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五龙桥
第一次站在五龙桥上,正是梅雨时节,暮色初起、华灯初上之时,树丛中一派烟云弥漫,有雾气慢慢升腾,似淡若无。五龙桥就掩映在这种轮廓不明的朦胧里,横卧在大运河的支流——西塘河上。
我曾经无数次在离它不远的公交站台等公车;春色里,带着孩子在它近旁放风筝;在新修建好的五龙桥公园里散步;在和它平行的新塘桥上疾驰或者缓行,却一直不知道它默默地伴在我身边,等待我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一个转身。这一等便是十几个春秋的轮回。
我从桥东走到桥西,从桥西走到桥东。这是我在图画中看到的苏州唯一的五孔石拱桥吗?还是那个江南可依的屏障吗?五孔的石桥变了4孔,另一孔被泥土淹没搁置在岸上。
曾经的它也叫五泓桥,因为太湖梢湖、大龙港、新郭港、澹台湖、马家浜五水汇合在此而得名。西塘河过去是苏州城西南进入大运河的唯一水路,随着时代的变迁,水路已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其出口处修建了大龙港水利枢纽站,用于控制水势,但同时也堵塞了这条水道交通。
如今的五龙桥已经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公园,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依傍运河而建,划分成儿童公园和主题活动广场两个部分。闲暇之余,可以在公园的绿地里休憩、游玩,锻炼,欣赏优美的城市湿地,倘佯在水边的步道,领略京杭运河的秀丽风光。
夜幕悄悄降临。不知何时,桥上多了一个吹竹笛的人,或倚或坐在桥栏上。笛声幽远悠长,在夜色中弥漫开来,萦绕在耳际,漫溢在心里。他是配合这意境,来入画的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乡关何处?是宋代淳熙年间初建,明弘治的重建还是清朝最后的再造?
曲终人未散,桥不语,我不问。
而回首来处,老桥也有过属于它的辉煌:
元末明初的1367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兵与张士诚激战于五龙桥的鲇鱼口,张士诚大败,就此一蹶不振直至覆灭;
1863年,太平天国军曾在这里堡垒,抵御清军和英军的联合进攻,桥因此毁于战火;
1555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倭寇来犯苏州,被苏州同知(相当于市长)和吴江知县杨芷在桥南鱼港迎战,斩首倭寇16人。倭寇被迫逃散。
在明朝抗倭的名将中,我们记得有戚继光,俞大猷。还有一位不该被忘记的抗倭英雄——任环。
任环25岁即中进土,34岁出任苏州府同知。江南苏州地区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又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一度倭患严重。任环率自己训练的抗倭队伍奋勇杀敌,屡战屡胜,威震敌胆,先后在太仓、宝山、苏州等地大败倭寇。
《明史》对任环及其抗倭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但最为感人的是,任环与士卒同吃同住,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士卒,每次出战,都会把名字写在背后的皮肤上,以方便战死后辨认。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激励着所有手下的将士们。
给倭寇以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是王江泾决战,歼敌1900余人,溺水者无数,从此倭寇不敢贸然犯苏,苏州日趋平安。
嘉靖三十七年,因积劳成疾,任环不幸英年早逝,时年仅四十岁。嘉靖皇帝令苏州等地为他建祠堂,春秋两祭,以褒忠烈。到现在,在苏州著名的沧浪亭的五百名人贤祠里,还留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故事太多,还是让风去传播吧。(不,还是留待下一章再说)
河水平静无波。至于五泓桥为什么叫五龙桥,这个童话,还是讲给我孩子的孩子听吧。
任环的故事,等下次,喜欢就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