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碳中和”全景图一览 四大产业展望及相关标的
外围市场连续走弱,原油期货大涨,什么原因导致?抱团股跌幅近30%,该如何看待?短线炒作情绪良好,关注哪里?具体内容来新浪理财大学,看《交易日财经早报》,听财哥本日解读。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主题:“碳中和”全景图
2021年第2期
碳中和全景图
碳中和全图景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绘制
名词解释:【碳达峰】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在2030年前达到顶点,此后便要开始下降。【碳中和】指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捕捉等方式抵消全部的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将深刻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增量主要由光伏风电贡献。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源,交通和工业的电动化/氢能化及碳捕捉四个方面。我们预测2060年的中国将有以下变革:
第一,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
第二,氢能源将实现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
第三,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将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
第四,碳捕捉是实现雄伟目标的关键拼图。
碳中和实现路径
预计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的峰值,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增量能源需求的主力。
预计从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20%;非化石能源是满足这部分增量需求的关键,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16.4%上升到26.0%,其中光伏、风电潜力最大;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3.6%下降至74.0%,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总量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
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2020-206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
能耗“双控”、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是三大主要抓手
第一,能耗“双控”是直接的行政手段。“十四五”规划中有望明确各地方目标。
第二,碳交易是核心市场调节机制。全国交易市场已经成立,电力行业率先纳入履约周期,其余七大高耗能行业预计于“十四五”期间纳入。采用基准线法分配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将促进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出清。
第三,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规模已超12万亿,将通过融资成本的调节,促进企业减排;特别地,绿色产业基金或将复制集成电路“大基金”热潮。
四大产业展望及相关标的
1)电力格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风电接力增量需求。
2)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价格有望得到提升。
3)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气需求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
4)新兴领域机遇: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
细分行业影响、趋势展望及相关标的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风险因素
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电网消纳光伏风电能力不足,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终端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报告:
2021-3-02|《碳中和系列报告之一 —碳达峰全景图:新目标、新结构、新机遇》,作者:杨帆、敖翀、华鹏伟、李超、李想、宋韶灵、孙明新、唐川林、王喆、祖国鹏、于翔、刘春彤、林劼、董雨翀
2021-1-05|《化工行业2021年十大预测:碳中和、油价、顺周期等》,作者:王喆、袁健聪、陈渤阳、王佩坚、李鸿钊
2021-2-10|《有色金属铝行业点评报告:碳达峰下迎接铝工业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作者:李超、祖国鹏、商力、敖翀
2021-3-03|《中信证券亮马组合半月报20210303:关注碳中和主题下的投资机遇》,作者:裘翔、秦培景、唐川林、祖国鹏、宋韶灵、王喆、华鹏伟
2021-1-18|《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动汽车百人会点评:碳中和促进长期成长,市场驱动迎来新机遇》,作者:宋韶灵、董雨翀
2021-2-02|《指数研究与指数化投资系列:布局碳中和,“指”投新能源》,作者:张依文、赵文荣、王兆宇、顾晟曦、华鹏伟、林劼、宋韶灵
相关研究
2021-02-23|《主题(2021年第1期):涨价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2021-10-23|《主题(第11期):“十四五”展望》
2020-09-15|《主题(第10期):A股及海外中资股上半年盈利全盘点及后市展望》
2020-05-25|《主题(第9期):两会跟踪之<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0-03-13|《主题(第8期):新旧基建两手抓》
2020-03-06|《主题(第7期):逆周期政策助力,基建相关板块机会盘点》
上述内容系对历史报告摘要的汇编,其内容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汇总参考之用;上述内容不应被视为发布新的证券研究报告,或对节选的已外发研究报告的重新发布;若因对报告的节选而产生歧义的,则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