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要找到心动的感觉

编者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因被列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而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如今,不仅高中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中学、小学也搞得如火如荼,各种教学研讨会纷至沓来,网上各种必考书目满天飞……

“整本书阅读”和名著阅读有什么区别?哪些是统编教材推荐的书?不同年龄段名著阅读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又该如何学?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问题,本版特约义务教育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王本华进行解读,希望启迪师生思考,也欢迎来稿,将自己的经验、探索和困惑与大家分享。

语文课程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名著阅读”,现在时髦的叫法是“整本书阅读”,虽然很准确,也客观,包含了所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没有遗漏,但我还是喜欢“名著阅读”的叫法,感觉这里边有温度、有质地,能引人联想,给人启迪。

“名著”,不是一般的图书,不是随手一本就可以,而是经过时间淘沥、被世人所公认、蕴含普遍意义和真理的 作品 ,这样的作品才值得我们去阅读。有人可能把“名著”仅仅理解为文学名著,其实不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会有沉淀下来的、为人所共知的、值得传承发扬的优秀作品,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玩味、去探索的。

同时,我这里限定的是“中学”名著阅读。基础教育阶段读名著,不是自今日始,传统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如古代读“四书五经”,民国时期新学制以后对此都有要求),也不只是语文学科所独享,历史、英语,甚至数学、物理,也都有了“名著阅读”性质的阅读倡导。所以,今天统编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里都有名著阅读 内容 的 安排 。小学叫“快乐读书吧”, 引导 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阅读,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初中 叫“名著导读”,“导”字就有了十足的中学特色,不要那么随性了,要让教师导一导,学点儿方法技能,掌握些阅读的策略。这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 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为了切实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还通过课题的形式,在初中阶段进行了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倡导将名著阅读作为课程规划的一部分,从而将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高中阶段就不是“倡导”了,因为《普通 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放在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之首,所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顺理成章地将整本书阅读设计成特定的单元,要求将这一内容放入整体教学规划。因此,从课程内容设计上说,到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即名著阅读,已经取得了“合法”的教学地位。

教师应该积极回应 课程 的期待

对于目前大力推进的名著阅读,教师们各有不同的态度。那些本身就喜爱读书、从阅读中获益良多的,可谓跃跃欲试,他们趁着课程、教材的东风热切带动孩子们读书,很多孩子也就由此产生了阅读的兴趣。那些不怎么喜欢读或自己基本不读的教师,分两种情况:如果各种考试不考,那就听之任之,由着学生自己去;如果考试要考,则会有一定布置和引导,但带动性不强,有的甚至会采取讨巧的办法,或做简介,或读简本,或只是布置一些训练,用来应付考试,如此等等。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课程有这样的要求,教材有这样的安排,那就尽到教师的本分,按部就班地进行安排,学生阅读进展怎样,阅读效果如何,可能关注得不多。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教师尽可以自主安排,并适当融入课程的要求、教材的设计。初中尤其如此,因为这个阶段课程对名著阅读没有具体的要求;高中教师则要在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引导的同时,更多关注到课标和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推荐了《乡土中国》和《 红楼梦 》两种,尽可能详细地做了教学 指导 和设计,教师需要将这些基本要求落实到位。

后两种情况的教师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回应课程对名著阅读的期待,做好相应的教学指导工作。

首先要有高站位,不仅自己要充分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也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名著阅读对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有一句话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这是个比喻,相信我们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名著阅读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知识,获得智慧,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比一般的阅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所以,初中统编语文教材在第一次推荐名著时,就有一个思想认识方面的引领,题目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我们才可能摆脱畏难情绪、摆脱过于功利化的思考,使名著阅读的开展有趣、有效。

其次,要制订可行的阅读规划,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行的阅读规划源于学期(甚至学年)教学计划开始,要在整体规划时给名著阅读安排适当的 课时 ,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一般来说,初中一部作品要在课内安排3—5课时,主要是指导、交流和分享;高中应该至少有9课时的容量,用以满足落实课标的最基本要求。应该说,除了课上的指导、交流和分享,名著阅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读,而自己读主要应该是在课下完成的。所以,教师还要做好每一本书的课外规划,视名著长短、难易尽可能留足阅读时间。

