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化病方【九】【转载】
名中医消化病方【九】
发表者:赵东奇 676人已读
【名医简介】
张云鹏,男,1931出生,江苏人。主任医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约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名老中医学科组成员、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医文献杂志》副主编。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7年还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文献研究四十余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学说为经、百家论述为纬、兼收并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提出整体出发、多项辨证、明析标本、分清缓急、坚定果断、机动灵活的认病治疾原则,构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钻研伤寒、温病有成就;擅治心脑血管、肝胆肿瘤疾病,常用虫类药及补肾温阳治疗疑难杂病;善用攻下法及清热解毒以救危急。发表科研论文82篇,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等专著4部,协编《心脏病基本知识》等著作7部。曾获科学研究成果奖14项,其中含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级奖、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奖等。
【名方】降脂理肝汤
【组成】泽泻30克,决明子3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叶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症。
【用法】浸泡半小时后,水煎半小时,日2次温服。
【方解】
脂肪肝是由CT、B超检查或经肝穿刺而确诊。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中医认为是由于痰瘀互阻、脂浊积聚、肝失疏泄、络脉不和所致,故采用中药化痰清源以降低血脂,活血化瘀以疏理肝络。降脂理肝汤中重用泽泻,其味甘淡,性寒,入三焦经,利水湿,行痰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脂、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及抑制肝内甘油三脂的合成而抗脂肪肝。配以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肾经,清肝化浊,软化血管。现代药理证实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郁金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能活血通络,疏肝经之瘀,散肝中之结,并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脂。海藻,味咸,性寒,入肝、肾经,消痰软坚,改善微循环,降血粘度。荷叶,味苦平涩,入肝、脾经,清痰,散瘀,化浊,升发清气。全方既有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充分筛选现代医学药理证实具有降脂、改善肝功能损伤、促进脂质代谢之品。诸药配伍共奏气畅郁解,痰化浊降,血活瘀消之功。自制降脂理肝冲剂经动物实验证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肝的形成。
临床应用:经CT、B超或肝穿刺证实为脂肪肝或血化验为高脂血症但无临床症状者,可用本方。如胁痛加延胡索15克。腹胀加八月札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灵芝10克,莲芯6克。脾大加地鳖虫10克。大便不畅加生大黄6~18克(后下)。舌尖红加连翘20克。舌质暗红加水蛭10克。苔腻加佩兰20克。甘油三脂高加莱菔子20克,皂荚3克。谷丙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龙胆草10克。胆红素升高加田基黄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当归10克,黄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适度活动。忌酒,低脂饮食。
【名医简介】
张志雄(1916.10~1991.7),上海市人。张氏生前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医教授,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张氏出身于上海著名的中医世家,幼时即受岐黄熏陶,继承家学,年少时复从师于当代名医,博采众长。1933年毕业于丁济万先生主办的前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初期又旁涉现代医学,潜心研究,学贯中西。他继承和发展了医治“湿温伤寒”的祖传特长,还擅长于治胃病、心脏病、妇科病等疑难杂症。学术思想上既强调补肾以充实先天之本,又主张健运中州以调理后天之本,常取标本兼施、扶正祛邪并举之法。张氏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著有《张志雄医案选》、《医海涓聚》等医学专著,部分医案已编入《全国现代著名中医医案精华》。
【名方】新加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适,喜暖喜按,腹胀,嗳气,纳呆,嘈杂等症(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剂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冲剂,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冲服。
【方解】
胃脘痛,新病大多属寒属实;如疼痛日久不已,则寒渐化热,实已转虚,成为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之证。叶天士云:“理阳气,首推建中”,故在治疗上宗仲景建中法。方中桂枝、炮姜、甘草辛甘生阳,温中散寒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补虚,温润而不燥,补而不腻。
又据胃内窥镜所见: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者,常见局部粘膜水肿,胃内粘液多而粘腻,甚至有脓样黄色分泌物。故在建复中气的药物基础上,再加入红藤、败酱草、生苡仁以增强利湿消肿排脓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桂枝、白芍、甘草均有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桂枝、红藤、败酱草对胃肠道病菌有抑制作用。诸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是以仲景建复中气的经旨,并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研制的经验方。昔贤吴鞠通有“新加黄龙汤”,张氏仿其意命名为“新加建中汤”,应用于临床几十年,疗效已得到验证。
【加减】脘痛连及两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腻加苍术9克、川朴6克,便干苔黄加制大黄6克,口干舌红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怀山药15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病例】
王某某,男, 58岁。军人,住院号106365。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二年、症情加重一月入院,X线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遇劳累,心情不佳时症情加重。该病人曾长期服用丙谷胺等西药不见好转。脉弦滑,苔白腻,证属中虚胃寒,治拟建中法。以“新加建中汤”加黄芪、怀山药、川朴,先后连服一月余,诸证皆平,X线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带药出院,继续服原方半个月以善其后。
【名医简介】
张志远,山东省德州人,现任山东中医学院教授、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医籍四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张氏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伤寒论》为基础,博览群书,广采众家之长,排除门户之见,无所偏倚,讲求实效。他长于内、妇科,对顽固性头痛,多以川芎为君,每剂常用到25克。细辛不拘钱内之说,风湿性体痛用到30克。崩漏证很少投以炭类止血,缘其无巩固之力,也不能调理月经周期,所以喜用补气、凉血,把重点放在助益冲、任二脉上。
【名方】香姜红糖散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干姜碾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
【功能】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用法】此为1个疗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1次,日用4次,连服13天。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方解】
