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明白”写意画不是乱来的“就看看齐白石画稿
馆主写意小品 寒梅
真正的艺术,绝非偶然。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中国的书画,既是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学又是辩证唯物的自然哲学,它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时常, 总有人会不解地或嗤之以鼻地对书画者指手划脚说:“某某天天在那磨,却不曾见起色,看人家齐白石大师三笔两笔就搞定一幅, 一挥而就,再看看全网尽是三笔两笔挥洒的大师……“,包括我的家人也是如此短见,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国画写意只要会拿毛笔就会的事,还需要天天练吗?所以,当他们看到我真实的创作临习情境时不禁感叹”真累“ ,这也是现代普众的处世心态”速成主义“。践行者我都没有喊累没有嫌烦,人家偶尔旁观的人却不耐烦,他们以为他们所看到的公认的”大师“都是天生的”速成大师“,不需要经过苦练。
的确,世人都多只会关注人光鲜的结果,却鲜有人去在意艰辛的成果过程。
显然,想一夜成名者、一夜暴富者、不劳而获者、投机取巧者、沽名钓誉者不在少数。
每当见人随意挥洒并将那种随意教授小孩子,不仅如此,还不断地教授一些雕虫小技,就是所谓的捷径,大脑本是一张白纸的孩子愣是活生生地被涂鸦糟蹋,于是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只会做同样的一个”捷径“动作,不禁觉得悲哀,这完全违背了艺术本身的主观能动的原创性和自然性,美又从何谈起?先不说有没有笔墨用笔,就连最基本的对物象的用心领悟与观摩都没有又谈何对形的准确生动的勾勒与描绘?
但,庆幸的是,不论世事多么纷乱,总有潜虔心修炼的”愚公“智者在默默地继承先贤的衣钵并默默地将其发扬光大。
以下内容分享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分享。
人们多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但看过他画稿的却并不多见。
系统地看过齐白石先生批量的画稿上面反复修改的痕迹与详细的注释,就会知道他背后的功夫之深,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
齐白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事,贵痛快。”
但如同“世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我们只看见了齐白石
大写意的痛快挥洒,
却不见他在背后
每日五百次的挥刀练习,
日日磨炼与精进,
才有那痛快的一下。
正如下图,“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总有大智慧。
齐白石 《一粒丹砂》局部
齐白石的画也绝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
“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
的简单形象。
在他数年来的遗稿中,
就可以看到“一千笔,一万笔”的
对前人的画稿的精巧细致地摹写,
也记录着他自己从生活里所获得的形象。
齐白石的画稿总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日日挥刀,集点成线,集线成空间,一个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渐完善,不可为外部所摧灭。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
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黑毛此处宜推下五寸许”等等。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
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然而这“神似”却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把握,是学习古人,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更令人惊讶的是齐白石对待形象极为严肃的态度,那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岁)白石诗歌中的杂记里就曾写着: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古与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画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有葫芦和藤萝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之类。说明白石老人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来补充自己的直接观察。
当然,白石老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追求的是创造。他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下面,奉上齐白石的花鸟、人物、山水几类珍贵画稿!
齐白石画稿之“花鸟”
▼
齐白石画稿之“人物”
▼
齐白石画稿之“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