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7大验方从容应对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从中医病机上分析,这种病也很不单纯,大致可以分为湿热内蕴、虚火上浮两大类,无论哪一类,一旦治疗有效,当谨守病机,密切观察证候的变化,细心调节方中的药物,处理好滋陰、清热、燥湿、温阳、潜镇等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化湿不过燥,滋陰不过腻,以免顾此失彼,持以时日,才能完全治好。
湿热内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如上焦心火旺盛,热重于湿,导致口舌生疮,则红肿热痛,舌边尖红、苔黄厚而干,心烦失眠、多梦,且每因睡眠不好而复发。宜于清热养陰,用黄连阿胶汤。
如湿热中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患者口舌生疮,舌苔厚腻,黄白相间,兼有心下痞胀、不欲饮食、经常腹泻等,宜于温清并用,补泻同施,用甘草泻心汤。
如下焦湿热流连,气陰俱损,导致口舌生疮,患者多有舌红、舌体瘦、苔薄黄,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黄等,宜于清热燥湿、坚陰益气,用三才封髓丹。
如陰血不足为主,又有湿热内蕴,导致口舌生疮,往往红肿不明显,舌苔薄黄而有津液,小便黄,大便偏干。宜于养陰清热利湿,用甘露饮,或用耿鉴庭治疗口疮复发方。
虚火上浮的病机,多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见证,患者口舌生疮,但舌淡红,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且面色浮红,手足发冷,宜于滋陰潜阳,引火下行。证属痰火互结的,用《疡医大全》引火汤;证属陰虚湿热而陰病及阳、久治不愈的用导阳归腎汤。
附方1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减(彭坚经验方)
黄连10g 芍药10g 黄芩5g 阿胶10g 石斛15g 合欢皮10g 生地10g 麦冬10g 莲子心5g 乌梅10g
用方心得:
方出自《伤寒论》,治疗“伤寒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方中以黄连清心火,黄芩解郁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陰养血安神,使火不炽,水不亏,则心烦、失眠诸症可除。用方心得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因为熬夜或失眠而引起口疮者,本方可用。本方的作用为苦寒清热、酸苦坚陰、酸咸养陰,适合于陰虚火炽的病机,但以心火炽盛为主。失眠为其主症,为其因;口疮为其兼症,为其果。我去方中的鸡子黄,加生地、乌梅、麦冬、石斛滋养心肝、肺胃之陰,莲子心、合欢皮清心安神。如果舌红干瘦,大便秘结,则是陰伤较重,当酌情减少芩连之苦燥,加麦冬、生地、玄参、石斛、乌梅等大队甘寒酸咸之品,以养陰润燥;如果舌红干瘦,上有薄白苔,而又大便溏,则尚有脾虚湿邪不化的一面,当再加山药、薏苡仁、茵陈、藿香,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湿。
附方2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党参15g 干姜10g 大枣10g 炙甘草15g 黄芩10g 黄连5g 半夏10g
用方心得:
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肠鸣下利、食谷不化等证候,类似于现今所说的急、慢性胃肠炎或胃肠功能紊乱。在《金匮要略》中,又用于治疗狐惑病,类似于现今所说的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方中以炙甘草、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半夏和胃降逆,干姜温中,黄连、黄芩泻火,通过辛开苦降来调整胃肠气机。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为湿热内蕴,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遣方用药的立意,与乌梅丸相似,但本方的重点在中焦脾胃,药性偏凉;乌梅丸的重点在下焦肝腎,药性偏温。甘草泻心汤用于治疗比较复杂的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尚须适当加减,并配合外用药物,才能更好地保证疗效。
