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每日十问》(10)今天做教学反思了吗?
教师成长=经验 + 反思
反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省自已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 、改进和提升。教师反思的本质是—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实现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值得指出的是,反思并非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般意义的思考和回顾,而是根据反思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反思方法和策略,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工作中更需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正在发生的一切教育教学现象、自己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
是否有利于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反思能力是教师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我的眼里只有'谁'?
——勒家彦老师评课反思小记
作为老师,我已在讲台上学习、成长了三年有余,自认为已成熟了不少,可谓合格教师了。尤其是今年学校给了我不少讲课的机会,在此期间又有许多经验颇丰的老师和领导不断给我指点,最后还取得了一点成绩。所以我便有些飘飘然了,再谈起讲课来好像很轻松似的;觉得研究一课不外乎将教案烂记于心,则大功告成。 可后来的一节课让我不由得深深反思。
勒家彦老师又来了!上学期他就来学校讲过一节公开课,当时我就被他精妙的课堂掌控技巧所折服。也许是初生牛犊的原因,我真正佩服的人并不 多,可他———我服。所以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让这位高人听我的课给我指点指点,那该多好! 没想到事隔不到一年,这个愿望真实现了,学校把这次讲课任务交给了我。我怀着一百二十分的兴奋以及同样的紧张接受了任务。不过我心里还是有底的∶因为我要讲的那节课在此前已磨炼过多回,而且在区里赛讲中取得了好成绩。有这碗酒垫底儿,我相对放心了许多,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将教案重新熟悉了好多遍。
带着烂记于心的教案,带着一颗渴望求教的心,带着百分之九十八的自信,我把这节'身经百战'的课展现在了全校老师面前,展现在了勒老师面前。
老师教学环节严紧,同学配合天衣无缝,教学高潮一浪胜过一浪。不知不觉,哎呀,我忘记控制学生交流、回答的时间了,校长已冲我举了两次手,可我教案中关键的两个环节还没完成。怎么办?
慌! 乱! ………坏了,我语无伦次忘词了!我红着脸看着大家,心中还是使劲儿地想我的教案。幸好大家善意地笑着,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最后我还是比较顺利地结束了我的课,那节历经磨炼的课,那节身经百战的课。
评课时勒老师大大地鼓励了我,也肯定了这节课的许多闪光点。可我自己的课自己清楚。这节课虽然严谨,虽然完整,但就是没有那种'自然'。即使是学生的灵光闪现,教学的环环相扣给人的感觉总是'人工制造'。我把困惑告诉了勒老师。他却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开了我的困扰;'走上课堂,你的眼里只有谁? 是教案还是学生?'啊!原来'学生心中绕'就是秘诀,而我却抱错了'佛腿'。教案应是精心的准备而不应是课堂的包袱。当然勒老师也不是让我们放任学生跟着学生跑,那样的课堂更不'自然'而是'野生'了。
我追求的'自然'应该是这样吧∶打铃上课,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做好准备,然后就一起开始跑步,当学生跑得起劲儿时,老师就是拉拉队员,为他们喝彩,呐喊;当学生跃出跑道时,老师又是导路向标给他们指点,引导;当学生跑得动情时,老师成了疯子傻子因他们兴奋,激动!
我反思了。我是那样愚蠢得盲目自信。
我反思了。我是那样愚蠢得'目中无人'。我明白了。我的孩子们,从此我的眼里只有你!
