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采风笔记

每段往事都伴随着⼀段音乐。
因为音乐,回忆里的细节变得格外扑面且清晰。音乐伴随⼈⽣,⼈⽣因音乐⽽划成章。
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学霸老年合唱团爆红网络。
看到这个爷爷奶奶们神采奕奕充满热情地唱《少年》的时候真的很感动。
沐肆洲很荣幸在拍摄他们的纪录片《往事如歌》的时候有过交集。
下面是沐肆洲艺术总监王同于2019年在上海调研期间写的声音创作手记原文节选。
看完以后你会更爱他们。

《往事如歌》采风笔记

2019年6月8日至12日,我与高宝喜经理在上海就《往事如歌》一片进行声音采风调研。

在此期间,我们得到了剧组同志们的理解与配合,在此深表感激!我们也在这四天里希望发挥“音乐专业的粘合剂”功能和声音角度功能,让拍摄对象理解剧组,让剧组理解拍摄对象,也为剧组提供创作思路和方法。

6月8日中午抵沪,恰逢下午合唱团排练,我们直奔拍摄场地。

24层排练厅外,俄罗斯小调《卡林卡》口琴声盘旋不绝。先来的是一位瘦高的老先生,他坐在我们旁边,在一叠首日封签名——刘西拉。字体工整,比例恰当,运笔顿挫有力,写完一张即以扇形排布放在桌上,防止新墨蹭花。开始排练后我们才得知,他是合唱团团长。

刘西拉

借机与他闲聊,我们自称是本纪录片的声音创作部门,是天大理工男,同样喜欢音乐。谈到我与他们初次见面是在《创新中国》发布会,并有幸与程不时先生合影,他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程先生的过往。

刘先生与高宝喜同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聊了些专业问题,我旁听不懂。

后来他一直称呼我们是“两个天大的”。

期间陆续有团员走出电梯到达排练场,还包括一位刚刚做完“透析”、步履蹒跚的老先生。

因肾衰每周都要做透析的大符

他们相互之间的称呼引起了我的注意:“学长、学弟”。以及后来开始排练,他们对指挥说“老师好”。

排练结束,他们齐声答谢“谢谢老师”。

后来在宾馆看往次排练拍摄的素材时,他们中的个体偶尔会在得到允许后,起身发表自己对某首歌曲的意见,逻辑清晰,表达有效,温文尔雅,且谦虚有分寸。收尾时还会强调“以上就是我的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各方都丝毫没有混乱和强势的气息。

那天程不时先生是较晚走的。起身后他问后排的学弟:你回哪儿?对方答,去我儿子那里。程先生点了一下头,默默离开。

程不时

第二天要与团员中的乐器手进行座谈。我此前基于他们排练的歌曲,先筛选出来一些作为预案,其主旨是基于本片的点题:奉献、奋斗、爱国、信仰,以及有年代感的音乐。

其中包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乘着歌声的翅膀》《送别》《闪亮的日子》《共和国之恋》《在银色的月光下》《大漠之夜》《思念》《小河淌水》《牵手》等。

后面是很开心的五个小时。

他们挨个演奏,包括他们自己准备的音乐,包括我事先期待的音乐。

陈陈(钢琴)        程不时(小提琴)

录音拍摄结束后,刘团长将一盘几十年前珍藏的磁带交给我,那是他夫人陈陈在美国时的演出录音,希望让我帮他转录成数字格式。我欣然答应,我觉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

座谈结束后,基于他们的乐器能力和影片需求的考虑,整理下来如下16首曲子。

1、《我们的⽣活充满阳光》(1979年) ⼝琴

2、《红梅花开》(1951年) ⼝琴

3、4、《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年)⼝琴与⼿风琴伴奏、闭⼝哼鸣与⼿风琴伴奏

5、《沉思》(古典音乐)(从coda开始) 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6、《如歌的⾏板》 (古典音乐)(约30小节) 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7、《我爱你中国》 小提琴与⼤提琴钢琴伴奏

8、9、《⼭楂树》(1953年)⼿风琴快板、⼿风琴慢板

10、《乘着歌声的翅膀》(古典音乐)⼿风琴

11、《在银⾊的月光下》(古典音乐)⼿风琴

12、《我和我的祖国》⼿风琴与钢琴伴奏

13、《叙事曲》(古典音乐)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14、《前奏曲》(古典音乐)钢琴

15、《春天奏鸣曲》(古典音乐)小提琴

16、17、《田野静悄悄》⼝哨与⼿风琴伴奏、哼鸣与⼿风琴伴奏

18、《青年钢琴协奏曲》(1959年)钢琴

或许你注意到,这里面比预案增加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这真是我此前未曾想到的!

这些古典音乐并未出现在合唱团演唱的名录中。但后来在沙先生和曹女士的家里,我找到了些许答案。

他们家客厅里有两种元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清华大学带给他们的痕迹,包括“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纪念衫(他们是穿着纪念衫接受采访的),包括各种不同年代的纪念摆件,以及与清华同窗的合影。另一个就是古典音乐。

他们在纷乱的年代读书的时候,除了必然受到当时前苏联流行音乐的影响外,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古典音乐!我们与沙先生闲聊,他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比才《阿莱城姑娘》中的一个选段,这是老师对他们的考试题目。

沙守礼   曹玉英

我曾经单纯臆想地以为,对他们产生影响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只有来自前苏联的影响,只有口琴手风琴。但现在我发现,真正架构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真正帮他们撑过那些复杂年代的,或许还有这些古典音乐带给他们的坚定、深邃和自信。

