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84
闪念:
与人较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先控制对方,而是在对方反击的时候自己处于被动时如何运化。
理,并不一定是越辩越明的,应该越理越顺才是。
做一个真实的人很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身缺陷,唯有不断完善自我,勇于纠错,修正品行,才有资格或是有勇气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否则,就是任性了。
一、膀胱在行功时的妙用———
膀胱在腹底耻骨的内上方,它的器官作用主要是储存并输出尿液,平常人除非憋尿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从经络上来说,它的上方深处是任脉线上的“中极穴”,再往上是“关元穴”,再上是“气海穴”。
练功的人都喜欢讲“气沉丹田”(也不光是练武的人,唱歌,写字画画,弹琴等等吧,都讲气沉丹田的),但到底怎么沉,沉到哪?却是众说纷纭。
这个问题还是蛮重要的,如果气不能下沉,就容易导致气涌胸际,足下漂浮,上重下轻了。可若是一味沉气,弄不好就又是鼓腹,搞得大腹便便的样子,脚下反而更不能灵动了。
就膀胱本身而言,在练功时它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它能抑制你练功,就是“尿涨”,所以练功前得排除尿液,清空膀胱。膀胱清空,再加上肠道也清空,小腹就轻松不再有负担了。
膀胱起得是间接作用。
意气下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它不要走到膀胱的前面,而是要走在膀胱的后侧,再由耻骨两侧进入大腿内侧而下。
这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你得有这个意识,你的心好像能看到膀胱在哪。而后,就要想办法控制意气下行的时候不要鼓腹。这个时候,就得用意调动其他筋骨的运动———耻骨横向前支撑起来,尾骨尖向后上提拉,臀大肌臀中肌由内而外上后翻起来,迫使大转子带着胯轴内旋撑开盆骨(与尾骶骨连接处),致腹股沟深处裂开(阔筋膜张肌也会同时松开);同时注意轻轻撮肛,会阴穴处轻轻绷起。这个时候,再关注上身的涵胸塌腰,竖项贯顶,则整个身形架构自然就出来了。
这就是膀胱的间接作用。
二、教学笔记———用意不用力
1、杨式拳里的“海底针及扇通背”意劲走向:
海底针走的是正大圈,上身躯干下俯之前,右胯从右大腿根上拔起,意劲由尾骨尖长强及环跳穴由后向上翻起,顺脊而上,到达颅腔。而后再顺脊内壁由上而下,到达腹底会阴穴处(即意劲贯通上中下三丹田),身势随之下俯。
扇通背则是在海底针意劲的基础上,由会阴向肚脐处走一个小反圈。即翻转小腹下丹田(是意劲),意劲贯通全身至手足。
2、杨式拳里的“单鞭下势”意劲走向:
用意把左足拉到右足跟旁(是意),再关注右胯根,三点并为一点,同时合到右足跟(右足跟同时外扭劲)。如此,则右大腿肌肉及右膝都不会受力,而身势自能下沉。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三、穴位打通对激活深层肌筋膜的妙用:
腹股沟底端胃经上的“气冲穴”至“髀关穴”打通,激活髂骨前嵴与大腿骨根节上缘的股四头肌中的股直肌,股直肌筋膜脱离开大腿骨(骨盆前缘肌筋仿佛与股四头肌断开了),向前滑动至股中间肌,再向大腿前节推动。此时,两臀大肌臀中肌自然向上收缩敛臀,两大腿前节也自然有力。
大腿根骨后侧膀胱经上的承扶穴至殷门穴,心意要贴着大腿骨用功。这段打通了,可激活腘绳肌,尤其是殷门穴,对大腿后侧肌筋形成拧裹之势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用功,胆经上的“环跳穴”至“风市穴”也打通,激活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旁侧的股外侧肌深处筋膜,配合股直肌一同向大腿前节滑动。
此外,大腿内侧肝经上的阴廉穴、急脉穴又位于“气冲穴”的正下方。心意放在这一段儿,把它们打通,则大腿内侧与小腹腔意劲也能贯通了。
用功时久,心意笼罩在腹底臀胯大腿周围的这些经络穴位上,通过旋转的方式(顺圈或反圈)揉动其深处肌筋,一直揉到“肌肉离骨”的感觉。
而后心意再变,放在骨盆与大腿根连接处(髋臼与股骨颈连接处,即胯轴),再以足大趾趾节为支点,上下两头合力,再绕转胯轴(顺时针或反时针划平圆圈)。
用功纯熟,心意再变,用意提起一侧胯轴(左或右),另一侧胯轴在下方变成支点;两胯轴同步旋转,只是高位的胯轴转大圈,地位的胯轴转小圈。意象中就好像是地位胯轴托着高位胯轴在旋转。
此功可练出两胯轴的虚实变化,即高位为虚,地位为实。再继续用功,则是两胯轴的一起一落,带动两足跟的一起一落,如踩跷跷板似的(可用原地骑自行车的方式习练,正骑或倒骑。或是向慢镜头似的原地跑步。)。
再用功,两胯足的上下起落又可催动左右骨盆的一起一落,这就又能牵动小腹内肌筋和后胯骨上的肌筋了。
再继续用功,则是摇转骨盆了。(骨盆不是单独运转,是在胯轴与足共同协作下的运动,这样练出来的东西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