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好像只到过城隍庙、文庙和小南门乔家路。近日,随上海知名摄影家缪之江老师去顺昌路一带及豫园街道拍人文,扫街老城厢。
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北宋时期,出现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形成市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从此成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上海老城墙简图。上海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它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共有9座城门。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这里建造起了环城墙,人们将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才称之“厢”,所以'城厢’一词一般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
中华路东侧的这条绿化地,就是当年上海城墙的所在。上海城墙在民国1912年开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当时已经是租界当道的年代,作为华界的老城厢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落后,城墙内道路不治、凌乱不堪,丑态毕露。
中华路以西的肇方弄,昔日人口稠密、热热闹闹的弄堂,如今已经动迁,门窗封堵,空无一人了。
西马街、贻庆街、金家坊、北孔家弄等更多的街巷,已经有了不少等待“拆除”的萧条感。
红栏杆街,据说此街原为一条浜,临河是青楼,青女倚青楼,红颜醉红尘。后填浜改路,红栏杆之名便留下来了。
西马街40号。外立面特殊,尖顶石库门山墙,由褐色砖面砌成。在二战期间曾经是侵华日军的“司令部”。
孔家弄35号志居乐安宅。志居:安心生活;乐安:乐于平安顺遂。这方额批既体现了“知足常乐”的处世态度,又告诫后代,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
更奇的是,这石库门门楣山花雕有一头大象,甚是少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与“祥”字谐音,故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兜兜老城厢,穿穿老弄堂。精美的砖拱弄堂门、木制阳台和门户,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露香园路242号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创立于1911年,原名万竹小学。因明代学者顾炎武曾在此建万竹山居(后称万竹山房)而得名。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
这是上海唯一一所用“上海”地域名和第一所以“实验”命名的小学。1977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也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学校的钟楼是保留下来的旧建。
从万竹走出的莘莘学子,彰显了出众的才华。万竹小学早期学生有及周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