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减负”可从“调”“引”“改”入手

王祥海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一方面,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不能变相为学生布置低效、重复的作业。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辅导班夸张的宣传又让学生和家长疲于赶“班”。如此,使得教育“减负”陷入了尴尬局面。好政策的落实需要学校、家长、政府的努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课后作业加强“调”。作业是减负的“底线”。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调整作业结构,改变作业模式。学校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优化作业内容,分层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挑战”。同时,还要调整作业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设计作业:生物老师可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地理老师可让学生了解相关人情风俗,化学老师可设计一个小实验……因课而制,因人而异。另外,还要调整评价模式,及时答疑解惑。布置非传统的家庭作业,家长会担心作业效果,对此,教师可采用钉钉等软件进行作业批改、视频答疑、微课讲解,并在次日进行课堂跟踪,在家长微信群展示优秀作业、疑难问题解决方法。

课后服务加强“引”。许多地方和学校已经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但却又被家长诟病:有的学生作业完成的比较潦草,有的学生抄袭作业,还有的学生早就完成作业在教室里“无所事事”……这些问题难免让家长心生忧虑。这就要求学校对课后服务加强引导,不仅要规范课后服务课堂,还要改变课后服务的形式。当然,学校也有学生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加强管理引导,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对家长加强引导——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孩子在学校的“幸福指数”,关心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在学习上加码。学校还可以鼓励家长在空闲时间走进校园,为孩子带来更多的课后服务体验。

辅导机构加强“改”。教育主管部门应随时关注所管辖区内的辅导机构,对办学资质、办学规范、办学安全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辅导机构,要予以取缔;符合要求的辅导机构,要对其加强引导,引导其改变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辅导办法。

为学生减负,为学生家长减负,牵扯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把减负工作做实:通过对家长的引导和作业的指导,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去成长;通过对学校服务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收获;通过对辅导机构的监管,让校外培训走向正轨。

(作者王祥海,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