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的怀旧词,有何寄托

在东风吹拂、冰雪消融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灿烂的春花,当然其中也有杏花。想到杏花又自然而然地记起诗人陈与义的名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

古人也是如此,他们经常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高兴也好,心酸也好,都有一种亲切感。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用心血走出来的,是自己一去不复返的生命历程。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在走一条不归路,越年老越接近路的终点。所以人越是岁数大,就越是容易怀旧,越是怀旧就越是容易伤感。

这种伤感有时候是对逝去光阴的感叹,人生苦短。有时候是悔恨自己碌碌无为,忙碌一辈子到头来两手空空。有的是回忆从前的美好,而现在是物是人非。

在我们的各类人群中,诗人是最多愁善感的。他们不只是自己沉浸在里面,而且还要用花言巧语来感动别人,来拉一大批读者,让人心甘情愿地做粉丝,为之疯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上面这首词就是陈与义写的。他是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员,也是南宋初期的朝廷重臣。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风格师承杜甫,有很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陈与义晚年开始填词,留下来的词作虽然不到二十首,但每首都是佳作。他的词作风格类似苏东坡,但和当时的柳永、周邦彦、贺铸等慢词却截然不同。

这首《临江仙》词就是他晚年退居湖州青墩镇的时候写的。他夜晚登上小阁,回忆起年轻时在故乡洛阳的情景,那是一次酒朋诗侣间的愉快游乐赏玩。

那个时候金兵没有入侵,天下太平无事,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游玩晏饮,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享受欢娱之乐。哪里像南宋,背井离乡,屈居在江南一隅,受离乱之苦。

词的开头就交代了宴游的地点是在洛阳的午桥。午桥在城南,那里还有唐代裴度的别墅。参加这次游赏的都是陈与义的朋友至交,都是当时的豪杰精英。

清风送爽,鸟语花香。人们在桥上把酒言欢,纵谈阔论,尽诗酒管弦之兴。月光皎洁,淡然地照在楼下清澈的流水上,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恰到好处。

这是一个月光朗照的不眠之夜,月光下杏花散发出清香。在杏花稀疏斑驳的影子里,他们饮酒行令,吟诗作赋,纵情享受。席间那欢快的笛子声,一直持续到天亮。

可是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作者也已经退居在异乡,瑟瑟地到了生命的晚秋,只剩下了片段的回忆。

这二十多年,经历了金兵入侵的疾风苦雨,他们在不断地逃难。虽然是逃过了一劫,但九死一生,如今想起来就不敢相信,就触目惊心,惊魂未定。

好在这些都已过去,现在他赋闲在家,登上小阁楼,看到的是悠远的晴空。总算是明白了,古往今来是非成败多少事,终归要烟消云散,只不过是打渔人口里的谈资而已。

陈与义晚年的这首怀旧词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有什么寄托?作者生不逢时,饱受了宋金战乱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他纵然是百感交集,也只能化为简单。

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欣慰。你看词中把二十年的疾苦一笔带过,多么空灵。你看回忆午桥晏饮,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一副多么令人神往的良辰美景。有此享乐,也足以慰平生了。

其次表达的是一种旷达。时光荏苒,人生短暂,这个世界只有光阴是最公平的,它就像长江的波涛淘尽了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和贩夫走卒都会变成白发渔樵的笑谈。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苏东坡说浪花淘尽英雄,现在陈与义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历史的长河面前,人就是一瞬。在行将就木的时候,陈与义不做退一步想又能怎样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