正如程不时先生至今保持着早晨喝咖啡的习惯,每日穿着背带裤和白衬衣出门买早点,演奏的时候给钢琴伴奏道谢,是同出于一种当下难得的气质与品格。

妻子贺亚兮为程不时整理背带裤

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如下一段话:

“剥离别⼈给他们的简单标签和帽⼦,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

感恩、知⾜、乐观、长远、负责、务实、体面、明理、理智、信念、专注、单纯、可爱、自尊、坚定、宽容。

这些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品质,是使他们能够穿越⽆数艰苦和打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今依然体面的⼒量。

家国情怀建立在这些个⼈特点之上,则更加细腻深沉。”

艺术团乐器排练现场实录

合唱团,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影片结构和样态的问题。在这件事上,我做了一个判断。很荣幸,后来在与吴琦指导沟通的时候,他和我有几乎一样的看法。

每个⼈都有他的过往,过往中都有⼀些音乐和声音为⽣命支撑和点缀,他们与音乐惺惺相惜,音乐伴随着他们经过了艰辛的⼀⽣。

当他们的晚年到来,合唱团成为他们各自不同⼈⽣境遇造成的不同性格里的交集(⽽非合集),他们都认同合唱团这个层面和⽅向的表达。

合唱团正如泰坦尼克号的船体,⽽他们正是JACK和ROSE,是老船长,是拉琴的乐⼿,是船上的众多⼈物。他们的故事是我们要挖掘的,合唱团为我们提供了⼀个极好的现实场景和表达形态和渠道。

音乐调研

诚然,古典音乐是一门需要较高技术的音乐形态。我相信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可以掌控这些曲子的。如果我们必须只用合唱团创造的音乐,不如说我需要找到那些对他们生命塑形的音乐,以及那些能够引发他们对于生动的回忆的音乐。同一段音乐,用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就是美,另一个可能就是丑。我想我会把握好纪录片“质朴的 美”和“非艺术的丑”之间的微妙区别。

程不时先生的百岁小提琴

本片声音系统承担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将现实抽象化,将回忆现实化。打通时间,打通3、50年的时空跨越,将将3、50年的 巨变转为一瞬,“历历在目”又“遥不可及”,会给观众造成时而当下、时而过往、时而思索的多层次感受。

除了上面所说的音乐功能,音乐本身在影片中应该有相应独立的表达,有立意的提升。

我曾在上一次的策划构思中,将音乐主题分为两部分。小主题, 当时考虑使用《闪亮的日子》。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或许是我强加给他们的一种气质,但这不是他们内心的向往,也与他们“自我认知”的身份并不吻合。因此这个小主题的思路我就自我否定了。

音乐在本片中承担着营造历史气氛、挖掘人物内心、形成影片整体感、点明影片立意的作用。

音乐从功能性上分为三层。为了表述方便,在这里写的分类比较生硬。在具体使用的时候会有交叉。

第一层,时代音乐。音乐并非如常见影片无源配乐那样,而是朦胧的、抽象的、仿佛隔着一层薄纱的,忽而进入历史现场时空,忽而进行气氛营造的。并伴随着亦写实、亦写意的精致小心的声效(声效也承担着拉动影片情绪张力、过段、时空切换、写实写意切换的重要功能)。这部分音乐主要来自于合唱团的乐手,随着后续采访的延伸会不断补充收集。

目前整理的曲目为:

1、《我们的⽣活充满阳光》(1979年) ⼝琴

2、《红梅花开》(1951年) ⼝琴

3、4、《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年)⼝琴与⼿风琴伴奏、闭⼝哼鸣与⼿风琴伴奏

5、6、《⼭楂树》(1953年)⼿风琴快板、⼿风琴慢板

7、8、《田野静悄悄》⼝哨与⼿风琴伴奏、哼鸣与⼿风琴伴奏

考虑到本片5.1环绕声制作,上述音乐作为影片中的“年代感、现场感”的营造,我希望这部分功能的声音是从后环绕喇叭发出来, 尽量不影响前置重要口述信息的细节与逻辑,营造忽而来、忽而去地抽象美感。

程不时在家中练琴

第二层,个人音乐。基于史总目前对音乐素材的来源集中于乐团本身的愿望,我们会尽量使用他们演奏、演唱的音乐。

目前收集到的有:

1、《沉思》(古典音乐)(从coda开始) 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2、《如歌的⾏板》 (古典音乐)(约30小节) 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3、《乘着歌声的翅膀》(古典音乐)⼿风琴

4、《在银⾊的月光下》(古典音乐)⼿风琴

5、《叙事曲》(古典音乐)小提琴与钢琴伴奏

6、《前奏曲》(古典音乐)钢琴

7、《春天奏鸣曲》(古典音乐)小提琴

8、《青年钢琴协奏曲》(1959年)钢琴

另外,有几位老先生提到了其他的古典音乐,认为那是他们那个时候带给他们力量的东西,比如沙先生提到的《1812》序曲。而那些音乐大都是器乐合奏,如果影片需要,可能会借用一点,用来模拟“有源音乐”。但数量一定很少,点到即止。同样,他们的演奏无法达到要求的时候,或许也需要用“接续”的方法延展一点。

......

以上是我在此次调研后的一部分感受,时间所限,我没有办法在短时间里全写下来。但这次拍摄对象和拍摄任务,对我来说是灵魂的洗礼,是境界的提升。我以他们为榜样,将合唱团的故事讲述给了我的父母、妻子和同事们,希望他们能够有与我一样的感受。

随着影片的推进,制作计划会有改变。我会随机应变,多手准备、随时汇报沟通,拿出我最大的热情与经验,完成好此片。

2019年6月13日下午 王同

王同、高宝喜 为影片采集艺术团音乐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