附方3
《卫生宝鉴》三才封髓丹
党参10g 天冬10g 熟地黄10g 黄柏15g 砂仁5g 甘草10g 肉苁蓉10g
用方心得:
本方以天冬滋肺陰、熟地补腎精、人参益心气而谓之天、地、人三才,合封髓丹中的黄柏、砂仁、甘草3味药,名三才封髓丹。《医理真传》解析说:“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腎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腎,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腎,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陰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料,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气陰两虚,下焦湿热蕴结,或湿热蒸腾于上。故本方所治的口疮患者,当有头晕,腰酸膝软,男子梦遗,女子带黄,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腻等见证。另外,原方是制成水丸,用肉苁蓉煎汤送服,后世很多医家及方剂学教材在解析本方时,竟然忽弃了肉苁蓉,这是一个失误。丹道医家和江湖医生喜用丹药常常配以药引或叫做丹头,每一种药引都有其特殊作用,其中包含一些诀窍、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到。在这首方中,肉苁蓉一方面温腎阳,更重要的是引火下行,使得龙雷之火归于腎。可见,这味丹头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煎汤也当用肉苁蓉。
附方4
《局方》甘露饮
生地黄10g 熟地10g 天冬10g 麦冬10g 石斛10g 黄芩10g 枳壳10g 茵陈10g 枇杷叶10g 炙甘草10g
用方心得:
这首方是治疗陰虚湿热的主方,方中的二地、二冬名固本丸,滋养肺腎之陰,加上石斛养胃陰,上、中、下三焦的陰虚均能固护;清热的药物只有一味黄芩,说明火热不盛,而且是隐而不彰的郁火;茵陈淡渗利湿,炙甘草和胃,枇杷叶、枳壳降肺胃之气,以利于湿热的排除。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凡病机属于陰虚夹有湿热,是最难治疗之证,难就难在病情总是缠绵不已,不易断根,治疗时,必须兼顾陰虚、湿、热三头,用药难以掌握分寸,稍有过分,即伤害到另一方面。治疗陰虚湿热的方剂也不多,本方是非常有效的一首。唐容先生有一本名为《医学见能》的临床通俗著作,经秦伯未先生校订出版,但发行数量不多,鲜为人知。20年前,我从凌可与先生那里得知,湖南中医临床家王足明老中医一生最欣赏该书,从中获益很多。我从此注意阅读本书,感到书中唐容川用得最活的即本方,不仅用其治疗口腔溃疡,凡是上、中、下焦陰虚湿热的病症,适当加减,均有卓效。
附方5
治口疮复发方(耿鉴庭创制方)
肉苁蓉15g 玄参15g 黄精10g 石斛10g 玉竹10g 绿萼梅10g藿香5g 灯莲子心5g 竹叶心5g
用方心得:
本方共10味药,以肉苁蓉温腎阳,又能引火下行;玄参滋腎陰,又能降火解毒;黄精益脾陰,石斛养胃陰;玉竹润肺健脾,兼去湿热;藿香散脾火,梅花调肝气;灯心、莲子心、心轻泻心火。诸药相合,组方别致,用药讲究,考虑周全,五脏陰阳湿热的调摄,均在一方之中。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与甘露饮在滋陰清湿热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两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滋陰固本药物为构方主体,佐以调理气机清利湿热之药,凝重而不避滋腻,流动而不伤正气。不同之处在于:本方侧重化脾湿,清心火,调肝气,患者可兼见心烦失眠、肝气不舒等症;甘露饮侧重清肝经郁火、胆经湿热,降肺胃之气,患者可兼见呃逆、脘腹饱胀等。相比之下,本方的用药更轻清灵动。能够掌握好这两首方的机理,随证调节,对于陰虚湿热引起的慢性口腔溃疡即可得心应手。耿鉴庭先生的这首方,很少有人识得和介绍,近年来,我常应用于临床,作为甘露饮的补充,发现其确有其不可替代的妙用。
附方6
《疡医大全》引火汤
熟地黄30g 山药12g 山萸肉12g 茯苓15g 玄参30g 五味子6g白芥子1g 肉桂3g
用方心得:
本方即六味地黄丸去泽泻、丹皮,以熟地滋腎,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山萸肉补肝,加玄参滋陰降火,白芥子利气豁痰,五味子益腎固精,肉桂温腎纳气。全方共奏补腎温阳,降火化痰,引火归原的作用。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痰火互结,故其口疮症,除了面红足冷等上热下寒证之外,当有咽喉疼痛,喉中有痰梗塞等。如无咽喉有痰下梗塞之症,当用《疡医大全》另外一首引火汤:熟地90g,巴戟天10g,麦冬30g,天冬30g,卷茯苓15g,五味子6g。我在临床不喜用肉桂,因为肉桂不同品种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上等肉桂,简称上桂、油桂,质地沉着,富含油脂,香气浓郁,入口味甜,主要靠从越南进口,与一般肉桂的价格相差数十倍。并且,肉桂只能研末冲服,不可煎煮,如此才能起到引火归原的作用。否则,汤药下咽,口舌疼痛必定加剧,这不是方剂之过,而是医生不识药性之过。我年轻时因为用肉桂引火归原,反而致火升的教训不少,后来发现从傅青主开始,很多医家就已经认识到巴戟天可温腎阳,暖冲任,引火归元,且无动火伤陰之弊,从《疡医大全》所载以上两首引火汤来看,用巴戟天替代肉桂是完全可行的,故凡须用肉桂之处,我常代之以巴戟天,现代中医喜用仙茅、仙灵脾代替附子、肉桂,我则用巴戟天仙灵脾代替之。
附方7
导阳归腎汤(邹云翔创制方)
生地10g 玄参10g 麦冬15g 石斛10g 黄柏3g 黄连1g 龟甲10g 甘草3g 肉桂6g 蒲黄10g
治疗口腔溃疡、扁平苔藓、口腔黏膜白斑病等。
用方心得:
本方以生地、玄参滋腎陰,黄柏清腎中之火;以麦冬、石斛养胃陰,黄连泻胃中之热;甘草和中。从陰虚湿热着手,立意与前面的黄连阿胶汤、甘露饮并无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本方再以龟甲潜阳,肉桂引火下行,蒲黄活血、消肿、止痛,使得全方具有应对复杂病机的能力,故对于湿热久羁,陰损及阳,虚火上浮,肿痛不消的口腔溃疡,是比较适合的。
验案1 慢性口腔炎?上颌脓肿
曾某,女,69岁,望城县人,务农,2006年1月22日初诊。
患口腔溃疡30余年,近几年来反复发作,每月两三次,每次7天以上才逐渐痊愈,隔几天又复发,1个月之内难得几天舒适。称服过的中、西医药无数,无一有效。最近一年,溃疡疼痛延伸到咽喉,凡食辛辣、油煎、干硬的物品,都使溃疡、疼痛加剧,大部分时间只能吃清淡的蔬菜和稀饭等半流质食物。察其面色红润,体格尚强,舌偏红,中心有黄腻苔,舌边尖有两三个小疱,上颌至咽喉红肿,疼痛剧烈,右上颌前半部有1cm×0.5cm左右橄榄形溃疡,溃疡面上充满蛋黄色质地致密的脓液,口不渴,大便秘结,脉细滑。当清热解毒,引火下行,拟用引火汤加减:
熟地黄30g 生地黄30g 怀山药12g 山萸肉12g 茯苓15g 五味子6g 白芥子10g 巴戟天10g 玄参30g 板蓝根30g 土牛膝30g虎杖30g 7剂
1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咽喉疼痛消失,舌边尖疼痛未减轻,服药时大便通畅,停药后,大便仍然干结,上颌部红肿,溃疡及脓液仍在,舌脉同前,宜滋陰清热,拟用甘露饮加减:
生地黄30g 熟地黄10g 麦冬15g 天冬10g 黄芩12g 石斛25g茵陈15g 枇杷叶10g 人中白10g(布袋包煎) 胡黄连10g 蒲黄10g(布袋包煎)7剂
2月7日三诊:服上方后,舌边尖疼痛好转,脉舌同前继续治疗上颌部脓肿,拟用汤剂仙方活命饮加减,丸剂醒消丸加减:
金银花15g 浙贝10g 乳香10g 没药10g 花粉10g 赤芍10g 白芷5g 穿山甲5g 皂角刺10g 甘草10g 玄参30g 石斛10g 大黄3g 虎杖30g 7剂
麝香1g 牛黄1g 乳香10g 没药10g 明雄黄3g 胡黄连5g 熊胆5g 梅冰片3g 儿茶10g
研末,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2月14日四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有时日三四次,胃部有时不舒,口渴,舌边尖疼痛稍微减轻,上颌红肿消退,溃疡部脓液减少,已经出现凹陷,舌微红,苔薄黄,脉细缓。仍用前法,汤、丸并进,处方:
金银花15g 浙贝母10g 皂角刺10g 甘草10g 天花粉10g 穿山甲5g 生地黄30g 玄参30g 石斛15g 神曲10g(布袋包煎)10剂
麝香10g 牛黄10g 乳香10g 没药10g 明雄黄3g 梅冰片3g 朱砂3g 熊胆4 胡黄连10g 儿茶10g 白及10g
研末,装胶囊,日3次,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2月26日五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口渴减轻,胃部未见不适,舌痛也有所减轻,前些日子正逢过年,尝试吃一点硬物,不见复发,上颌溃疡部脓液只剩下绿豆大一点,暴露出大约0.2cm深的凹陷,色黯红,舌淡苔薄黄,脉细缓,汤剂改用引火汤加减,丸剂仍用上方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 生地黄30g 山药12g 山萸肉12g 茯苓15g 玄参30g 五味子6g 白芥子10g 肉苁蓉30g 巴戟天10g 7剂