我明白了。勒老师,我会不懈努力,希望能像你说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么,怎样培养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在多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将学与思,学与教,学与研结合起来。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向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教育实践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事业之价值的广博和丰富。对于这些典型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三、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反思对象
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师生互动等方面。教师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到实践,从个体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管理、到评价,都是全新的变革,都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断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涌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历程,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性和科学性;通过反思可以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思考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成熟到理性;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
每天花一点儿时间审视自己
德漠克利特曾经说过∶'审视自己就像浩瀚的大漠审视变幻的苍穹,就像残破的古堡审视沉重的背影,就像垂暮的老者审视多舛的命运,就像壮美的江山审视变迁的历史。'这飘逸着古香的强烈而又中肯的话语,使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不由得想起一个名字——德谟克利特。
德漠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晚年他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哲学家的智慧同样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他得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全拥有自己内心的人。哲学家的这种观察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犹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双眼。
哲学家是睿智的,也是孤独的。我们不必赞同或仿效哲学家的做法,但是我们总应该每天花一点儿时间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清醒地审视自己。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猫头鹰在搬家的途中遇到了斑鸠,斑鸠问它要搬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方去。'斑鸠又问∶'西方才是你的故乡,你为什么要搬到东方去呢?'猫头鹰回答说;'西方的人不喜欢我的歌声,尤其讨厌我夜间歌唱!'斑鸠劝道;'你的歌声的确很难听,大家自然不喜欢你。但是,如果你改变一下自己,改变一下你的歌声,或停止在夜间歌唱,大家就不讨厌你了,你就可以继续住在这里。否则的话,即使你搬到东方,东方的人也会讨厌你的。'
寓言中的猫头鹰需要反省一下自己。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确也需要经常地审视自己。就如同我们需要照镜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审视自己需要反思
审视自己需要反思。教师自我发展,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已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方面进行审视,也就是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都会有新的发现。然后,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重视'做中学',在工作中学习、实践,进行自我反思,进行合作探究,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二、审视自己需要关注细节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细小的片段。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教师审视自己就要关注教学细节。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有这样一个案例∶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师∶我举个例子,1 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生 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师∶(对着生 2)你说得真好。(对着生1)你理解了吗?生1∶茫然地点点头。 .....
该例中生1真的理解了吗?教师在教学中好像处理得很机警、很幽默、很妥当,可是仔细回味一下,觉得似乎有些不足。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经过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当时该教师是以水作为认识1毫升的物质。1 毫升的水实际上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计量物质不同特性的计量单位,但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体积(容积)与质量更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教师在生 1的问题上稍加修改,变为'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对具体的物质而言,就有答案了。如∶1 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酒等于多少克?1 毫升的水银等于多少克?……这样既让学生区别毫升与克是表示物质的不同的属性,又让学生明确了毫升与克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再设计一个这样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取100 毫升的水,100 毫升的油,或者100 毫升的其他液体,分别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再算出1毫升的该种液体是多少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然明白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而且还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这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需要审视。审视需要关注细节,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这样,才能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三、审视自己需要超越
审视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超越。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或是遇到挫折,不认真地审视自己,不积极地从主观上查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寻找客观理由,怨领导支持不够,怪同事配合不好………这样,工作没有成就,自己就成了别人'无能'的'受害者',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是对自己无知与浅薄的纵容,其结果,受到更大打击和伤害的只能是自己。而学会用合理的,甚至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在痛苦中,你会发现孤独的自己;在闲适中,你会发现空虚的自己;在奋进中,你会发现充实的自己;
在安逸中,你会发现迷失的自己。只有不断地审视,不断地发现,才能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进步。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反思的重要性正日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那反思什么?怎样反思?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
我们先来看一位教师的做法∶
今天,我上了《我是什么》这一课。教完这节课后,我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的理解是,它首先是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文以'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密切关系。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我以谜语导入∶'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导入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其中,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汽、云;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雨、雪、雹子;还有的学生回答∶'我'还会变成露珠、霜。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我及时表扬;你们知道的真多!根据声画同步的教学方法,我很快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里的气氛更加活跃。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读;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愿意变成云,因为云在不同时候能够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特别奇妙! 于是,我及时引导∶那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么?