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的仪式感
工作、生活中各种仪式无处不在,无论是春节要贴对联、端午要食粽子、中元要祭祖、清明要扫墓等,或者是大快朵颐之前给一桌美食拍照,还是上学期间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是一种仪式。
闽南人在其人生的各种重要时刻,都有着独特的仪式。他们的仪式感,是一种对传统仪式的敬畏,也是一种祈福式的心理暗示。
前段时间,金鸡奖在厦门举办。这期间,关于#福建人不追星##福建人不追星的原因找到了#的话题在微博上重新被提起,“福建人不追星吗?为什么旁边没有一堆人?”“闽南人你要是叫他六点起来接明星,估计没什么人,你要是叫他六点接神明,四点他就到了。”
闽南人在拜神这件事上,是认真而虔诚的。比起追星,神明的出巡或者进香更能吸引他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闽南人拜过的神明,可能比你在所有神话电视剧中见过的总和都要多。粗略数下来有天公、土地公、伯公、妈祖、财神、五谷母、珍珠娘娘、三山国王、寿星公、观音、如来、虱母仙、何仙姑、太白金星、灶王爷等等拜不完的各路神明……
对于闽南人而言,烧香拜佛几乎是一件纳入骨子里的习惯性动作,更是一场场庄重的仪式。
神明有时远在天边,有时又近在眼前,它们并非高高在上,婚丧嫁娶、柴米油盐,世俗生活中的大小事,神明都可以参与。尤其是家中遇到乔迁新居、嫁娶等等人生中的大事,往往都会前去庙里抽签拜拜,向神明请示。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于是,曾经生活困苦的闽南人将自己寄托给未知的神明,这成为了化解恐惧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或许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独属于闽南人的生活仪式,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祈祷。闽南人向神明祈愿生活的顺遂,用这些庄严的拜神仪式换取了内心的平静。
闽南人喜欢过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活动多数倾注了他们的情感,都有其独特的仪式。
闽南的除夕要“围炉”,一家人围坐在家中吃年夜饭,辞旧迎新。在“围炉”前还要先祭拜祖先,原来的“围炉”类似于现在的火锅,有锡炉、陶炉、铜炉几种。炉中所煮即祭拜后的食品,将其放入锅中一起再煮,形成大杂烩。现在的“围炉”则单纯地指代团圆饭、年夜饭。
插画@良根
闽南有的地区当夜还要“跳火群”,在家门外旷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家中大小男子逐一从火堆上由外向内朝里跳跃。跳罢,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把余烬收置盆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元宵要吃“上元圆”(亦称“元宵丸”),有的人家也会在当天吃润饼菜。元宵节还有一系列活动 ,俗称“闹元宵”,逛灯会、猜谜语,闽南各地会有各种民俗表演,如南音、踩高跷、舞狮舞龙、拍胸舞等。德化县的元宵节还有“城隍巡城”一说,南安市则有其特有的元宵活动“迎郡主”。
清明要祭祖踏青,泉州沿袭古时寒食节的食俗遗风,当天大多会吃“润饼菜”及“清明粿”。
端午除了要吃粽子,在闽南地区还会吃上“煎䭔”,“䭔”是一种面食,是麦粉(或米粉、地瓜粉等)及其他配料煎成的圆形软饼,依据配料的不同有甜咸之分。泉州地区还保存着一项特有的民俗活动“水上捉鸭”,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活动场面热闹,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伴随着捉鸭者的一举一动而喊叫,掌声、欢呼声不断。
博饼是闽南地区中秋特有的传统,在以前都是传统玩法,奖品一般都为“会饼”(即月饼,其在闽南博饼风俗中作为奖品被称为会饼)。如今,在博饼中出现了更多新“会饼”,不再是传统月饼,而是由各种实用物品组合而成的。
摄影@伪养狗大户
闽南人独特的过节仪式还有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物质的日益丰富中渐行渐远。仪式感会让节日成为节日,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这些节日将与寻常日子无异。闽南人重视过节,也许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吧。
闽南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直至入土为安,都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仪式。
在闽南,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俗称“出月”。满月当天要祀神宴客。宴毕,婴儿需剃胎发,称为“剃满月头”。
左为宋时“抓周晬”;右为《满月》陈瑞琦(画)
周岁时,要“做度晬”,是婴孩降生以来的第一个生日,通常要举行“试周”,即“抓周”。父母为周岁的婴孩沐浴后,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去“抓周”,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未来的一生和前途。据说,这种“抓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在民间流行。同样,当天也会举办周岁宴。
十六岁(虚岁)时要举行成人礼。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孩子出生时第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拜“七娘妈”为“契母”(闽南语,即干妈),到了十六岁那年的“七夕”则要“洗契”,意思是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闽南各地各家会依古俗大办酒席,庆贺儿女成年。
《七夕闽“七娘妈生”》吴尚源(画)
鸾凤和鸣,人生大喜。闽南婚礼沿袭古时《周礼》中的“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征、纳吉、请期、亲迎,至今仍保留着其他地方不易见的传统习俗,如上头、罩乌巾、压斗、封轿、换扇、迎亲、踢轿门、跨火炉、挑乌巾……流程细碎而复杂。
在早期,五十岁后生日即为“做寿”,俗称“做大生日”。但是现在医疗水平发达,人们平均寿命拉长,多在七十岁才开始做寿,宴请宾客。
闽南人对亲人的死亡忌讳说“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丧礼是人生的结束礼,其全过程相当繁琐,包括始丧、入殓、出殡、做旬、做百日、除灵、合炉等程序。出殡时,笙鼓前导,灵柩由棺夫扛着游行,亲朋送葬,很是隆重。
喜事,分享喜悦,收获祝福,丧事,送别亡者,慰藉生者。这些人生仪式或喜庆、或悲伤,其实都暗含着闽南人的生活态度——从生至死都要是热热闹闹的。
其实,仪式中的许多细节你要是探究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与现代文明相互抵触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在我看来,仪式之所以存在,更多地是要让我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不轻易亵渎它,也不必过于盲目遵从。这些传统仪式是老祖先日积月累下来的东西,总归是一种内心的寄托与向往。或许我们不应该把在重点放在仪式本身是否可取,而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不精读闽南语日刊 | 今日份闽南人烧金拜拜必用词汇
乘风破浪的粽子
吃误解长大的闽南人
文稿:床头白月光
图片:网络
排版设计:床头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