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其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按语:临床应用香姜红糖散治疗宿寒久泻之证,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药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该方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加减】本方十分平妥,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证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粉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6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医简介】
张子维,1918年生,主任医师,1933年从师学医,曾在长春汉医学会进修,1940年开始临证。1941年任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三总区人民治疗所所长。1949年任丰润县王官营地区医联会主任,1953年任丰润县医联会副主任。1979年负责创建丰润县中医院,并任该院院长。现任该院顾问,《河北中医》杂志编委,唐山市中医学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迄今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对少阳症和不育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1952年研制了解痉镇咳法“僵藤汤”,成为治疗百日咳的良方,疗效显著。自制的“安中饮”、“定中汤”、“中和汤”治疗各种胃病均获得良好效果。研制“平屑饮”治疗牛皮癣,1987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评为治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著有《燕山医话》、《燕医传新录》,并发表论文20余篇。近撰写《燕医摘著》一书待出版。
【名方】中和汤
【组成】山栀子10克,胡黄连10克,生牡蛎15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热平酸、消食理气。
【主治】嘈杂吞酸、脘腹痛胀(近世所称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效。
【用法】上药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两次服,日进1剂。
【方解】
此方系由仲景栀子豉汤演变而成,栀子豉汤加减者有五,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以其栀子之苦寒除热郁而解虚烦,仲景治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以胃中之热结不解也,故本方以栀子为主,配以胡黄连之苦燥,清热邪以除烦也,二药相合,相得益彰;牡蛎独具平酸之力;白扁豆、生甘草甘温平淡,佐栀连之苦寒以成清热和中之功;其中焦三仙、焦槟榔消食除积而理胃气。
【加减】中气不足、气短无力者入党参15克、白术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肠有溃疡形成者加入鸡内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胀者加入枳壳13克、青皮13克。
【名医简介】
赵恩俭,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习医,1946年考取高等中医师,即在津悬壶,时年20岁。1954年参加天津总医院中医科及天津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组组建工作,后调南开医院,先后任中医科主任、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中医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顾问等职。学术上主张尊经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医特色,务在解决当世之疾患,放眼于未来中医之发展。赵氏擅长内、妇、儿科,对基础理论、临床诊法、历史文献等研究有素,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工作,在国内外颇具声望,为二部一局审定的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朴3~10克,酒大黄3~10克,威灵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方解】
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年事既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虚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亦难免燥热气滞等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气等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之补气,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等弊,方法从“青麟丸”等方化裁而来。威灵仙通气利脏腑以治标,佐以银花清脏腑之毒热而不伤正。若大便数日不下、燥热明显,可加玄明粉3~5克冲服,得便下即止,不可过量。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气滞,脏腑不通之证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风去湿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赞之功。
此方之特点一为重用黄芪以健运中气;一为大黄不后下免其致泻,并且可以连续服用以缓调其大肠功能;一为“威灵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闭解结,三焦俱得畅达,虽有痰水气滞等等亦均得以疏导而解。
【加减】(1)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2)便燥严重加玄明粉3~5克冲入。(3)气虚重加党参20克。(4)腹胀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软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来加减运用所治病例甚多,疗效亦甚佳,仅举近日治病1例,以窥一斑。
张某某,男,81岁,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纤维性颤动多年,现两病均较稳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畅,数日一行,腹满而痛,先时用五仁润肠丸等尚有效,近数月亦不起作用。如用泻药则引起便泻不止、虚惫气短,痛苦万状。诊脉弦大,涩而少力,代止不匀。舌嫩而赤、苔黄浊不匀。证属气血阴液俱不足,燥热蕴蓄大肠,宜标本兼治,于补气养血益阴中,辅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药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气力精神转佳。减去玄明粉连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脏病亦较前好转。诊脉仍代止,但已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渐趋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剂,用以巩固疗效,两月后停药病愈。
【名医简介】
赵芬,191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副主任;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组组长;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后裔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虽承师启蒙5年,实以自学为重,学成之后,应考试院之试,名列前茅。解放后参与筹建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院)及中医学院,成立后欣然任教。赵氏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著有《赵芬医疗经验选集》,并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评解》一书,颇得好评,并获省科技成果奖。赵氏主要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认为病之生死,不在受邪之轻重,而在元气之盛衰;故无论内伤、外感,其气必虚,在治疗上总宜护养元气,以增强生理功能。根据脾胃是元气之本的理论,自拟“健运麦谷芽汤”临床广泛应用疗效较好。
【名方】健运麦谷芽汤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之药应用,单用能
增进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1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
本方仿四君子汤加麦谷芽而成,四君子汤本为补气主方,由参、术、苓、草组成,但脾非湿重,茯苓有渗利伤阴之弊,白术壅燥,易伤胃阴,故以山药易茯苓,以内金易白术,山药性味甘平,补脾气而益胃阴,山药合人参(党参代)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非它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古籍记载,并不尽如此。《本草述》云:“麦谷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吴鞠通谓“以黍稷生于刚土而性刚,长于补脾,稻生于湿土而性柔,长于补胃”。王海藏云:“胃气虚人宜服麦芽、神曲”,实则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酶、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即元气在体内推动、激活功能。