麝香10g 牛黄10g 乳香10g 没药10g 明雄黄3g 梅冰片3g 朱砂3g 熊胆4g 胡黄连10g 儿茶10g 白及10g 白蔹10g 琥珀10g 三七10g 血竭10g
研末,装胶囊,日3次,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自从服此方后,口腔溃疡两年多未发。
治疗心得:
慢性口腔炎又称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至今为止,该病到底属于炎症?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西医界仍然没有定论,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治疗,西药效果都不理想,大部分患者通过清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可以暂时自愈,但不久又复发,有的可以迁延几十年,在饮食方面的禁忌颇多,触之易发。最近还有人提出:肝炎病毒有可能通过口腔溃疡这一途径进入人体,这些无疑都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
从我治疗的病例来看,该病属于陰虚夹湿热者居多,用甘露饮加减非常有效,可以断根,但须讲究用药的艺术,因为湿性缠绵,古人形容治湿如“抽丝剥茧”,不能性急,医者在运用甘露饮时,须处理好陰虚、湿、热三者的矛盾,滋陰不宜太腻,以免助湿留邪,化湿不宜太燥,以免伤陰助热,清热不宜太凉,以免伤阳生湿,根据病情审时度势,灵活加减。同时,要劝慰患者耐心治疗,经过数十天才能治愈。然而,本案的情况比较特殊,咽喉疼痛、口腔溃疡、上颌脓肿并见,一诊时,见咽喉疼痛突出,先用引火汤加玄参、板蓝根、土牛膝等,使得咽喉疼痛得以迅速消除,二诊以甘露饮加减治疗口腔溃疡,三诊专门针对上颔部的脓肿进行治疗,据患者解释,患处已经存在很久了,有人建议取样做个镜检,但医患两方面都不积极,因患处不痛,故拖延至今。此为脓肿,因火毒所致,恐变生癌症,故用仙方活命饮合醒消丸,煎剂、胶囊并投,迅速见效。三诊继续排脓解毒,四诊则在三诊的基础上敛疮生肌。
用药心得:
该案有本人的两处用药心得:其一,严重的口腔溃疡在对证药方中可选加人中白、胡黄连,此2味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专药。尤其是人中白,据《本草纲目》记载:“降相火,消瘀血,盖咸能润下走血故也,今人以之治口舌生疮,用之有效,降火之验也。”其二,咽喉疼痛属于火热者,常采用民间验方,以大剂量玄参、板蓝根、土牛膝加入对证方中,降火解毒止痛,见效很快。
验案2 口腔溃疡
池某,男,73岁,湖南长沙市人,2010年10月30日初诊。
患者口腔溃疡30余年,经多方治疗不效,原来每月发作2、3次,每次溃疡疼痛3、5天,即可自愈。多年来,不敢吃辛辣味重之品,饮食清淡,尽量多吃水果,新鲜蔬菜。近年来,发作十分频繁,几乎每天都发,此起彼消。察之见舌部溃疡灶数个,疼痛剧烈,语言亦受影响,不能吃硬物,只能喝粥,面色红润,大便素干结,解之极臭,舌胖肿胀,津液多,但舌质红绛,苔黄厚,舌中心呈焦黑色,口干,思冷饮,不能多喝,脉弦数。内服用泻黄散合甘露饮,外用含漱方:
藿香10g 栀子10g 石膏30g 防风10g 生甘草10g 生地15g 麦冬15g 耳环石斛10g 黄芩15g 胡黄连10g 茵陈15g 7剂。
含漱方:蒲黄10g 五倍子10g 人中黄10g
七剂,水煎,每次含一口,在口腔中停留3~5分钟,即吐掉,每日多次。
11月8日二诊:药后口腔两边已不痛,言语稍清晰,舌痛亦减,舌左侧仍有3、5个溃疡灶,且病灶与舌根有伪膜覆盖,膜擦即去,舌红,肿胀稍减,黄苔中稍焦黑,大便仍偏干,脉弦数。守前方,调整含漱方:
藿香6g 栀子10g 石膏30g 防风6g 生甘草10g 生地15g 麦冬15g 耳环石斛10g 黄芩15g 胡黄连10g 茵陈15g 玉竹20g 七剂
含漱方:蒲黄10g 五倍子10g 秋石10g
七剂,水煎,每次含一口,在口腔中停留3~5分钟,即吐掉,每日多次。
11月15日三诊:药后感觉舒服,舌痛减轻,然而涎液渐增,不能自禁,溃疡灶及伪膜覆盖处之伪膜减少、变小,大便不畅,舌红绛,苔黄厚稍腻,中焦黑色变浅,脉弦数。仍然用上方加减,嘱药后可稍有腹泻,无碍:
藿香6g 栀子10g 石膏30g 防风6g 生甘草10g 生地15g 麦冬15g 耳环石斛10g 黄芩15g 胡黄连10g 茵陈15g 玉竹20g芦荟3g 7剂。
另外,用成药鲜竹沥口服液,每天4支。
药煎好后,早晚各服1次,每次加入鲜竹沥口服液2支。
含漱方如前:蒲黄10g 五倍子10g 秋石10g 7剂,水煎,含漱。
