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来10车肉,霍去病放着臭掉也不给士兵吃,26年后才知多高明
“不早知此体,元来托大人。低头拜县吏,谁拟霍将军。”——林同
古来战争多成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恰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古代许多大人物都凭借战争取得千古美名,其中就包括霍去病。
少年成名的霍去病,一生戎马,一战成名,最终却又宛若流星一般匆匆流逝而去,在短短的二十四年生命中,霍去病展示出了绝佳的军事才能,也留下了许多谜团。皇帝将10车肉送来,而他却置之不理任其臭掉,26年后才知其高明之处。
一、平凡出身,不凡人生
虽说霍去病通西域定江山风光无限,但那也只是后来的辉煌,要知道,霍去病不过是一介私生子罢了。
据《史记》记载,建元元年的平阳侯府降生了一个卑贱之子民,那婴儿是府中一个女奴婢卫少儿与一名小吏霍仲孺所生,可见其身份是如何低贱,当时二人一时间也不知道拿这小婴儿如何是好,只得硬着头皮养下来,那就是霍去病。
霍仲孺很快便因公出差,留下卫少儿与年幼的霍去病在平阳公主府中居住,谁知若干时日后归来竟然与妻儿失去了联系,这导致霍去病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自己没有父亲。
不过事情并不像霍仲孺想的这么坏,卫少儿与霍去病因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宠幸而“鸡犬升天”,霍去病因此也荣升“外戚”身份。不久后,母亲卫少儿与曾经私通的曲逆侯陈平之曾孙陈掌再次联系,从而嫁入陈家,霍去病实现了翻身。
然而,真正要实现人生的转变,怎么可以单纯靠关系呢?霍去病自己也是十分争气的。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霍去病少年便精通骑射,他的成长被汉武帝看在眼里,因此后者也是十分疼爱他,使得霍去病少年便成了近臣侍中。
此后的霍去病便腾云直上了。在17岁那年,霍去病受封“剽姚校尉”,并随自己的舅舅卫青一同到漠南剿灭匈奴。在作战中,霍去病主动请缨率八百轻骑远离大军先行,杀敌军于不备,击杀了单于、相国等人,两次突击全部成功,霍去病风头正盛。
这使得汉武帝更加喜爱霍去病,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点担忧。
二、民族英雄霍去病
为什么古代战争英雄这么多,我们唯独对霍去病情有独钟?
当时秦王扫六合,虽然是从我国西部崛起,但其地理方位并不是如今理解的“西部”,当时的“西”更多指的是陇南、定西一代,距离“西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那时的河西地带主要分布的都是匈奴人,秦皇只是修长城抵御匈奴,而不是征服。
首战封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给予了极高的期望,两年后便让霍去病担任了骠骑将军的职务,当然也给他下达了新的命令——攻打河西。不得不说,这一决定实在是冒险,此前如此多的老将都打不下来,年纪尚小的霍去病如此能得手?
元狩二年,霍去病分别在春、秋两季对匈奴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霍去病一生的战术无非是一样,分别是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而这在那个年代十分受用。
在春季战中,霍去病出陇西、越焉支山,转战河西五国,与单于之子交战,共灭敌九千余人,可谓大获全胜;在夏季战中,由于等不来公孙敖,霍去病孤军深入,杀敌三万余人,擒住了匈奴五王,很快便将河西地区控制了下来。
殊不知,霍去病的这一行为标志着华夏政权第一次在河西地区扎下根来,实现了多民族的融合发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随着实力的壮大,汉武帝有些坐不住了。
三、弃精米良肉不理
常年带兵在外,霍去病与皇帝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书信完成,因此二者之间的猜忌也多了不少。不过,还没等霍去病主动表示,汉武帝先试探了。
有一次,霍去病收到了汉武帝寄来的精米和良肉,共有十车之多。军队长年累月驻扎在贫寒之地,哪里能抵住此等诱惑呢?于是大家都在想霍将军会不会分而食之,可没想到霍去病一直没有表示,就连自己也没有食用,而是任其臭掉。
26年后汉武帝发动巫蛊之祸,将霍去病舅舅卫青等人全数砍头,而霍去病一族却并未受任何影响,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霍去病一直认为君臣相处必须要让君王感到放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谨慎行事,借机向君王透露信息。皇帝御赐的精米和肉属于霍去病的私人物品,霍去病大可不用跟士兵分享(然而卫青一定会分享),否则就属于笼络士兵。
笼络士兵的目的何在呢?当然是掌握军队主导权,借机吞灭中央政府,自立门户,这种蠢事当然不会落在霍去病头上。浪费粮食固然可耻,但是这最多说明霍去病的个人品德不好,并不能证明霍去病有任何异心,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小结:
常说大将军勇猛无比、用兵如神,却极少有人谈到将军擅长于与皇帝老儿深交还深得其心,这倒不是因为将军常年领军在外而缺少碰头机会,实在是此类人才异常难寻,而霍去病却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少年成名的他不仅没有因为年轻气盛而引火上身,反而深明与君相处之道,让皇帝时刻了解自己的忠心,难道汉武帝不明白霍去病的用心吗?当然不是,明君勇将不正如此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霍去病不仅率军无敌,另外也精通权谋,这使得其年仅24岁的生命显得如此璀璨、遥遥不可及。
参考资料:《史料》《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