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63)乌头赤石脂丸 :痛经 -- 马氏妇科
乌头赤石脂丸
【原文】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组成与用法】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功效】温阳散寒通脉。
【医案】
1.痛经
初诊: 2005年5月19日。李某,27岁,经期下腹疼痛,阴道内顶痛多年,带下较多,无异味。妇科检查:子宫及两侧附件均有压痛,宫体宫底交界处触及一绿豆大小痛性结节。经活血化瘀,清热散结的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缓解,经常腰酸。末次月经5月18日来潮,经量较多,有血块,色暗红,下腹疼痛较剧,身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经散饮,活血化瘀。
方剂:乌头赤石脂丸合赤丸、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减。
川椒4g 制乌头5g 淡附片5g 干姜5g 茯苓10g 半夏10g 细辛5g 桂枝6g 延胡索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益母草20g,5剂。
二诊:2005年5月24日。进药二剂,腹痛减轻,身冷消失,经色减少变暗,腰酸倦怠,舌脉如上。
胶艾汤加贯众20g、野荞麦根20g、仙鹤草20g、大小蓟各15g、生黄芪15g,6剂。
2.痛经
初诊:2005年5月23日。林某,26岁,痛经不愈十余载,下腹疼痛,腰坠,持续2天,伴腹泻恶心,偶呕吐食物,面色苍白,冷汗出,腹部喜温喜按,经量多,色鲜夹块,或见膜状物排出,月经周期定,7~8天净。带下量中,色白,稍有异味,大便时溏。末次月经5月1日来潮。生育史:0-0-0-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痛经。(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经散饮,活血止痛。
方剂:乌头赤石脂丸合赤丸加味。
川椒4g 制川乌4g 淡附片5g 炮姜4g 赤石脂20g 茯苓12g 半夏12g 细辛4g 蒲黄10g 五灵脂10g,5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月经5月29日来潮,下腹部仅有轻微不适感,无呕吐、腹泻、出冷汗等现象,今天大便软,舌脉如上。
治法:温阳健脾,清理湿热。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桃花汤加减。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赤石脂20g 炮姜5g 川朴10g 桂枝6g 枳壳10g 蒲公英15g 红藤20g 生甘草6g,7剂。
【按语】
乌头赤石脂丸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一张温阳散寒通脉的方剂。痛彻胸背,言其寒之至深也;所谓心疼,即当今的胃脘疼痛。方中蜀椒、乌头、附子、干姜温散阴寒,至于赤石脂一味,张路玉以为能偕干姜“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以我管见,腹受寒邪,作泻泄者众,故赤石脂在此方唯有“疗腹痛泄澼”(《别录》)之功,而非他用。
因外寒引起的痛经,轻者仅仅表现为下腹冷痛,严重者还伴有呕吐、腹泻,甚至冷汗淋漓,这与乌头赤石脂证理无二致,故完全可以借用该方治疗。《素问·离合真邪论》称“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由于此方并无活血功效,故应同活血化瘀药物合用,可以增强效果。
案1为痛经,症见经多有块色暗,下腹痛剧,身冷,因无腹泻,故乌头赤石脂丸弃赤石脂不用,由于带下量多,加赤丸以散寒蠲饮,加桂枝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功,加失笑散、延胡索、益母草者,以活血化瘀止痛。
案2经行腹痛兼吐泻,腰坠,面白汗出,腹冷喜温,经多夹块,或见膜状物排出,现代医学称为膜状痛经,为该病之甚者,乃寒湿凝滞之象,故用乌头赤石脂丸原方不变,合赤丸加失笑散以温经散饮,活血止痛。此案沉疴十载,终于治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沉寒痼冷,积疾日深,必乌、附、椒、姜、辛大队热药协济以温阳制寒,若峻药畏用,则平剂必如隔靴搔痒无疑,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