11月22日四诊:药后稍腹泻,然泻后感到舒畅,涎稠如清稀胶水状,较多,下滴不能自禁。舌红苔黄,厚度较前诊减轻,舌中焦色浅,但仍可见,脉弦。用上方合宣清导浊汤:
藿香6g 栀子10g 生地30g 麦冬30g 黄芩15g 茵陈15g 枳壳10g 耳环石斛10g 人中黄10g 芦荟3g 猪苓10g 蚕砂10g 皂荚10g 石膏30g 寒水石15g 滑石30g 7剂
11月29日五诊:服上方后,病情大为好转,患者欣喜之情洋溢于面,口中已经不流涎水,讲话流畅,舌溃疡病灶消失,唇红,舌红苔中央少许黄焦,较前诊焦色更浅,唯近两天食上火之物,内唇下侧发小溃疡1、2处。仍然守上方,制成药丸:
藿香30g 栀子50g 生地90g 麦冬60g 玄参60g 黄芩30g 茵陈30g 耳环石斛30g 人中黄30g 芦荟30g 蚕砂30g 皂荚30g石膏60g 寒水石60g 滑石60g 猪苓50g 草决明50g 马勃30g木蝴蝶15g 五倍子30g
一剂,为水丸,每天2次,每次9g。
服上方后,2个多月来,口腔溃疡不再发作,大便通畅,每天都有,察之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嘱再做1剂药丸,以巩固疗效。
治疗心得:
口腔溃疡是一个目前找不到具体发病原因的慢性病,该病最大的特点是缠绵不愈,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患者属于中焦湿热夹陰虚,用甘露饮加减,对于病情较轻者有很好的疗效。但本案病情严重得多,不仅病程长达30余年,近年来几乎每天发作,满嘴都是,而且舌象提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病机:舌质红绛,是热入血分之征;却又红胖肿胀,津液多,即内有湿毒;舌苔黄厚,中心焦黑,加之大便极臭,则为火毒炽盛。这种舌象极为少见。一诊、二诊、三诊,用泻黄散合甘露饮,以中焦为主,清湿热,养胃陰,先加胡黄连、后加芦荟,凉血、解毒、通便,情况有所好转。然湿毒渐起,从舌面上可以看到一层白色的伪膜,拭之即去,旋即又生,口中涎水欲滴,唾之不尽,说明光从中焦芳化湿热,力量显然不够,何况养陰之品滋腻,导致湿毒加重,故四诊用甘露饮合宣清导浊汤,守中焦,开下焦,令湿毒、火毒从二便而去,果然获得显效。因为患者病程较长,不易根治,最后做成药丸缓图,巩固疗效。本案邪气虽实,但患者体质甚好,正气不虚,这也是获得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用药心得:
本案用芦荟、决明子、马勃、木蝴蝶,学自朱良春老的经验。《朱良春医集》云:“朱老治疗脾经积热之口疮,以苦泻为重点,参用解毒护膜、生肌之品,常应手收效。可用芦荟,配合决明子、马勃、木蝴蝶、甘中黄等。芦荟苦寒,入心、肝、脾三经,除善折肝火通便亦善泻脾经湿热,《儒门事亲》曾以其配合使君子治疗小儿脾疳。决明子能清肝、和胃、通便,朱老历验其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效药,并引申于治疗口腔溃疡,它与芦荟相伍,诱导下行,使淫热从下而泄,遂不至炎上为患。马勃、木蝴蝶同用,清泄邪热,保护溃疡面,加速其愈合。甘中黄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甘中黄即人中黄,秋石即人中白的精制品,前者长于解毒凉血,后者长于滋陰降火,二者都是治疗咽喉、口腔病的要药。
验案3 口腔溃疡
刘某,男,33岁,长沙市人,2012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有口腔溃疡病史十多年,舌头及口腔黏膜反复溃疡,从未停歇,每个月仅有四五天愈合。数年中,曾经到长沙、武汉、北京等各地的西医院,寻找著名口腔科专家治疗,未取得效果。又找过本省数位名中医开方,用过导赤散、泻黄散、生脉散加减,以及熊胆、牛黄、肿痛安、珍黄片等。并遵从医生的告诫:饮食清淡,不粘任何辛辣刺激的食品,口腔溃疡仍然发作,疼痛不已。平时身体健康,经常运动,大便正常,小便微黄,无其他不适。察之舌淡,脉小弦。用甘露饮加减:
生地15g 熟地10g 麦冬10g 天冬10g 耳环石斛10g 枳壳10g茵陈10g 黄芩10g 枇杷叶10g 人中白10g 7剂
10月13日二诊:服上方后,口腔溃疡未愈,仍然疼痛,且有加剧之势。仔细观察舌面,见三四个溃疡点分布在舌头两边,不容易看出,舌体胖淡,有齿痕,薄白苔,脉小弦。
麻黄8g 附子10g 细辛5g 半夏15g 茯苓15g 干姜(炮)10g耳环石斛10g 人中白10g 7剂
10月18日三诊:上方未服完,因为患者要出差,提前来看病。告知服完第2剂药,疼痛已止,今天服完第五剂药,溃疡面已经愈合。察之舌体比上次瘦了许多,仍然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患者又告知:头上长疙瘩不断,也同口腔溃疡一样,有十多年历史了许多凉药从未消除,察之微红,有少许压痛。汤剂仍然用原方,服7剂,另外用原方减制成丸剂:
