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青瓷珍品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境内,窑址遍布于大窑、金村、溪口等地。浙江余姚、上虞一带自三国、两晋以来,即以烧制青瓷著称。因此北宋龙泉青瓷窑业的发展,深受邻近越窑、瓯窯、婺州窑的影响。
宋 龙泉窑盘口瓶
烧造龙泉青瓷的窑室为沿着山坡修筑的龙窑,北宋时龙窑窑身冗长,室内火候、温度掌控不易,烧出来的青瓷釉色黄绿不齐。
到了南宋,龙窑窑身缩短,有助于火候、温度的改善,加上匣钵普遍使用,所造粉青、梅子青瓷器,闻名遐迩。
宋 龙泉窑 菱花式洗
圆口,直壁下敛,圈足。周壁稜起次序相间形如菊瓣。施青釉,满布棕色及淡茶色细碎开片纹。圈足内满釉,露胎一圈涂褐色汁。
南宋 龙泉窑 青瓷鬲式炉
取样于铜鬲(lì)造形,侈口折边,短颈硕腹,三乳足向外斜伸,肩部稜起弦纹一周,并接腹部三条直向至足的稜痕;釉色粉青无纹片,莹洁滋润,边稜多呈浅白色。
足底露灰胎,胎釉之际现朱色火石线。内壁光润,与三足相应处有三凹槽深入足内。
南宋 龙泉窑 青瓷茶盏
敞口,器壁斜高,圈足浅而小,底心微凸起。全器除底足外,均施青釉,器面满布浅褐色及白色开片纹。口沿釉薄处显灰白胎色,外口沿及器心积釉较厚,呈湖绿色。胎骨坚薄,足底涂褐色护胎汁,未及处露灰白胎。
碗形造型为典型宋代点茶茶盏,此类茶盏的口径与足径比例相差甚大,故而重心不甚平稳,因此必须配置茶托,此或为宋人茶盏多置于托上的主因之一。
南宋 龙泉窑青瓷纸槌瓶
盘形口嵌铜扣,长颈,斜肩转折向下接硕腹,平底,浅圈足。胎体厚重,施青瓷釉,釉色粉青,腹部开浅色纹片,施釉至足际,足缘无釉露灰白胎。底面镌刻乾隆皇帝《咏官窑纸硾瓶》御制诗:
邵局由来胜处州,官窑臣庶敢轻留。 即今庙市货一二,宋制更谁遵守不。
釉色全消火气鲜,碌青卵白润成瓀。 若论纸硾传官式,应与澄心时并传。
诗末署“乾隆己亥孟春御题”纪年铭(乾隆四十四年:1779),并落“会心不远”和“德充符”两枚钤印。
出现于定窑和汝窑中的盘口瓶,应为流行于宋朝的官样器形,其器足自北宋至南宋,有从平底无足至加上圈足的演变。而且,透过乾隆皇帝对“若论纸硾传官式”的陈述,也得知这一瓶式于十八世纪已有“纸槌瓶”之称。
南宋 龙泉窑 弦纹三足炉
小樽式炉,口缘具圆唇稜,直壁作竹节状,以凸弦纹四道等距还体为饰。三小方足,足面印一如意云纹,足端满釉。
器底突出饼状足,无釉,色褐。器里有不规则多边区块无釉,色深褐。全器釉汁薄而流动,口部多道大开片。
此种全以弦纹为装饰的樽式炉,在定窑型器皿中有之,也见于新安沉船中的银器、遂宁窖藏中的铜器,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也有此类炉式。
南宋 龙泉窑 青瓷折沿洗
折沿洗,宽口沿平折,器壁深而直,下腹斜折为底,圈足。釉色粉青,均匀润泽。明净无瑕,仅足端无釉,胎色灰。此种形式的折沿洗并不多见,简练大方而充分呈现釉色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