本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特彰,单用或配合应用,效验俱佳。盖凡百病,其气必虚,经此运化,枢机便活,元气一旺,病亦易愈。按语: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药量不宜减少。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
【名医简介】
赵国岑,男,汉族,1937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名医学术研究会理事、全国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带徒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研究》杂志编委、仲景国医大学教授等。出身中医世家,1958年至1964年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6年毕业,从事消化疾病的研治工作。擅长内科,兼行针灸。针药并用,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补中气调脾胃治消化,健脾土固肾气治消渴,益心气活瘀血治胸痹,纳肾气调阴阳治不育”36字治病要诀。采用经方、古方和先辈治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化裁组合成“化滞益胃汤”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解毒益肝汤”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近年来,对糖尿病、男科疾病、肿瘤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发表学术论文和临床经验报道40余篇,专著6部,科研成果6项。指导研究的“多功能电脑治疗仪”、新药“失眠安贴”、“久久银杏茶”等均通过鉴定并获得生产批号。1997年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为河南中医事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的特别贡献奖。
【名方】化滞益胃汤
【组成】大黄12克,白术10克,牵牛子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槟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滞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虚胃滞型),脘腹胀满,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钟,文火煎至300毫升药液,饭前温服。1剂如法煎服3次,1日1剂。
【方解】
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清泻郁火之功,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消积化滞,又有祛瘀生新之能,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利水,对脾虚湿邪滞胃和水湿滞胃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均有良效。牵牛子功能泻下逐水,杀虫破积,善除胃肠实热壅滞。二者辅助君药大黄化滞力量更强,且有健脾益气之功为臣药。枳实消积散结,破气行痰。厚朴行气燥湿运脾,降逆平喘,能除胃肠滞气,对湿阻中焦、气滞不利和痰湿内阻所致脘腹痞满有良效。木香行气止痛,能消胃肠滞气。砂仁化湿行气,健脾止泻。槟榔杀虫消积,导滞行气。五味合用,对食积、虫积、气滞、水湿痰饮不化等多种积滞有特效。积消滞化胃自复,故能佐君臣化湿益胃之功而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中止痛,缓和药性故为使药。全方用药得当,配伍严谨,共奏化滞益胃之功效。临床应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热加煅瓦楞子、吴萸、黄连,甘草量加倍;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药减槟榔;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名医简介】
赵绍琴,男,1916年生于北京。出身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曾任太医院院使(院长)。赵氏自幼起,即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后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轮流随师临证,奠定了临床和理论的基础。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开院,调入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对温病及许多内科疑难杂证的辨治有其独到见解,尤擅治疗湿温病、肝硬化、肾炎、尿毒症、白血病及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赵氏著有《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温病浅谈》、《文魁脉学》《清代御医赵文魁脉案》等著作,集先生多年临床经验之结晶的《赵绍琴内科学》(暂名)亦将出版。赵氏现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学部委员等职。
【名方】软肝缩脾方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附注: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症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症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方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
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名医简介】
郑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国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幼年随父郑毓琳学习针灸,勤求典籍,博采众长。20岁行医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又与高风桐等筹建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文革期间到甘肃成县医院。郑教授致力于针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传统手法治疗急症、重症,在“烧山火”、“透天凉”基础上,去繁就简,创新了“热补”、“凉泻”手法,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配穴和手法,对经络实质和针刺手法的机理也颇有研究,曾与北大、同仁等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对“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研究曾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重视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应用,把'纳子法”、“纳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临床应用盘,获甘肃省科普成果奖。采用“烧山火”手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麻痹及后遗症的研究,获甘肃省武都地区科学大会奖。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客座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针灸集锦》及修订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点校针灸大全》,新著《郑魁山针灸全集》已脱稿,交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举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方解】
胃下垂之发生系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病久则肾元虚衰,元气虚惫。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气,令气上升,取气海则回升下焦元气。配梁门、天枢,可以加强升举之力,疏通中焦气机。
【名医简介】
钟一棠,1915年生,原籍浙江镇海。宁波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历任该院院长、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钟氏出身中医世家,祖钟章元,父钟纯泮,兄一贯、一桂均为当时名噪甬城的一代名医。幼承庭训,师出名门,15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称上海中医学院),1933年毕业后随兄门诊二年,尔后悬壶,涉足医林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广拓,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和危急重症。学术观点主张“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反对宗派一家之言”,吸收各家之长,融汇贯通于临床。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以取长补短。治病中四诊重神,辨证注虚,治法灵活,方药精简,疗效卓著。其对伤寒、温病之治,效如桴鼓。对慢支、哮喘、肺心病、肝硬化、胃病胆疾等治疗颇有独到之处。自拟“育阴养肝汤”加减治疗早、中期肝硬化,强调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后能使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并对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缩小,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著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疾病名义与诊断》、《药物学补充教材》等。