配合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对云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有的学生说想变成雪,因为下雪能够净化空气,景色很美。我就鼓励他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有的学生说愿意变成雨,我又问∶'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有个学生说∶'大概是好多云纠缠在一起产生的雨吧。'还有个学生说∶'我想是云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 ..…..'这样的答案,在教学改革中极富典型意义又极富挑战性。因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只能说幼稚甚至荒谬,但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又充满了想象力,甚至于,这种想象力还不限于文学,它又能回归到科学的灵感火花上去。曾经不止一位科学史上巨匠说过∶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学发明的原动力。所以,它的挑战性就表现在这里∶既要对学生指出他们在科学角度上的答案错误,又要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的想法丰富多彩,还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认真观察。这里面,就有了教师本人全面专业素质的问题∶要懂一点自然科学(至少是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要懂一点文学,要懂一点儿童心理学,更要懂得当遇到类似的挑战时,如何在它们的交汇点上,破解这样的难题。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让他们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或生活环境局限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画面。面对这些画面,学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说可以修建大堤、水库,有的学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学生结合自身谈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为教师,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任课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我是什么》一课进行了细细的梳理∶他从新课的导入开始,以谜语引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他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我'会变成什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他有效地运用了声画同步的教学方法,并让同学们将阅读、想象和表演活动有机地联系在—起,构成了本节课的亮点。结尾部分的处理也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可以说,这位老师成功的教学反思会使其以后的教学趋于完美,课堂会更精彩、有效。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他自身的专业发展。
注重行动后之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教师的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如果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永远会停滞不前或进步缓慢,课堂也永远没有生气与活力。
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行动后反思'。而'行动后反思'重在反思课堂中的问题。教师讲的是否适量?布置的作业量是否适中?作业的难度是否适中?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稳步提高?教师是否有协调意识?教师所讲的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是否批评多,表扬少?是否一味地让学生服从,结果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是否对未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调查?是否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课堂效益如何?每堂课的废话有多少?是否说过学生认为们不该说的话?是否听完我们的课后,学生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兴趣大增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梳理为校本教研的专题,立足学生实际,集全校教师的智慧探讨方法,寻求对策,这样的校本研究才是最有实效的。
反思课堂的问题仅是'行动后反思'的一部分,而不是'行动后反思'的全部,它还需要教师及时总结,认真归纳,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力争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实现校本研究的过程——'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
'行动后反思'呈现方式有∶
1.教后记。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写教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撰写反思记录或反思日记。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积累一定数量后进行提炼、归并。
3.写专题总结。将写经验总结改为写专题总结,就会有意识、相对集中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写出来高质量的成果。
4.写教学案例。从身边的教育、教学故事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对他人有所启迪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和撰写。
校本教研必须在'实'字上下工夫,教师要注重'行动后反思',只有从平时抓起,把每一节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学生才会真正受益,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信息技术学科也会在校本教研中升华,校本教研也会显露出无限的魅力!
要反思,更要正思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被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要素。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反思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教师每堂课后,都会认真反思,找出课堂中的得与失,当然更多的则是定位于自己的不足,寻求今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教育专家与教育管理者认为,教师只有积极反思,才能实现教学的突破,摸清教育教学的规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此,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却不以为然。
魏书生老师提倡'正思',所谓的'正思'意即正面思考,魏老师在当教育局长时,要求全市的教师每节课的教案之后只写一类话;'我成功、我快乐在何处?'魏老师要求教师不说失败,不说缺陷,不说问题,只说优点,只说长处,只说成功。其实,魏老师的'正思'理论颇有一番道理。'正思'相较于'反思'而言,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正思'有助于帮助教师寻找教学的自信心。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拥有自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自信应当是尊重需求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善于发现自我的成功,学会欣赏自己,才能获得自我的尊重与满足,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教学是缺陷的艺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而有些问题即使能够意识到,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改掉,因而,与其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沉溺于自责的烦恼与失败的痛苦之中,倒不如学会自我欣赏,提高自我满足感与自信心,从而激发自己的职业激情以及持续努力的欲望。
'正思'有利于帮助教师寻找教育的规律性。教育教学是门科学,具有潜在规律,不可违背。教学中的成功是顺应规律的结果,而失败则是有违规律的必然。教师将眼光定格在教学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及时总结成功背后的规律,从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在今后的同类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有效拓展。日子越久,教师所总结的教育教学成功经验便会越来越多,而课堂上的亮点也会越来越多,对于教学的驾驭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会越来越科学,这无疑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相反,教师课堂上的失误正是教师对于教学潜在规律性认识的偏颇,如若教师仅仅盯着自己的课堂不足与缺陷,极有可能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尴尬,甚至会陷入盲目认定以及错误解读的误区,倒不如从正面突破,在不断的成功中总结规律,实现教育实践到教育理念的飞跃与提升。
'正思'有利于帮助教师寻找专业的生长点。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多花点时间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弥补劣势。而弥补劣势,虽然有时确有必要,但它只能使我们避免失败,而不能使我们出类拔萃。教师要实现专业的不断生长,就不能仅仅'反思'失误,弥补过失,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专长与优势中不断努力,实现自我的长足发展。'正思'就如同一面放大镜,将课堂中的成功扩大、拓展,将教师的优点与特长刻意放大,将教师的优势加以明确,并作为着力点予以强化,不断深化,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正思'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教学的自信,教育的规律,专业的生长点。可见,'正思'对于教师同样重要,教师要'反思',更要'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