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但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的肠道十分容易“激动”,并不能畅快地享受美食,有时在吃到一些冷辣生鲜等食品后,就会马上出现肠道不适的症状。是的,这就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者,IBS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关,食物的促动力和促胃肠激素分泌作用、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和不良进食习惯等都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
在今年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会上,来自瑞典的Störsrud教授就阐述了日常饮食与IBS的关系。他提到,约62%-84%的食物与IBS的胃肠道症状相关,在受到食物中敏感原刺激后,IBS患者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发病。
大会强调,对于患有IBS患者而言,饮食结构需格外重视。通常可选的饮食结构包括:传统的IBS饮食、地中海饮食、低短链碳水化合物(低FODMAP)饮食、无麸质饮食及避免IgG敏感食物。若想进一步改善IBS胃肠道症状,还可以适当补充肠道菌群调节剂、纤维素、芦荟汁、薄荷油等其他物质。针对IBS饮食结构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主张个性化选择。
来自瑞典和美国的两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传统IBS饮食有效率约为50%,与低FODMAP饮食组疗效基本相当;来自泰国的研究显示低FODMAP饮食有效率可达60%,显著高于传统IBS饮食组的28%;地中海饮食尚缺乏大型研究证明其优点。
IBS饮食结构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FODMAP饮食会导致IBS肠道症状加重。那么,什么是FODMAP饮食?F:可发酵的,肠道细菌在肠道中分解的短链碳水化合物;O:寡糖或低聚糖,其广泛存在于谷物及豆类,如小麦、黑麦、豌豆、黄豆等各类豆子中;M:单糖,如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蜂蜜等甜味剂中的果糖;P:多元醇,包括山梨醇、甘露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FODMAP饮食结构中通常包含较多难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这类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发酵更充分,因此更易使得IBS人群的症状发作。著名的乳糖不耐症,即喝了牛奶容易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就是因为牛奶中的乳糖(一种二糖)在作怪。低FODMAP饮食即长期严格控制摄入含有FODMAP食物,其有效率约为50%-80%。对于既往出现过肠道症状的患者来说,饮食习惯中FODMAP的摄入量高于其FODMAP耐受阈值,因此建立低FODMAP饮食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FODMAP限制期:4-8周,FODMAP摄入量显著降低至耐受阈值以下,50%-80%的患者缓解症状。(2)FODMAP再引入期:6-10周,将含FODMAP的食品逐步缓慢地将个别FODMAP食物重新引入饮食结构中,已确定该食物的耐受阈值。(3)个性化FODMAP饮食管理期:成功再引入的FODMAP食物可以长期食用,以增加饮食的多样性,同时将FODMAP摄入量的种类和数量保持在患者的耐受阈值以下,以限制功能性肠道症状。目前尚无研究显示无麸质饮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否获益。无麸质饮食是近年的新理念,部分学者认为麸质中富含的谷蛋白可能诱发谷蛋白敏感的IBS患者症状,但据今年GI.Skodje教授会上展示的研究,纳入68位IBS患者,随机分至麸质组、果聚糖组及安慰剂组,再通过分析每位患者的十二指肠组织、外周血后得出,果聚糖更有可能诱发对小麦、黑麦和大麦敏感的患者的症状。该研究对无谷蛋白饮食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Austin教授开展的一项小型前瞻性试验认为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症状,提供其生活质量。该研究仅纳入了13名中重度腹泻型IBS患者,先进行2周标准饮食,再进行4周低碳水饮食(20g/天),有10位患者(77%)达到了至少4周缓解。但该实验具有实现对象少、缺乏对照组等限制,未能为IBS患者提供充分证据指导饮食。虽然多个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调剂可长期有效缓解症状,但具体有效菌株尚未明确。其次,补充纤维素,尤其是可溶性纤维证明可有效控控制IBS症状,但根据Nagarajan等人报道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纤维可缓解腹痛等症状,但不可溶性纤维无明显改善。少数研究显示芦荟汁、薄荷油可控制腹痛等症状,且安全性高,但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试验证明其获益程度。结合本次UEGW的报告,IBS患者应有一个合理且科学的饮食结构以减轻消化道症状,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规律进食、锻炼,避免进食时间过晚或节食,养成就坐进食,充分咀嚼等良好习惯。此外,每日至少饮水8杯;限制茶或咖啡在3杯以内;减少酒精、脂肪的摄入;限制高纤维食物如面粉、面包、谷物等;限制每日水果摄入少于3种;腹泻型患者避免摄入山梨糖醇等。如果经过上述饮食管理后仍反复发作,可选择调整为低FODMAP饮食,但该饮食结构需在专业的营养师指导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