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掇球、掇只、潘壶4种相似壶型的区别
紫砂壶的魅力之一在于壶型的千变万化,同一类壶型不同名家做的样子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一直以来总想收集一些类似的例子,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莲子、掇球、掇只、潘壶这几种壶型分得不是很清楚,最近整理了一些资料,与壶友们分享。
莲子壶
莲子、掇球、掇只、潘壶这几种壶型最早是谁先出现的,有一种说法是最早是莲子先出现的,早在清代雍正年或更早就已经莲子壶器形的存在了。原始的莲子器形,一圆叠一圆,从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现中国传统寓意中的“连生贵子”。现在的莲子壶型基本上是下面这样子的。
绍春元莲子壶
掇球壶
再说掇球壶,掇球壶是清中期邵大亨创作并制作的,掇球壶的做法是需要依靠部件和整体表现出圆的概念。说得俗气一点,大亨掇球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器形,很标准的多圆组合。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掇球壶
潘壶
最后说潘壶,潘壶可以看作是以上几种壶型的复杂的组合,可高可矮,但一定是圆,清代的潘壶没有大品,是为了销往南方地区冲泡功夫茶而设计的实用器。圆润,好把玩,倒茶方便。从高潘壶的整体器形上看,仔细看会感觉很像掇只壶的“倒立”版本。 以下是现在常见的潘壶样式。
潘壶
何谓“掇只”?历来众说纷纭。据说,对大亨掇只壶极其推崇的顾景舟的第一件作品就是仿制掇只壶而制成的,仿制之后,他的壶艺水平产生了一次重要飞跃。
而掇只壶,是莲子演变出来的拉高版本,究竟是先有掇只、还是掇球,实在是无从考究。《宜兴县志》中提到有一把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千金之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称得上是壶中之王了。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把紫砂壶呢?这说的就是“大亨掇只壶”了。
掇只壶
也可以说,这款壶是当代作品中极难把握的一个器形,前人之峰太高,而后人不断追摹,我们且看看当代名家徐汉棠的掇只。
▲徐汉棠大掇只
掇壶,要肩项及腹,有骨肉亭匀之感。
宜兴当地人称“掇只”为“得子”,于是有人说“掇只”就是寓意“多子多福”,还有人考证说“掇只”是“掇抧”之误:“掇”是阖上壶盖;“抧”是掀开壶盖。又有人解释:掇,摞起来;只,单个的;掇只,摞成一摞的壶,等等。
其实,壶名是体现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紫砂壶型的命名,在传统上,或是仿其他器形而沿用,或是早年形成因袭流传,或是后人修正演进更替。传世作品,壶名是经过认真推敲而为世人普遍接受的,不可以以讹传讹,贻笑大方。紫砂壶,是宜兴的特产,其定名必然与宜兴方言有紧密的联系。探究一把壶的壶名,只要人们到宜兴来,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掇”,在宜兴方言中是“对方在一起”的意思。宜兴方言中,多有与“掇”相关的词:“掇绣球”(抛绣球)、“掇掇紧”(夯夯实)、“掇背”(捶背)、“酱油掇只”(酱油罐)……“只”,在宜兴方言,同“子”:“杯只”(杯子)、“酒盅只”(酒杯)、“团只”(团子)……所以说白了,“掇只”就是“罐子”,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个紫砂茶水罐子”——极有生活,极有情趣,极有意味。
说来简单,但配上流与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看徐大师的“掇只壶”,主体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球叠合组成,扁珠钮,圈足,一弯嘴,大耳把,造型古朴端庄,气度凛然,点线面比例协调。据徐汉棠大师之子徐维明介绍,“掇只壶”是紫砂壶所有造型的母体,做这样一个标准的壶,徐大师曾统计过,需要108件工具,可见一把小小茶壶中蕴藏的深厚功力与匠心。
▲周桂珍掇只
其盖子多有改动,是仿古盖之风格,造型整体提起而挺,别有韵致。
▲高振宇掇只
更倾向于称此款为掇球,无圈底,整体以掇圆为造型,此款是顾派掇壶风格。
▲道洪掇只
其为改款,是何道洪先生的风格,粗流粗把,整体形韵仍是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