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的产品与技术
撇开与Tesla的渊源和恩怨,Lucid 完成了自己的IPO,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和开始。一路跌跌撞撞,兜兜转转,从最初以电池系统和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到向整车制造企业的转变,Lucid在造车节奏上晚了,特斯拉对主流市场的不断侵入,使得整个市场留给Lucid的空间就越发窄。
到目前的阶段,没有品牌影响力的造车新势力推出车型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Lucid的市场定位在了豪华电动汽车。这个利润丰厚,且尚待继续深耕的市场。前段时间的FF法拉第未来也将会从这个市场切入,但FF的定位要更高些,定位在超豪华车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Lucid对特斯拉的定位在于“创新但非豪华”汽车,这个观点是Lucid的市场策略,CTO Peter Rawlinson 在公众场合多次利用这个策略来蹭特斯拉的热度、同时以区分体现自己的优势,给消费者植入Lucid品牌的形象。当然,这与特斯拉令人诟病的质量和内饰有关。
这个是就感观层面Lucid对自己的定位,目前看来,成效不错。另外一个能章显Lucid优势的是能效,体现了技术层面Lucid的特色。Lucid选择了一个能效指标miles/kWh,即每度电能跑多少英里。通过与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电动车型PK,充分地展示了它的技术优势。从下图可以看到对比的结果,Lucid可以吊打其他车企,包括特斯拉。这里选的Model S 412英里,是当前特斯拉可购买的能效最好MS车型, Model S Plaid的版本还没有正式公布参数,Lucid这里没有与Model 3进行对比,Model 3的能效在4.7之上,但二者不在同一个车型级别。
除了能效外,能代表技术特性的续航、最高速度和加速度来看,Lucid与Model 3可以媲美,领先同级别的Model S和Taycan。这些技术特性来自于Lucid自已开发的三电产品,其中电机电控和电池系统为主要的贡献者。电机通过HP/KG的指标来看,Lucid基本是辗压的优势(注意:这里Lucid在数据对比上不公平,自身的数据来自测试和已有数据的估计,而非实际使用,但特斯拉等车企的则来自于对实际产品的研究分析。不过,从指标的领先程度来看,HP/KG的表现确实会不错。)
电池系统方面可以参见之前写的文章《Lucid Air 何以挑战Model S》。Lucid在技术路线上与特斯拉可以算得上同一个师门。它最初就是走Model S/X的18650设计思路,但车型还在开发中时,特斯拉迭代到了基于2170型电芯的Model 3/Y大模组技术,这让Lucid不得不中途更换设计方案,因为以18650为载体的方案在性能上根本无法与特斯拉正面PK,沿用一个过时的技术对于将上市的车型来说,将是个减分项。
Lucid对于电池系统的设计披露的详细信息不多,所以现在还无法解读,它在IPO的材料中给出一个自认为是具有革新性的设计:模组busbar集成到了壳体上。模组的壳体采用了塑料材质。
另外一点在于它也是将busbar汇流排面朝向地面,而将水冷板置于上面,这也构成了它热失控防护一个基本方案。
Lucid在开发中另一个更改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将电压提升到了900V,这是受Taycan的影响。
Lucid将在今年下半年首先在美国正式销售Air 车型,次年也会在中国开售,计划在2022年完成2万辆的销量,2023年会增加一款SUV车型,这样在2023年实现近5万的销量。
这个销量计划还是很有挑战的,尤其是这两年特斯拉在技术上将再次迭代到下一代产品,这会让Lucid再次处于性能落后的局面。
好活动推荐:3月26-28日一个为期2天半的前沿培训学习
2021大模组与CTP电池系统集成技术高阶培训(暨拆解分析)
加入知识星球知化汽车的百宝箱 可以下载公众号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