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望城惜字塔记
望城惜字塔记
惜字塔,又名惜字楼。
惜字塔是古时候用于烧毁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
据记载,从宋朝起中华各地开始建有惜字塔,但称谓不一样;四川称字库、文风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祖国的台湾多称为圣迹亭,琉球称焚字炉。
今天说到的惜字塔,是位于湘江边上的望城区、茶亭镇九峰山村的惜字塔。
据当地考证,九峰山村惜字塔,为一座清代石塔,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
那是五年前初夏的时节,同学罗泓盛情,邀请工作在湘江边上的几位同窗去他老家做客。
快到罗泓老家时,同学告诉先陪我们几位去看惜字塔。
下车,自己调侃说,是不是怕我们几位多喝了一杯茶,塔有什么看的?未必还比得了西湖的雷锋塔、开封的铁塔。
同学笑而不语。
但是,当我站在惜字塔前时,感到不可思议,内心为自己刚才的话语造次而自责。
眼帘中的惜字塔当然不如西湖、开封的塔雄伟高大,甚至塔身因长年的风吹雨打有些破败。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惜字塔的顶端,一株朴树距地面约12米,枝叶茂盛地生长着!
原来,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惜字塔顶被雷击毁。不知道是大风送来朴树的种子,还是飞鸟衔来一粒朴树的种子?无数个巧合,朴树种子在惜字塔顶发芽了,又是多年的风雨恰到好处,朴树一点一滴,沿着塔身、根系向下生长,树身向上生长,最后生根、慢慢地长大了!成为奇特的塔树共生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我特意攀爬上惜字塔,沿着塔的内部仔细搜寻朴树的根系:树的根须是在塔身的缝隙中生长,慢慢地延向塔基的泥土中。想着朴树自身是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这惜字塔顶,干旱的三伏天时,刚开始的朴树苗是如何煎熬过来的?
平时也看到过悬空的桥上,生长着不知名的小草,但那毕竟是草,春荣秋枯。惜字塔上的朴树成活,生长中有无数个巧合,但最大的巧合当是朴树执着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什么巧合,惜字塔上的这株朴树,肯定比周围的树,其生长过程不知艰难多少倍。但今天朴树有着自己的世界,它傲立在高高的古塔顶上,遥望山岭村庄,俯瞰稻田阡陌。
植物的生命力和穿透力不可小觎。尘世中的我等当要向这惜字塔上的朴树学习,自立自强。人生的路上,顺境与逆境中都要从容,执着的工作、生活,方能自问无愧而不负人生。
塔顶长树,屹立百年,大地奇塔。
也是这一次在同学的老家,相遇到同学的父母亲,同学的双亲已是年迈的老人,待人亲切随和。记得当时礼貌地问候了两位老人,而没有过多的交谈。三年后,同学相赠《心声集》一书,书是同学的父亲在工作中与退休后,撰写的律诗、楹联、挽联中选录出版的。在书中,对同学的父亲才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学的父亲出身农家,年少时就渴求知识。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取了师范学校,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开始教完小,通过自己在教学中刻苦钻研,不断努力地学习,后来从事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
那个年代不比现在,有良好的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条件。同学的父亲完全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忱,凭着充实自己知识的目标,去创造条件自学。刚好同学的伯伯是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在长沙市一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同学的父亲常常借用兄长大学的课本与笔记、一中的教案学习来提高自己。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孜孜不倦的学习,完全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得同事们好评、学生敬重,桃李满天下。
每当我拜读《心声集》时,仿佛看到了同学的父亲,在春去秋回的岁月里,如惜字塔上的朴树一样,发芽、生根、长大,锲而不舍。
同学的父亲于2019年12月去世,享年81岁。是时,霜重月冷,风吹助哀声。
落笔之际,将同学父亲罗振雄老师《心声集》书中《咏惜字塔》三首之一的诗附录如后,作为望城惜字塔记的结尾。用以对同学父亲的祭奠,再一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古塔原为惜字修,未卜雷霆去顶楼。
经年朴树傲霜雪,造就神州一风流。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