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牵牛子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2.《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辛,性寒,有毒,入大小肠二经。主下气,通二便,祛壅滞气急,退水肿,消风毒,治腰膝痛。酒蒸,去皮用。牵牛子专主水气,故入大小肠经。丹溪曰:属火善走,有两种,黑者兼水,白者兼金,病形与证俱衬者用之。
3.《本草备要》:“辛,热,有毒,属火善走。大泻气分湿热,入肺经,泻气分之湿热(肺主气,火能平金而泄肺),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通下焦郁遏。及大肠风秘、气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杀虫堕胎。治水肿喘满痃癖气块。”
4.《药鉴》:“气寒,味苦,属火善走,有治水肿之功,破癥瘕痰癖,除壅滞气急,通十二水道。有黑白二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力缓,非病形与证俱实者,勿用也。”
5.《药性歌括四百味》:“牵牛子下停痰积水、宿谷坚瘕,杀虫泻蛊,除肿消胀,溺癃便结,风刺雀斑之症皆医。功力甚猛,虚者勿服。”
6.《本草经集注》:“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7.《冯氏锦囊秘录》:“牵牛子,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重及大肠风秘气秘,利大小便,脚满水肿,痃癖蛊毒湿热。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血药引之则入血。大泻元气,凡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轻用之。其味辛而热,感南方火化所生,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专泻下焦气分之湿热。主治(痘疹合参) 取黑者炒过,研头未入丸药。用凡黑陷痘疹,二便不通,烦躁甚者宜之。非此不可妄用。”
8.《药笼小品》:“辛热,惟善走泻气,宜下焦郁遏。治大小便气闭不通,逐水消痰,杀虫堕胎。凡气虚病在血分者大忌。有黑白二种,黑者(亦名黑丑)力速。”
9.《得配本草》:“辛,热,有毒。入手太阴经气分,兼能下达命门。治气分之水胀,利大肠之风秘。走经络,消结痰,破血下胎。”
10.《食疗本草》:“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证〕”
11.《玉楸药解》黄元御:“味甘,气寒,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逐痰泻水,破聚决壅。牵牛子下停痰积水、宿谷坚瘕,杀虫泻蛊,除肿消胀,溺癃便结,风刺雀斑之症皆医。去皮,研末用。”
12.《本草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
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功。”
13.《本草新编》:“是真正水邪(为患),用牵牛利之,始效验如响”。
14.《本草正义》:“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
15.《名医别录》:“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16.《药性论》:“疗痃癖,气块,利大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17.《本草新编》:“牵牛,味辛而苦,气寒,有毒。虽有黑、白二种,而功用则一。入脾与大小肠,兼通膀胱。除壅滞气急,及痃癖蛊毒,利大小便难,并脚满水肿,极验。但迅利之极,尤耗人元气,不可轻用。虽然不言其所以不可轻用之故,而概置不用,亦一偏之辞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牵牛子苷、裸麦角碱,野麦碱、田麦角碱、咖啡酸、咖啡酸乙酯、肉桂酸、阿魏酸、绿原酸、绿原酸甲酯等,还含有脂肪油及糖类等。
2.作用:本品有泻下、利尿、驱蛔等作用。
3.药理:牵牛子甙在肠內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强烈的泻下;其黑丑与白丑的泻下作用无区别。并可能有利尿作用。体外实验对猪蛔有驱虫效果。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直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白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