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便不成形.该如何调理或治疗呢?

症状中医叫做便溏,指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俗称薄粪。
食疗包括:调整饮食习惯
—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饭后不要受凉,要多食面食、豆制品、瘦肉、鱼、禽、蛋等高蛋白食品,及时补充身体所丢失的营养成分,维持机体代谢的平衡。
忌脂肪类食物:
长期便溏者应忌食脂肪类食品,因为脂肪食品会加重消化道负担,特别是油脂的滑润通便作用会加剧便溏。
多食脱水食品。
应多食干制蔬菜和易吸收水分的脱水食品,亦可在食物中佐以少量的偏涩性食物,如乌梅、橘子、石榴、萝卜、扁豆、牡蛎、淡菜等,均有涩肠止泻功能。
饮食要充足:
饮食充足不但能给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还能在大便的排泄过程中起载体作用。
药物可以选择补脾益肠丸,具温肾暖脾,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固泻的功效。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30天为一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
中医治疗肠菌群失调——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
霍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
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
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益气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扁豆15克,莲肉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苡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若脾虚运化呆钝,食积气滞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厚朴;若久泻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止泻。
4、脾胃虚寒 
证候: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泻下清稀,甚或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口干不渴,舌谈,苔白,脉细缓。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加减。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可酌加木香、砂仁、白豆蔻合用能温中健脾,顺气和胃。
若中阳亏甚引起肠滑不禁,不能自敛,治宜温阳固涩,用理中汤加附子,并选添河子、罂粟壳、赤石脂;若虚寒久泻而间杂热邪,或食湿滞积化热者,则出现寒热错杂证候,用连理汤化裁。
5、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稍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牌肾。
方药:四神丸《证治准绳》合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药》加减。
附子10克,补骨脂12克,吴萸12克,肉蔻12克,五味子15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若腹胀加广木香;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者可用四神九合养脏汤加减。
友情提醒:由于个人体质以及病情轻重的不同,个人不要轻易尝试,仅作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还请听从自己的医生意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