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到了该放弃个股投资的时候了

经常有人找二马,说觉得某种股票不错,希望帮忙分析一下。我一般会要求他们简单说一下自己为什么看好这只股。回答五花八门,我这里简单列举一下。
A、新基建是国家发展的方向,这只股是新基建概念;
B、这只是5G 龙头;
C、这个是华为供应链;
D、这个是国产替代;
E、这只股股价已经腰斩了,我觉得后面他有机会;
F、这只股涨的不错,觉得还会涨;
所有的人在描述自己看好的企业时,使用的文字没有超过50个字。但是他们在这些股票中投入了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当我要求他们用超过500字描述自己看好企业的特点时,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
当一群人愿意投入相当资金去购买自己一无所知的企业或者叫筹码时,这里面一定有合理的解释。我试图剖析这里面的原因。我估计这里面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A、对于多数投资人,确实没有能力去分析企业和行业。一方面他们的学识和阅历让他们没有掌握企业分析的方法论。即使一些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论,也缺乏足够的行业洞察力。所以企业分析这条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
B、在没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又自认为不逊于这个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很多人有这个心理暗示很正常。不少人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因为缺乏了足够的机会、背景才让自己没有更进一步。而股票市场是一个相对能展示个人才能的地方。纸上谈兵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行为。
C、股市在一段时间内的赚钱效应。
那么诸如二马这样做企业分析、花了相当精力去研究一个行业,一些企业的人,真的就研究明白了吗?
银行板块作为股票市场上相对简单、透明的一个板块(有人可能不认可银行板块的简单、透明,认为银行总在调节利润,但是相对而言,银行的利润调节是透明的,只不过是从A处放到B处而已。而且还有银保监会细致入微的监管),我花了近四年时间去研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对于这个行业相对熟悉,但是还谈不上把握。因为影响银行未来业绩的变量太多了。很多时候,之所以坚守银行股,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依靠自己的信念。
个股投资的最大困难在于基于企业的、产业的过去、现在,宏观的政策、经济的环境去预期一个企业的未来。这个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机构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例如,一个优秀的成长型企业,他的PE为60倍,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企业,他的PE为5倍。那么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伯克希尔的大多数财富来自10次机会的把握,这是10次市场犯错的机会。也就是说对于巴菲特而言,他几年才能抓住一次非常确定的机会。
在有效市场下,对于个股未来的预测更加的困难。
那么作为整体收益还不错的股票市场,我们散户应该如何投资呢?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群体,买上证50、沪深300指数基金是最佳的选择,长期持有的年复合收益为7%,如果在牛熊之间做一个大波段,则10%的复合收益是有的。这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一个收益。
对于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股票研究的上的人,我认为平时持有指数基金,同时积极的做企业研究,在巴菲特说的明显的机会到来时,我们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可能几年才有一次。就我自己而言,从4月份开始配置上证50etf,后续我会考虑逐步切换到这个模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