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变量,正在弱化的微信熟人社交

微信刚起的时候,人们说点赞之交是泛泛之交,现在则连点赞之交都没有了。何况,大家都这么熟了,他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晒出来给熟人看,就是熟人看了也是无感状态。慢慢的,大家也就不再发朋友圈了。
以前我不喜欢那些卖东西的微商,但现在我倒是偶尔会看看,为啥,熟人的朋友圈还没微商卖的水果好看,尤其是那些卖吃的的微商,看起来瓜果垂涎欲滴,蛮有意思的。对照一些在用的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后,又发现,微信朋友圈本来也不是让你发表观点和态度的地方,尽管微信一直在强调这一点,还特意强化公众化的概念。你所谓的观点和态度,对熟人来讲,看了也就看了,缺乏极强的互动感,它不像在头条,还有人愿意阅读愿意评论愿意点赞。
头条的产品属性更多是陌生人社交。社交的起源也是基于陌生人这一点,当然,这只是我做有限的认知,尤其是做产品的认知。
起初头条原本做的只是阅读,通过技术算法实现内容分发,还真没想过社交,但头条是个输出观点与态度的地方,所以,头条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社交的味道。再比如,专业类的内容观点和态度,也得到专业类的社交软件上去输出,比如脉脉,我发现都是行业的人,尤其是互联网业界的人在里面,越是深度的观点,大家讨论起来就越起劲。
在观点输出这件事情上,尤其是冷静和理性的观点,阅读量本来就不高,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找到一个更多人的地方,可惜微信不是,公众号也不是。人们总是喜欢热闹,比如蹭热点,这才有流量,才有观众,相反冷门的,像我这样谈产品感受尤其是互联网运营的人的观点,人们没兴趣知道。就像会开车的人不需要了解造车和发动机原理。他们只要用着爽就好了,但事情还是需要背后的人来做,比如造车!那就更需要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同行多的地方,讲给同行听。
说回粉丝,头条最近更新了一个实验:展现量。就是把作者的内容既展现给你的粉丝,同时也做系统推荐。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的观察是,粉丝的阅读量还没有系统推荐的阅读量高。这也从层面说明,粉丝这件事就是个数字,千万别当真,对大多数人而言,粉丝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看了你的某个观点与你做了同频,但不见得你的每一条内容都是他所关心的,所以,阅读量相比推荐量而言,低也是正常的,换句话说,你的内容太宽泛,导致了粉丝质量并不高。
如果一定要给微信这款产品做个定位和认知以及预测,我想有4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