麻黄30g 附子120g 细辛30g 半夏30g 茯苓60g 干姜50g 耳环石斛30g 人中白30g 鹿茸15g 五倍子30g
1剂为丸,每天2次,每次6g
11月22日四诊:上方服了1个月,已所剩不多。患者告知:1个月之中,口腔溃疡没有发作,头上包疖也缩小了许多。效方不变,仍然做药丸,继续服1个月,巩固疗效。
2013年3月11日五诊:服上方后,口腔溃疡一次也没有发作,头上包疖已经全消,舌淡仍有齿痕。用上方加仙灵脾30g为丸,继续吃完1剂,以巩固疗效。
治疗心得:
一般口腔溃疡,以陰虚夹湿热者居多,极少有属于阳虚夹寒湿的,本案的情况十分特殊。初诊时,我即发现患者舌淡、苔薄白,与一般口腔溃疡的舌红、苔黄有异,心中虽然疑惑,但恐是患者长期服用寒凉药所出现的假象,不敢贸然使用温药,担心火上加油暂且沿袭常法,聊以投石问路,处以甘露饮加减。二诊见服甘露饮无效,有加重之势,舌体变胖,才改用温药,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加半夏化痰,茯苓渗湿,干姜温中唯恐骤然用温药,引起伏火上浮,再加耳环石斛养胃陰,人中白清中焦虚火。考虑周全之后,施之果然有效。其中促使我改弦更张的原因,是患者说了一句话:“只要舌头变胖有齿痕时,我自己就知道病加重了”。常言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如果不是患者自已提供了这个关键信息,我也难以下决心用大温大热之药。
用药心得:
在三诊制成药丸巩固疗效时,我在原方中加入了鹿茸、五倍子2味药。用鹿茸治疗疖疮,出自岳美中老中医的经验。患者疖疮与口腔溃疡同时发生,年深日久,用凉药治疗始终不消,则也应当同治疗口腔溃疡一样,采取逆向思维,视为“陰疽”,用温药温散之。五倍子是我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良药,既善于敛疮,又能消除痈疽。两味药都不宜煎服,适合入丸散中使用。
验案4 白塞病
多曾某,女,42岁,已婚已育,沅江人,干部,1989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口腔溃疡发作10余年,近年来,陰部瘙痒,白带多而偏黄,某西医院诊断为白塞病。察之眼红,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紫黯,舌苔黄腻,口腔黏膜及舌边尖溃疡约有三四处,脉滑数,长期大便溏,解之不净,色黑气臭,小便黄。此为湿热火毒弥漫三焦,深入血络,当清热、凉血、解毒,内服、外用一起配合。内服药处以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5g 生甘草10g 黄连10g 黄芩10g 炮姜5g 半夏10g 苦参10g 胡黄连10g 当归10g 诃子10g 玄参15g 玳瑁10g 升麻10g 紫草10g服10剂
佐以漱口药方:蒲黄15g,五倍子10g,煎15分钟,取汁,兑入人中白10g,每次含漱5分钟,含漱时仰头,使药汁到达咽喉部,每日3~5次。
配以浸洗药方:白及30g 白鲜皮30g 苦参15g 白矾10g 鹤虱10g 蛇床子15g 百部30g 川椒10g 五倍子30g
以上药加1000ml水,煎开10分钟,滤汁,乘热坐浴,浸洗陰部,每次半小时左右,日1次。
滴以胡连药油:胡黄连1根约5g,麻油30g,将胡连放在麻油中用小火煎枯,去胡连,取油,若加少许熊胆更好。每天用药油滴眼3~4次,也可坐浴浸洗后,涂抹于陰部。
二诊:治疗10天后,病情大为好转。初服药时,腹痛腹泻,排出大量腥臭黑便,5天后大便转正常,人感觉轻松,口疮、眼红、陰部溃疡瘙痒均有好转。原方去胡黄连,3剂药制为蜜丸,服1个月,漱剂、油剂及浸洗剂不变。连续服用3个月后基本治愈,至今没有复发。
治疗心得:
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眼生殖器综合征,临床屡有报道,这个病例也曾用过本方,但疔效不显,很可能是没有适当加减和运用综合疗法的优势之故,而到找我处诊治时,病已由气分开始转入血分,从舌紫黯即可略见一斑。我在原方中加升麻、玳瑁、当归以及紫草、胡黄连,侧重凉血解毒,加诃子敛疮。加入的前4味药物,源于《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该方治疗“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陰毒之为病,面色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主药升麻轻清升泻,鳖甲滋陰沉降,当归和血,甘草解毒,合而解毒透邪,为凉血解毒的祖方。后世医家以犀角代替鳖甲,与升麻相伍,认为其解毒作用更强。如今犀角不可入药,常规以十倍的水牛角代替,我则代之以玳瑁。由于内服药气血同治,外用药漱、洗、滴、搽并用,方证相符,痊愈之快,出乎意外。
