一种专用的礼器,并且是与军事、争夺、杀伐等相关的,与存亡、权力、地位相联属的重要用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与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
七璜联珠组玉佩
古人佩玉,到西周时期,作为一种礼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贵族佩戴玉器的真实写照。在社会生活中,一套比较完善的用玉制度逐渐形成。
七璜联珠组玉佩(M27):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墓主胸、腹部。由七件玉璜、一件圆形玉牌和数百颗玛瑙珠分三排串联而成。仔细看去,它的上部,由1件圆形玉佩总贯项饰枢纽,下部由7件玉璜与数百颗玛瑙珠相互串联而成。璜为半圆形或弧形,自上而下按璜的大小顺序排列。圆形玉牌位于颈后,应起集束作用。七件玉璜自上而下大小递减,其中六件带有纹饰。每件璜两端各有三个并排穿孔,用于穿缚连接;此外还有数量不等的穿孔,这些穿孔可能用于穿缚其他种类装饰物。自上而下第三件璜,青玉,豆青色,质地细腻,微透明,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纹。璜体较窄,正背面均留有两周旋切痕。一端琢有龙纹,“臣”字眼,有龙角,龙身仅琢制一组重环纹,另一端在外缘切一缺口。自上而下第四件璜,白玉,冰青色,润泽细腻,半透明。单面饰高冠双凤鸟纹,翎尾,勾转相交。
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在梁带村墓地中,27号墓主人考证为芮国国君,是七鼎大墓,所佩璜件数为七璜。这印证了《周礼》中的记载“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为七节。”芮国国君组玉佩应当遵循的是侯伯七命之礼。
七璜联珠组玉佩(M26):见过了27号芮公大墓出土的七璜联珠组佩,我们再来看26号墓出土的同样的一组玉器。这组七璜联珠组佩由一件圆形玉佩、七件玉璜和数百颗玛瑙珠组成,出土时佩戴于墓主胸前。仔细看这些玉璜,璜身呈弧形或者半圆形,两边分别有对穿三孔,应该是由三排玛瑙珠通过各璜两端的穿孔串联而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穿孔,这些穿孔应该是穿缚其他类型的装饰物。
七件玉璜自上而下大小递减,我们在其中的六件玉璜上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有纹饰,在玉璜发中间有眼孔,孔周围的线条极类似于甲骨文中的“臣”字。在璜的两边还琢有龙头和龙尾,龙身上面装饰着羽毛形的纹饰。下端两璜是七璜中最精美的,成型对开,通透的玉质上下各有首尾相向的龙纹,龙身雕琢有羽纹以及龙鳞,十分精美。
人龙形玉饰(M27)
这件玉饰出土于墓主的右肩上,青白玉材质,玉质细腻润泽,全身因受沁呈棕黑色。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上面的纹饰,小小的一件玉器上竟能雕刻出如此繁缛的纹样!玉饰呈龙形,龙尾勾转,龙体扁薄,正反两面纹饰相同。中部为一个蹲踞状侧视人形,其头部、腹部各饰有一俯视龙首,尖角,椭圆形眼,卷鼻,吐舌。上端龙首的龙角有一圆形穿孔,可系绳佩戴。
神人凤纹玉柄形器( M27)
玉器出土于27号大墓,整体呈一种长条形扁平体,上端圆顺,下端略窄平齐,一侧呈齿牙状,一侧打磨平整。玉器两面都刻有人、凤合纹,人的头发、耳部、眼睛和嘴唇清晰可见,人的背部还可以看到羽翅。玉器上还有一只凤鸟,鸟喙内勾,戴着华丽的束冠,蹲立在羽人头顶端。
玉匕形佩(M26)
这件玉匕形佩出土于墓主腰下右侧。它的玉质细腻温润,造型看上去像是一把匕首,但由于是玉质的,所以它应该不是一种防卫的武器。细看玉匕柄首的部位,上面装饰有镂空的“S”形纹饰。再仔细看上去,这原来是两条共用一副躯体的龙。龙的鼻子是卷起的,下面突出了锋利的獠牙。再看龙眼的部位,会发现用工具雕刻出的线体,形状很像是一个字。这个字类似于金文中的“臣”字。在龙的嘴角边和匕首的柄端都有小的穿孔,应该是主人佩戴时所用。
玉牛形佩(M26:)
玉牛,属于较为少见的圆雕作品。小牛的形象很安静,能把牛雕琢的如此传神,高超的技艺令人赞叹。
梯形牌组佩(M26)
这件梯形牌组佩的一面雕有纹饰,其上端对穿9个牛鼻穿与玉珠、玛瑙管、料珠、玉方管、圆形玉牌依次相间穿联成封闭状,佩戴于墓主人颈部;其下端对穿有11个牛鼻穿与玻璃管、料珠、玉珠、玉龟、玉方管、玛瑙管相间穿联而成。这件梯形牌组佩所用的组件都来源于不同时期,其中梯形玉牌属于春秋早期,其他组件是来自西周中期、晚期的玉饰。可以说这件组佩是墓主人收集不同时代的作品重新串结而成的。
