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三十而立指南
网上流传段子说这一届网民不行,但我们的九零后读者们,其实挺有意思。
他们问我:2020年了,最大的九零后,已步入而立之年了,而立而立,怎么立呢?
白居易,白居易,白居大不易,连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文豪在年轻时都被警告“京城居,大不易”,何况九零后里面的非富二代呢?
挤地铁,住合租屋,吃泡面,干996,还被老板指责,拿着7000块的高薪,居然晚上十点不到就下班了,说他两句还辞职了,这一届员工,真不行。
这是网上最近流传的段子,说句实话,这老板说的话,我真不认同。
当年我应届的时候,第一份工作月薪就是7000块,科技园还给了2000块的补贴,那不算,就算企业给我的,就是7000块。当时我也是996,老板说话也不怎么好听。
可是,如果按照购买同样平米数的房子折算,如今拿7000块的90后,他的月薪折算成十几年前,大概只相当于1000块。
如果回忆下,当年有人给你发月薪1000块,这可比没毕业的实习生还低的多,没毕业的实习生是包吃住,月薪2000块,按照房价折算,等于今天14000的购买力。
我不相信那个年月有老板这么不开眼,这种话说的出口。
他总不能对着你说:瞧,你拿着1000块的高薪,每天居然不肯加班到10点,云云。
那你说,不是这一届员工变差了,是这一届老板变坏了吗?
也不是。
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增加那么多。所以老板的脑子,跟不上趟。
我毕业那一年,应届硕士如果去华为,月薪7000起,所以其它稍微好一点的公司,都会在这个起步价。
但今天,很显然,华为对于应届生没有5万起,你看到偶尔有两个年薪过百万的应届生,那是博士,带着科研项目去的,没有代表性。
如果连高科技企业都跟不上趟儿,普通老板更跟不上。
所以九零后跟你这儿抱怨,也不是矫情,抱怨事出有因。
我不是九零后,我比最大的九零后还要大九岁,没有相似的经历,没法站在九零后的角度去思考一份可供操作的指南。
但我可以把时光往前推,推到十几年前,那我和如今的九零后,差不多岁数了。
那时候我们也觉得开局很困难,当时社会上也纷纷议论80后很苦B,当然,今天80后都被遗忘了。
我相信再过十年,大家该议论00后的而立指南了,90后也会有被遗忘的一天。
80后很苦B是70后引起的。
70后做研发,本科就可以了,但后来扩招,人越来越多,竞争就激烈,以至于研发变成硕士起步,本科生只能去做测试了。
读研,读研,一读,毁三年,这是没办法子的。
你一读研,晚工作三年,一步慢,步步慢,工作晚,赚钱晚,买房晚,房价蹭蹭蹭向上窜,可是你的薪水涨幅,是跟不上的。
我记得那时候996,吃完晚饭,几个实习生要去楼下散一会儿步再去加班。散步的时候,某个南大的全系前五名,指着人工湖对面的楼盘,说:我要有个三十万,该多好。
他要有个三十万,就能付首付了。
问题是,他没有。
事实上,他一个人凑齐这三十万需要两三年,可是两三年后,首付需要六十万,你看到了,还是差了三十万。
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这是明摆着的问题,他借不到钱的,即便他很早就意识到了。
我说的那个实习生同事,家就是苏北农村的。
房子并不是什么必需品,但一套,它还是需要的。即便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他也得自己买一套。
一方面是和父母住一起,不方便,另一方面是作为新婚夫妻,一起购买一套房产,是一种增进合作的有效手段。
有夫妻共同财产,共同还贷,总比没有,合作的更紧密一些。
但是,房价的上涨直接导致大部分八零后的目光被房子吸引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你不能说房子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品种,最起码,它比科技企业的薪水涨的快。
可你也很难说它是一个足够好的品种。很显然,它的涨幅已经远远没有二十年前,到十年前这期间那么大的幅度了。
这就是为啥我们听到过很多70后买房致富的故事,却很少能听到80后有同类的故事。
就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实习生同事,他可以买房,毕竟是高收入者。但即便倾尽全力,十几年下来,买个几套是有可能的,买个十几套,就没可能了。
因为起点变高了,门槛变高了。而比他大的七零后,完全有可能。
很显然,我那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散步的时候。
我意识到了自己需要起码一千倍以上的涨幅,才够。
当然我没啥办法,我那时候也刚离开实习生宿舍,自己在外面租了个六平米的出租屋,那个小区门口成天有个人推着三轮车论斤卖书。
我以论斤的方式买了很多书,当然也有羊皮卷,穷爸爸富爸爸这种,但更多的是各种YY小说。
那年月我想过写小说,玄幻,YY,穿越小说。事实上这个方向是对的,今天被改变成各种电视剧,网游的IP,都是那个年代的网络作家们写出来的。
但我终究没动手,没动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本行实在太辛苦,或者说,太耗时。
计算机行业一直是个苦B的行业,无论是早期的通信时代,还是后来的互联网时代,加班都太多了。
给你时间让你上班的同时写小说,不现实。
放弃职业更不现实,因为你所处的行业,始终都是排名前三的高收入行业。
所以我后来选的是金融,两条腿走路嘛,计算机与金融。
你说选金融为啥没有从A股起呢?
