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岁月漫说“洋”

X
洋货店


洋油货牌


洋烛包装


洋画


洋瓷提篮

前不久看电视剧《大宋宫词》,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刘涛在点火,她好像是擦了一根火柴把火点着了,看得我噗哧笑出了声。真逗,宋朝就有火柴了吗?
这玩意儿可是上世纪初从外国传进来的呀,所以我们小时候都叫“洋火”。在这以前,应该是用打火石取火的。记得我上小学时,有同学家还在用这种打火石取火。我也亲手试过,两块石头一碰擦,冒出火花来,旁边有一张质地很松软的纸,就会被点着。石头冒出火花时发出浓烈的硫磺味儿,有时一次两次不能把纸点燃,要反复碰擦许多次的。
在上世纪初,也就是大约一百年以前,有许多东西都是从外国来的,有东洋的,更多是西洋的,所以名字都用“洋”作前缀。除了洋火,还有洋油、洋碱、洋烛、洋烟、洋铁、洋瓷等,那时卖这些日用物品的小店称为“五洋”店,宝应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有印象。
洋火取代了打火石,因为方便。起初的洋火是不用在火柴盒上的磷纸上摩擦的,随便在比较平整而硬的物体上一划就起火了,这在美国西部片中可以看到。但这种洋火不安全,后来有了安全火柴,只能在磷纸上才能划着。现在连火柴也很少人用了,都用一次性的打火机了。
洋油即煤油,用来点灯更亮,取代了菜油。煤油灯最早称洋油灯,还有种洋油炉。我们家到宝应后一直在用,有一盘许多头的棉芯捻子,用煤油作燃料,火还是挺大的,就是煤烟多,锅底上都是厚厚的煤炱。
清末民初的作家在描述当时的社会的作品中,也都用到了这些带洋字的名称。清末宝应籍作家八宝王郞的《冷眼观》第二十回中:“你且看那几个不知名姓、无足重轻的海外华工,他们尚肯拼着老命去设法抵制,虽说虎头蛇尾,成效未彰,然而是美孚洋油、茂生香皂也很受了他们一番挫折呢!”
煤油现在也几乎没人用了,照明有电灯,烧火煮饭都用液化气了。
洋碱是肥皂的俗称,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成分的复合洗涤用品称作胰子,所以肥皂也称洋胰子。也是清末的另一位著名作家吴妍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五回中也有提及:“除了两箱林文烟花露水,和两箱洋胰子是真的,其余没有一瓶不是清水。”
肥皂虽然现在还有人用,但已经很少了,被洗衣粉、洗衣液、洗手液、洗面奶、洗发水所替代了。
洋烛也叫洋蜡烛,指的是西方制造的蜡烛。虽然在中国古代也有蜡烛,那是很精贵的东西,是君王赏赐高官的一种宝贝。到了明清,蜡烛虽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也只是在特殊场合才会用上三两支,日常生活中依旧使用油灯、火把等传统灯具。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何当共剪西窗烛”之言,为何要剪烛呢?老式的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由于无法烧尽而形成炭化物残留,因此需要不断地剪才不致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