【名方】育阴养肝汤
【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首乌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版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二汁。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再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方解】
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之血络郁阻。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症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倦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症散结消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症之效。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苏梗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栝楼仁15克;精神萎顿、血三系偏低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名医简介】
周建龙,生于1943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6年制本科。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审定的第二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第一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二届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为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设计并主持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溃疡胶囊”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吸取各家之精华。潜心研究现代医学,力求使祖国医学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颇有心得。特别是在胃脘痛、泄泻的诊治上有独到之处。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名医诊所”和“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名方】溃疡散
【组成】炙黄芪20克,乌贼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广木香10克,炒白术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合后分两份,早、晚饭前温服150毫升,每日服1剂。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药按用药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水送服,每次5克。或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
【方解】
消化性溃疡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病始多属实证,因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致本虚。临床常由外邪或饮食劳倦而引发,故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周氏经多年辨证认为临床多分气滞、虚寒、血瘀、郁热四型,治疗应标本兼治,佐以活血散瘀之品(因病久由气入血)。故应用健脾调中、理气止痛、制酸和胃、活血散瘀之法。药用黄芪、白术以健脾调中。白芍、甘草和营缓急止痛。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白芨止血活血散瘀,止血不留瘀。乌贼骨、煅牡蛎制酸和胃。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细胞代谢过程,促进溃疡愈合。延胡索改善粘膜血液循环,并有镇痛作用。乌贼骨抑制胃酸分泌,有止血、保护胃粘膜作用。方用散剂或装胶囊,取其方便服用、减少刺激、延长药效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周氏经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治疗时尤其注重顾护胃气,这同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相吻合。基于以上认识,周氏对临床所见典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全部经胃镜检查)84例服用溃疡散加减做一追踪调查,其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可见各证型症状体征改善率为98.8%,治疗有效率97.4%。
【加减】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临床随证加减。气滞甚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参、乳没;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医简介】
周夕林,生于1929年,安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教授。周氏幼承庭训,熟读诗书,稍长即从师学中医3年,满师后,又从名医临证1年,1947年于天长县城内行医,诊务繁忙,名闻乡里。1952年响应号召,于天长城内创建保健联合诊所,1957年于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成立,即任金匮教研组组长、金匮教研室主任至现在。30多年来虽担任各班级的金匮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但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对内、妇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用温肾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发表了《金匮温肾法在临床运用的体会》、《杂病辨证要点简介》、《对<金匮> 病因证治基本规律的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全匮要略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全国《中医学多选题题库·金匮要略分册》等书。参加全国统编《金匮要略》三版教材和《金匮要略》教学参考两书编写,亲自撰写25万字。曾被卫生部聘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现为安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名方】温肾固肠汤
【组成】补骨脂20克,葫芦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连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冲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壳6克,川军炭5克。
【主治】久泻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旨在治疗慢性肠道疾患,虽其病所在大肠传导失职,但其本却在脾肾,内经早有“肾主二阴”,“脾司健运”之旨。临床上慢性肠道疾患日多,治标而忘本,疗效难以巩固,故用温肾固肠汤标本兼顾,脾肾并及,反复发作者明显减少,以此方加工成粉剂,空心胶囊装服,治疗近百例慢性肠炎,俱有显效,较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药效佳而巩固。
【加减】肛门灼热,加白头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门坠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挟血较多,加三七粉6克、乌贼骨30克。
【病例】
患者许某某,男,52岁,市科委干部。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在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名医简介】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医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壶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方】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方解】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