是因为我了解过行情,我很早就听人介绍了一位深圳的牛散,很牛,好些年后,还专程去拜访过他。
他有多牛呢?20年,200倍。
十几年前我听完这份传奇就没兴趣了,因为不够。200倍,对我确实不够。
他是退休了,拿着终身的积累开局,我应届,大家起点差太多。
我当年的想法很简单,计算机这条线,熬上市。
我第一家公司的CMO,曾经笑骂我是个机会主义者,他看人很准,他曾经是华为工号前1000。
我确实是个机会主义者,一直都是。
在职场里的十几年,我所有目的都围绕着上市,我要加入一个有可能上市的公司,要分到股票,分到后短期内要能上市,即使你让我等,我也得盘算胜率,盘算数学期望,盘算机会成本。
我算的很清楚,始终很清楚,一切在预计内,就熬上市,时局变化了,就跳槽。
事实上,这个策略最后是起作用的,我职场里最后一家公司上市了,问题是,那时候我已经不需要它了。
这就像你开辟了东线战场,开辟了西线战场,东线战场等你撤兵的时候才出现转机,但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西线早已形成主战场。
东线所有的资源,都得往西撤,去支援它。
我们来看西线战场,我大概是6年前,才在我选择品种的局部市场里,扎了根。
什么叫扎根?
给你打个比方,比如金庸小说里的华山派。
华山是座山,五岳之一,当初肯定有很多小帮会都在这一片混饭吃。
最后,华山派的祖师,大约是全真教的郝大通吧,他占了这块地,把余者都赶走了,从此形成吃华山独食的局面。
其实五岳剑派里的任何一派,最初恐怕都是这么形成的。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让我晚生几年,不用变成90后,哪怕变成85后,在同一件事上,面临的局面就会很困难。
假如我变成85后,我还是我,可是,我所占据的小山头,一定已经存在另一个类似我,但比我大几岁的存在了。
你不能认为某个生意天生只能归你,这不可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就像织田信长如果小二十岁,那他就不会是织田信长,他就成了后来憋屈的伊达政宗。而某个比他大二十岁的人,就会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这就是时势造人物,每个时势下,一定会诞生相应的人。
你想,我08年的时候,是金融小白,10年的时候,算法初成,12年的时候盈利颇丰,14年的时候,占据山头。
这是原本的路径。
现在往后推四年,12年的时候,我是金融小白,14年的时候,算法初成,然后呢?
是小试牛刀么?不是的,肯定是被打的满地找牙。
就像郝大通,刚跑去华山,就发现华山派已于四年前成立了,严阵以待,那不是被揍,是什么?
事实上,我占据小山头之后,对所有的后来者,都发起过攻击。目的就是让他们没有利润。
他拿不到利润,能坚持多久?坚持不了多久,自然发展不起来。
这是所有先入者对后入者必然会设立的门槛。当初70后对我们,也这么干过,他们托高房价,就是阻挡80后进入。
所以你看到了,别说变成90后,即使变成85后,原来的路都会走不通。
可是,原来的路走不通,是不是非得走原来的路呢?
这是最值得思考的一个点。
郝大通,如果发现全真教轮不到自己接班,是不是无路可走了呢?
我们看到,他毫不犹豫,扭头就去开创了华山派。
所以如果你今天发现华山派攻不下来,那就转身去开创你的海沙帮,巨鲸帮......
你看李子柒,她找到的路是小视频。
很明显,这是在前辈们围追堵截下,不得以开辟的蓝海。
人一定是在围追堵截之下,才有动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过去的人,他一定是守着自己的地盘,守着自己的华山在那里精耕细作。
优势的同时就是劣势。
有地盘的人,就得被地盘牵制,花费大量精力去维系。
劣势的同时也是优势。
一无所有的人,必定充满了机会。
你专属的机会是什么,就像你未来的老婆叫什么一样。事先你不知道,我更不知道。
因为老婆,是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