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我们先来讲【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其实,“词性”这个词,在《辞海》等年代较久的工具书中,没有这个词条,是在现代汉语语法推行之后才出现。如果从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算起,“汉语语法”的历史只有110年;如果从1955年教育部颁布《汉语语法教学大纲》算起,“汉语语法”的历史还不足六十年。此前,古人作对联,讲究“同门类相对”。
所以,古人属对时就把字(词)简单的分为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字及半实字这样的同大门类,虚字又分死、活两类。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里所说的“虚、实、死、活”,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词性概念。
从其定义和实际应用来看,古人所谓的“实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如天、地、人、花等;所谓“半实字”,是指抽象名词,如威、武、气、力等;所谓“活的虚字”,都是动词,如吹、吸、腾、跃等;所谓“死的虚字”,都是形容词,如高、大、清、柔等;所谓“半虚字”,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如上、下、左、右、里、外等;所谓的“助字”,就是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如然、则、者、也、于、乎、哉等。古人为了再细致点,又把名词划分成了若干个同门小类。据《词林典腋》载,名词细分为三十个门类:
天文门、时令门、地理门、帝后门、职官门、政治门、礼仪门、音乐门、人伦门、人物门、闱阁门、形体门、文事门、武备门、技艺门、外教门、珍宝门、宫室门、器用门、服饰门、饮食门、菽粟门、布帛门、草木门、花卉门、果品门、飞鸟门、走兽门、鳞介门、昆虫门。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如(清)柳如是题江苏常熟拂水山庄联: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上联的“浅、深”和下联的“远、近”都是“死的虚字”相对,上联的“水”“琴”与下联的“山”“画”都是“实字”相对,上联的“中”与下联的“里”是“半虚字”相对,上联的“听”与下联的“看”是“活的虚字”相对;联语中只有上联的“流”对下联的“青”是“活的虚字”对“死的虚字”,但这仍在传统对格允许从宽的范围内,达到了古人“实对实、虚对虚”的属对要求。
在词性对品中,古人还特别注意“义类对应”的属对方法。所谓“义类对应”,是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在“义类对应”的小类相对中,数目、形体、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被称为是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字,要求严格相对。如: 数目对。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形体对。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颜色对。广东广州白云山半山亭联:
上方月出初生白;
下界尘飞不染红。
再如关帝庙联: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天。
方位对。湖北黄州 赤壁联: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但是,从楹联创作的实际来看,在义类对应的同时,古人也允许邻类对应。所谓邻类对应,是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而且也被认为是工对。如:天文与时令、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草木与花卉及果品、飞鸟与走兽及鳞介兼昆虫等。如果从词性对品的角度看,这些邻类对应仍然是名词对名词。
如(清)钱大昕自题联:
月写个文疏映竹;
山行之字曲通花。
其中上联的“月”与下联的“山”,属于天文与地理的邻类对应;而上联的“竹”与下联的“花”,则是草木与花卉的邻类对应。
这些是古人的“同门类”相对。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现在意义上的词性对品。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按照诗的对仗,把词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现在归虚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
所谓词性对品,上面已经解释很清楚了。无非是要求上下联相同的位置对应的词性应当相同,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再分的细点也来个义类相对。
如 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联都是形容词--天文名词--动词--天文名词--副词--动词--地理名词。对仗是相当的工整细致。
再看一例,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上下联都是:名词--方位字--名词--颜色词--组合形容词。对仗也是相当的工整细致。
还看一副谚语联: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单纯的叙说自然景色与自然规律。上下联都是时令名词--方位词--副词--天文名词--草木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也是相当的工整细致。
上面提到了古人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其实在我们现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是允许很多词性相对的,也就是有个词性从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