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月夜走函谷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五十六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金秋时节,应豫西灵宝市文联主席、《函谷》杂志主编张志玉老师的邀请,我来到灵宝参观访问。
我和张老师相识于1978年夏天,那时我痴迷文学,自费到郑州送稿,他与《河南日报》的文艺编辑李长华老师深夜到河南日报招待所看我,亲自给我看稿、改稿。后来我们又多次在洛阳地区的剧本分析会、笔会、文学报告会、戏曲会演大会上见面。1992年,我们两个都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共同出席了在省文联举行的颁奖大会,他还应我邀请到汝州游过我们家乡的风穴寺,1996年我们又在河南省第四次文代会重逢,长谈了两个夜晚。我还在《壮歌风云路》一书中收入了评论《生活的浪花——读张志玉、刘育贤同志的新民歌》一文。
这次灵宝之行,张志玉老师陪我月夜走函谷,缅怀先贤,追述往事,一睹雄关美景,了却了多年夙愿。
月光如水,秋风阵阵,野虫唧唧。我一边览月夜景色,一边倾听着志玉老师对函谷关的介绍: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约15千米的王垛村,它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东西长7.5千米,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在这里,那么这里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曾经路过此处,著名的《道德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曾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除了军事上的作用外,在文化上也不仅仅只有《老子过关留名著》的典故,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还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函谷关前。放眼望去,只见岭高谷绝,地势险要。
关内有“太初宫”,即老子著经处。都城洛阳的藏书吏,道教的创始人。他看到东周相传,有一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带兵出巡关口,看到一团紫云从东边飘飘而来,尹喜说:“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路过此关”。于是,他便候在关楼前迎接这位贤人。果然,不大一会儿就有一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尹喜仔细一看,原来是老子来了。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东周。衰落,天下大乱,便辞官西行了。尹喜和老子是老相识,一见分外亲热。尹喜把老子留在府内说:“你眼看就要退隐,今后恐难再见,请你再为我写篇文章吧!”老子推辞不过,就给他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写完之后,但骑青牛过函谷,西去“化胡”流沙道,从此再没有音讯。为了纪念老子,尹喜就在关前建了一座望气台。“紫气东来”的典故就出于此。有诗为证:“东来紫气半谈空‘得宝只堪哄牧童’毕竟虚无成底事,瓦砾一片太初宫”。
阵阵清风,吹拂着我的鬓发,把我那飞弛千年的思绪唤了回来。眼光又落在了月光下的鸡鸣台上,一曲招贤纳贤的赞歌又回荡在我的耳边……
那是动乱的战国末年,齐国宰相孟尝君以他广招人才、纳贤礼士而安邦治国,威名大振。秦昭襄王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不惜以弟弟泾阳君为人质,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欲拜丞相。可是,没等孟尝君上任施展抱负,秦昭襄王却听信权臣嫉贤妒能的谗言,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还想把他杀掉。为了逃出秦国,孟尝君托人用两对白壁向秦王的宠妃燕姬行贿,请她在秦王面前说情,燕姬不要白璧,非要孟尝君的狐裘。可是这件狐裘已在孟尝君入秦时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怎么办呢?孟尝君的一位外号名叫狗盗的门客,自告奋勇承办这件事。这天夜里,这位门客从狗洞爬进皇宫,学着狗叫,瞒过了看守仓库的人,偷回了狐裘。燕姬得到狐裘非常高兴,便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情,并讨回了过关的公文。于是,他们拿着过关公文,星夜朝函谷关赶去。当他们来到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时辰,接当时守关的规矩,鸡叫才能开关放行。如果等到天明鸡叫,还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杀,孟尝君十分着急,正在这危难之际,另一位外号叫“鸡鸣”的。客登上了这里的一座土堆,捏着鼻子学鸡叫,这一叫惊动了周围村庄上的鸡,也跟着喔喔喔的叫起来。守关人只得开了关门放孟尝君出关去了。
秦王放走了孟尝君以后,果然反悔了,立即派兵追赶,当他们赶到关前的时候,守关的人说孟尝君出关已有一顿饭的时辰了。人们为了纪念“鸡鸣”这个挽救孟尝君死里逃生的“低下”人物,便在关前修建了这座鸡鸣台。从此,“鸡鸣狗盗”的故事就传遍了天下。
据张志玉老师介绍,我们脚下这个函谷关叫秦函谷关,也是最古老的函谷关,为人们所熟知。距此北边10里,黄河南岸上,也就是今孟村的那个关,人们把它叫做新函谷关,传说不一。相传三国时候,魏武帝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诸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是为新函保关。而新安县的那个关,人们称为汉函谷关。《灵宝县志》有这样一段叙迷,意思是:自汉室兴起之后,把关中作为帝都,函关以东,称为关外。一时间,人们都以能居住关中为荣,居住关外为耻。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关以东新安县,感到羞耻。于是,他就贿赂大臣,上书武帝,拿出家资,于元鼎三年迁关于新安县境。
盘桓在这个古代雄关险隘的谷顶,使人不禁概叹:关令不知何处去,函谷千载留美名!此时此刻,怎能不使人想起“函谷关前一径通,行人多少自西东。当年秦法严如火,夜半狐裘入禁宫”的诗句来呢?那“几度做游客,客行长苦辛,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以及“短笛无腔结队行,归来牛背和声声,可怜兵 频遭后,惟见村村用驴耕”的萧索景象不见了。今天,在函谷关的身旁,并肩穿过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是双轨陇海铁路干线,一条是宽阔的高速公路。函谷路上正行进着奔向小康社会的各方旅客。
皎洁的月亮,悄没声地爬上了天空。我不知是怎样步下了鸡鸣台,也不知又是怎样踏上了关楼。我站在关楼上,环顾四野:月光下,那险峰峭岭,显得更加雄伟而又神秘,宛如昔日那守关将士,荷戈执戟,雄姿英发,持刁斗以巡夜,待鸡鸣而放关。我仿佛看见在那晓风残月中,被人群簇拥着的孟尝君,匆匆而来;我又仿佛听见,一声鸡鸣,唤来百鸡应啼,关门敞开,一簇人群匆然慌慌而去。
凭吊函谷,触景生情,它使我悟出了许多道理,我想,这函谷关多么像一面历史的明镜,它客观地告诉人们。唯才是举者,能遇险化夷,听信谗言拒贤排贤者,必然失利。秦王之所以做出这听信谗言拒贤排能的蠢事,正是他不懂得或不真正理解这个道理。相反,孟尝君独具慧眼,思贤若渴,不惜变卖家产,供养门客,使他有了一个庞大的智襄团,遇事有人献计献策,遇难则逢凶化吉,这难道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吗?
在这里,我们呼吁各行各业要不拘一格,选贤用能,甘当伯乐而不做秦王那样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