最后,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好读前激趣、读中指导和读后 成果 分享工作。  (1)在推荐阅读之初,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可行的环节或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和求知欲望;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思考、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两种方式需要避免:直接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详细介绍背景、内容、人物、主题等,提出种种 阅读方法 。(2)在阅读过程中不能任其自然,应进行有效的过程跟踪、检查与指导,推进阅读,深化体验。学生的阅读进度如何,阅读效果怎样,是否存在疑难,是否产生了畏难情绪,等等,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根据阅读状况及时调整阅读方案。(3)阅读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形成有质量的阅读成果并通过不同形式在不同范围内分享。阅读成果建基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教材中提供的专题探究只是一个方面,可以学生自主形成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成果。应该注意的是,分享主体是学生,但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有分享的机会;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话题,使分享渐入佳境;适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带动、激发、提升分享的质量,等等。

学生应该处于“读着”的状态

在名著阅读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有的家长说:语文教学的引导真好,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书了,甚至吃饭、睡觉都书不离手。但是,部分家长也可能会说:孩子一天就那么多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各科连篇累牍的作业,哪还有时间读课外书呀?学生呢?除了上学,还有那么多课下作业、课外活动牵扯他们的精力,要想读大部头的作品,真的是很难。但是,同学们还是要读下去,跨越困难才能成就未来的理想。

首先,要静下心有计划地读起来。  “静下心”就是要心无旁骛、气定神闲,不要为一些小爱好、小功利或者读不懂所困扰,耐着性子读下去。特别是读一本相对来说比较艰深的书,耐着性子读下去,还会培养我们坚毅、执着、淡定等好的 品格 。“有计划”就是要给自己制订一个阅读规划,读哪本书,每天读多少,多长时间读完,读的过程中完成一些什么任务,等等,这样才能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才会每完成一项都有一定的满足感、幸福感。“读起来”就是要进入阅读的状态,让“读着”始终处于进行时,也就是说随时处于阅读过程中,不要时断时续,不要中途退缩,要坚持不断地做下去。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说:“经典因为有时代的隔离,年轻人阅读比较困难,要不断克服某些阅读障碍,其丰富的内涵也需要认真反复地发掘体味,这是不会像阅读流行小说那样痛快的,必须先要有'啃书’的思想准备,克服那种浅尝辄止的毛病,才能真正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诲。

其次,要有一定的阅读策略。  略读、跳读、浏览,特别是先关注前言、目录、后记等,对于快速感知一本书的整体内容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获得整体阅读感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确定有无读下去的必要; 精读 、深入局部重点阅读、反复品味斟酌鉴赏,可以带我们进入深度阅读,阅读带来审美愉悦,提升审美品位;当然,也还有圈点勾画、做批注、摘抄积累等,不一而足。此外,还要关注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比如小说和诗歌阅读方法不同,文学类作品和科普类、实用类阅读方法有异,中国的和外国的、古代的和现代的也都有一定的区别。像这样的阅读策略,统编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多有涉及,学生可以根据提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尝试着去运用。运用多了,慢慢就会成为一种自觉,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风格。

再其次,要寻找自己的阅读兴奋点。  相较于单篇文章的阅读,名著都是大部头作品,内容多而复杂,置身其中总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推荐的《红楼梦》就是典型代表)。但是,中学生阅读不是为了搞研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内容、所有特点都把握到位。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策略,寻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阅读兴奋点。这个兴奋点可能是某个人物、某一情节、某种结构、某个观点、某种启迪,等等,总之是让自己有触动、有启发或感兴趣的内容。有了自己的兴奋点,再围绕这一点或几点去找到文本中相关记叙、描写或阐释的重点,字斟句酌,精读深思,深度剖析,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

最后,不妨为自己布置点任务。  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有了阅读的兴奋点,一层层给自己布置一些由小到大的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跨过了一道门槛,就会有小小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去阅读更多的内容。布置任务,完成任务,这是自我激励,也是自我管理,这样,阅读名著本身也就成了一种生活的历练,对培养自己的品格也会有莫大的助益。

作者:王本华

责任编辑:曹金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