用药心得:
该案有几处本人的用药心得。其一,以玳瑁代替犀角。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中有一首名方“玳瑁郁金汤”,治疗痰热蒙蔽心包,不用犀角,何秀山为之注解说:玳瑁“泻热解毒之功同于犀角”,因此凡是遇到当用犀角时,我概以玳瑁代替。再加一味紫草,以加强解毒作用。其二,以胡黄连解血分之毒。胡黄连与黄连,均有苦寒清热燥湿的作用,但黄连入气分,胡黄连入血分,《本草正义》说:“胡连之用,悉与川连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用胡黄连治疗口疮,出自许公岩先生经验:“胡连汤治口舌生疮,因嗜茶酒,积湿较甚,大便干燥不爽者,用胡连12g、当归10、甘草12g。胡连服后,里急腹痛甚,故以归、草缓解。”
我见患者长期大便不爽,色黑气臭,因此,学用了许先生的经验,无疑此药在方中起了重大作用。外用的胡黄连药油,是我家祖传验方,其清肝、明目、杀虫,用于该病的眼部、陰部炎症和溃疡,甚为合拍。其三,含漱方止痛敛疮。古人单用蒲黄含漱,即可治疗舌咽肿胀,加入人中白也治口舌生疮,二味药都入血分,凉血活血止痛,再以五倍子收敛,使疮口早早愈合,药仅3味,但效果甚佳,我常用于治疗严重的口腔溃疡。其四,浸洗药方止痒敛疮。该方是我常用于治疗陰部及皮肤瘙痒的外洗剂,出自宋代的溻洗方,也可加工成散剂,给患者提供方便。总之,像这种复杂顽固的疾病,必须内外配合、标本兼治,才能成功。
验案5 白塞病
孙某,男,40岁,郴州人,2012年12月22日初诊。
患者于2010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011年2月双小腿部位及关节出现红肿结节,如蚕豆样大小丘疹,表面红肿,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口腔黏膜有黄豆大小溃疡,曾经怀疑为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血管炎?白塞氏病?于4月12日在当地某市人民医院做活检,病理结果见皮下组织灶性坏死,并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补体C4、免疫球蛋白、胆红素等指标偏高。
用强的松、泼尼松、依匹斯汀等治疗一年多,未见明显疗效。察之精神尚可,面色红润,双小腿多个结节,自觉有灼热感,左手上肘部皮肤发红,时有脓点冒出,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分布在舌头两边,大便黏稠,舌淡红,有薄白苔,脉沉细。用四妙勇安汤和升麻鳖甲汤加减:
玄参90g 当归60g 忍冬藤60g 甘草60g 玳瑁30g 升麻50g 紫草60g 生地60g 赤芍30g 丹皮50g 熊胆5g 黄连60g 黄芩60g 苦参60g 人中白30g 茵陈30g 耳环石斛30g 水蛭50g 穿山甲30g
1剂,为水丸,每天2次,每次6g。服后开水送服。
2013年1月17日二诊:收到患者邮件称:“我吃了您给我开的药有18天了,症状有明显的好转,口腔溃疡这几天也好了,腿上原来结节留下的黑色斑也没有了,红斑也没有发过,有天晚上因有事工作到半夜两点多,都没有出现红斑,原来那么晚睡觉一定会现红斑的。现在只是大便还是黏黏糊糊,有时候早上起来小便黄,但只出现过几天的早上,其他时候的小便还正常。至于舌苔我就不知道看了。”嘱咐患者继续吃完药丸再来看。
2月28日三诊:患者情况稳定,舌脉同前,心情舒畅。继续为水丸服一剂。
验案6 白塞病
邹某,男,株洲市人,30岁,2013年1月1日初诊。
患者于2005年开始经常出现口腔溃疡,2006年开始出现下肢结节性红斑,红斑面积较大,大约拳头大小,红肿疼痛,表面发热,持续一周以后,红斑内部有脓液。开始医院治疗以简单的消炎处理,消炎药对结节性红斑的作用开始比较大,一般三天点滴挂下来就会好,但是复发也很容易,复发后慢慢对消炎药水就产生了耐药性,以后红斑就越来越难好。
到长沙湘雅附三医院做红斑的切片检查,未确诊病情。2006年底出现生殖器溃疡,溃疡只出现过1次。同期还出现附睾炎,以后2008年出现过1次附睾炎。2007年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检查,确诊为白塞病。去北京时有口腔溃疡,下肢结节性红斑,眼睛虹膜炎,肺结核。
医院开药:沙利度胺片1日2片,白芍总苷胶囊1日3次,1次2粒,另有治疗结核及眼睛虹膜炎的药物。住院两周后出院,口腔溃疡,下肢结节性红斑,眼睛虹膜炎都得到有效控制。坚持吃药1年后复查:肺结核痊愈。口腔溃疡偶尔发作,结节性红斑1年发作一两次,眼睛虹膜炎未发作。因此,本人于2009年停了所有药物。2009年至2012年中旬病情均未发展,口腔溃疡偶尔发作,结节性红斑1年一两次发作,而且发的面积较小,不用药也会在四五天内自己好。脚部的踝关节和手腕一年会有一两次关节炎发作,四五天后也会好。脸部的毛囊炎一直没断过,总是会隔一段时间长出来几个痘痘。