在仲姜的腰右侧,我们发现了玉戚。它是一种由兵器演变而来的重要仪仗用器,是在先秦时期君王兵权的象征。这件玉戚是梁带村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件带有刻字的玉器,其边侧上有“小臣系献”四个字样,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所出土玉璧上铭文的内容、字体风格、结构完全相同,应该是出自一人之手 “小臣”一词可能是指某一级贵族,“系”在这里指人名,意思是说这件玉戚是名叫系的贵族进献给商王的。
玉璜大多呈弧形的扁平状,两端有穿孔。《周礼》中记载“以玄璜礼北方”,说明玉璜是古人祭祀天地时使用礼器之一。玉璜多出现在人的胸腹部,作为挂系的一种佩饰或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出现。
玉柄形器
玉柄形器是夏商周时期出土数量较多的玉器种类之一,并多出现于贵族墓葬中。梁带村遗址中也出土了多件玉柄形器。
玉耳勺
它是用上等的白玉制成的,并且各部分形制都符合耳勺的实用功能。它是被放置在仲姜左手掌的位置。
殓玉一组:玉琀、玉牙托、玉握、发笄、脚踝饰玉
殓玉也被称为葬玉,这种玉器与一般装饰性、实用性的随葬玉器不同。它是古人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玉器,
梁带村墓葬中发现的葬玉主要有玉琀、玉握、牙托、脚踝饰玉等。其中,玉琀是含于死者口内的玉器。古人使用玉琀,其用意是不愿让死者空口而去。梁带村墓葬中发现的玉琀造型各异,不仅有做成玉蚕、玉管等造型的,还有用一些体形较小的玉件充当玉琀的。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玉器。古人认为,人死后不能空手而去,所以便在死者手中放上一些代表财富与权力的东西,称为“握”。
玉戈形佩
玉戈中出现了类似于玉佩的器型,我们称其为玉戈形佩。这件玉戈形佩的戈身弯曲,援头略尖,整体造型很像玉璜,应该是一件可以佩戴的玉器。
龙纹玉佩、龙形玉佩
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纹玉佩或龙形玉佩,造型各异。如35号龙纹玉佩上雕刻的是一条衔尾卷体龙,而另一件20号龙形玉佩则被雕成了一条蟠龙的模样,方眼,尖尾,形象生动。
回首凤鸟佩( M26)
在26号墓墓主人的右肩外侧,发现了一枚灵动的回首凤鸟佩。玉佩上的凤鸟有着圆圆的眼睛和下弯的勾喙,并回首望后,仿佛在看着自己那上卷的羽翅和长长的羽尾。这件回首凤鸟佩体现出了西周中期玉器造型流动性强的时代特点。
立鸟玉佩、花蕾凤鸟佩、玉鸟(M502)
“这件立鸟玉佩出土于墓主面部左前方。青白色玉,质地细腻。两面均有纹饰,正面造型像一只正在站立的鹦鹉。背面雕有龙纹图案。鸟的尾、足部,从另一侧看上去如同张口的龙首。纹饰具有殷墟玉器的特点,推测是一件商代的玉器。
花蕾凤鸟佩。借助两瓣花朵,在上面雕刻出了两只鸟的头部。在中间的那朵花瓣上古人又雕饰出了花冠,两只鸟共用一个花冠,这是两只凤鸟!在花冠下端有一个近似于方形的凸起,上面有圆形的穿孔,可以系在主人的身上。另外五件玉鸟出土时位于墓主胸部。
玉鸮(M502)
在墓主人的左脚踝部,我们发现了一件雕琢的非常可爱的玉鸮。鸮就是猫头鹰。这件玉器整体呈圆形片状,玉鸮的形象完整,有着尖喙,圆形翅和外分为两岔的短尾。
玉鱼形佩(M26)
我们看到的这件玉鱼形佩,两面纹饰相同,首、尾各有一穿孔,可系佩。在鱼的头下我们可以看见装饰有足爪,与真实的鱼不同,似为一种神化了的崇拜物。
玉兽面、双兽面玉饰(M27)
遗址中出土的玉兽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小玉兽面,它们多为组成串饰的组件。另一类是大玉兽面,可单独成器。这些玉兽面中有三件出土于梁带村27号大墓。其中编号250的是用青白玉雕琢而成。兽面栩栩如生,整体呈扇形,琢制兽面纹,兽眼圆瞪,不怒自威。编号256的兽面出土于墓主头部,玉质细腻,可以看到它整体呈黄白色,外形近似于正方形,中间有一对穿孔,背面略有弧度。编号249的玉兽面局部白化,整体呈褐色并有杂斑,外形近似正方形,作兽面造型,兽角为侧面龙首,额间有一穿孔,兽目圆睁,兽鼻凸卷。
除此之外,27号墓还出土了一件双兽面玉饰,其造型较为少见。这件玉器是相连的两个兽面,兽面形制相同,从正面看都是双角上翘,弯眉大眼,兽鼻凸卷。它的背部也有纹饰,但其风格与正面纹饰稍有不同,可以推测这是一件从前代玉器所改的玉饰。
玉神人
玉神人出土于墓主右手下侧。青白玉,半透明,略呈黄色。这件玉器圆雕了一位神人形象,呈站立状,高鼻、大耳、深目,口微张,发髻高竖环绕至后颈,双臂收于胸前,仿佛正在默默地进行祈祷。玉神人的足部被雕成台状,可能是插立在某种器物之上,用于某种祭祀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