2012年12月发作,下肢出现3处结节性红斑,3周后仍未见好转,脚膝关节炎疼痛,腰部疼痛,没有口腔溃疡和双眼结膜炎。吃了沙利度胺片和白芍总苷胶囊3周,没能控制住病情。察之面色红润白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双下肢均有结节性红斑,右下肢的红斑从踝关节往上延伸,面积大约30cm×8cm,颜色鲜红如血。用犀角地黄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银花50g 甘草10g 炮甲5g 石斛30g 紫花地丁30g 水牛角30g黄芪30g 川膝30g 生地15g 当归15g 赤芍15g 玄参50g 紫草15g 丹皮10g 7剂
2013年1月22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效果不明显,并且腹泻,每天3、4次。后通过短信联系,原方加湘曲10g、蜈蚣1条、全蝎10g,再服7剂,效果很好,结节性红斑消退,膝关节疼痛减轻,脸上毛囊炎也得到控制。仍然用上方加减为水丸:
土茯苓120g 金银花60g 甘草30g 穿山甲30g 耳环石斛60g 紫花地丁60g 玳瑁30g 黄芪90g 川牛膝30g 生地50g 当归50g赤芍30g 玄参90g 紫草60g 丹皮30g 神曲30g 蜈蚣30g 全蝎30g 丹参50g 土鳖50g
治疗心得:
白塞病,原来称作“白塞氏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属于疑难病之一,至今仍然原因不明,多发于中青年男女。西医以激素治疗为主,虽然能够取得一时之效,但只能控制,无法治愈,病情容易反复。况且激素副作用大,长期依赖,可导致肥胖、月经紊乱、骨质疏松等药源性疾病。我虽然曾经治愈过好几例患者,但由于本人不属于治疗这种专病的专科医生,而大多数人受到现代医学分科很细的影响,不理解中医其实是不分科的,每个高明的中医都是“全科医生”。因此,并没有大量白塞氏病患者前来就诊。2012年12月,我接到一个患者发来的短信,他们了解到我能够治疗这种病,想组织“湘鄂群”患者,在元旦这一天同我见一面。接着,又收到“白塞病友互助联盟”发来的2012年工作年报和部分参加年会的病友照片。从照片上来看,他们是一群活泼可爱,乐观向上的青年男女,丝毫见不到重病患者的悲伤和无奈。
白塞病互助联盟参加了“中国罕见病”组织,准备在每年2月份的最后一天,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国际罕见病日”公益宣传活动,他们希望我能够协助在长沙举办。据说中国白塞病互助联盟的会员有1700多人,而他们经过亲身就诊的经历,了解到在全国真正能够治疗这种病的中医,只有寥寥几人。我如期同“湘鄂群”的患者见了面,也联系了我坐堂看病的“养天和门诊部”,他们同意协助举办“国际罕见病日”公益宣传,但由于特殊的原因,去年的宣传没有办成,案例六的邹先生,即是在元旦见面那天看的病。
白塞病起源古老,在《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狐惑陰阳毒篇”中,即有类似的记载和治法,篇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当归赤小豆汤、升麻鳖甲汤治疗目赤,苦参煎水洗、雄黄烧烟熏治疔生殖器溃疡,仍然被后世医家所采用。从我治疗的病例来看:此病往往波及三焦。多数先从中焦开始,出现口腔溃疡,病机为胃肠湿热,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有效。湿热内蕴,日久不除,必酿成火毒。火毒熏蒸于上,则出现眼部发红、充血,用升麻鳖甲汤加减有效。火毒流走于下,则出现陰部溃疡、腿胫皮肤红赤,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有效。所增加的药物,当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内服为主,外治配合,只要辨证准确,治愈是有希望的。
从我的经验来看:白塞氏综征虽然属于难治病,但与其他“罕见病”来说,预后还是要好很多,有的能够彻底治愈。“案例二”的那位曾姓患者,当西医诊断为白塞病后,她拒绝服激素,遍访长沙、上海、北京、天津的名中医,在效果不佳、病情严重时,才在百草堂门诊部找到我,服药3个月后,基本治愈,而且20多年来未曾复发。她没有服激素,可能是好得快的原因之一;慢即使服了激素,用中药治疗,仍然可以治愈,只是在撤激素时,必须递减,不能性急。总性之,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白塞病大多数是能够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