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日:乞讨家庭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背后,父母做到这6点,留守儿童亦可更出色!

每当谈论起“留守儿童”话题,大众都觉得很沉重,认为这是时代的伤疤,是社会的悲剧,是贫富不公的体现。

而且,似乎一提到留守儿童,大众就本能地认为他们孤独、自卑、内心缺失、容易学坏、对社会治安形成隐患。

其实,以上这些都不是全面、客观的认知。

在留守儿童里,有品行问题的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善良、乐观、坚强,对自身的处境有积极的态度。甚至有的教育人士认为,不应称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这并不利于他们的心身成长。

而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我们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多灾多难,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为改善生活、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如果不经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个阶段,我们国家难以获得如今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

所以,从某个角度上看,“留守儿童”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上难以绕开的一道坎儿。

一味地抱怨社会和国家没有多大意义。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依靠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带动越来越多的家庭改善经济条件。

这样,农村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留在孩子身边才将成为可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问题交给国家就行了,我们老百姓什么都不用做。相反,外来务工人员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每一个受益者都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如何在现实的条件和情况下,尽量帮助留守儿童心身健康地成长。

像捐款、捐物资、支教、一对一帮扶,给孩子送去温暖和问候,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不要以为这些举动很细微就不去做,如果每一个人都施以援手,这将改变中国至少900多万的留守儿童的困苦生活。

而我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想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这一话题分享一些看法和建议:

在目前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因“留守”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隐患?

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目前关注得最多的有以下几点:

- 因长期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性格自卑、敏感,可能成为遭遇校园欺凌的因素之一;

- 对父母感到陌生,甚至亲子关系断裂,后期与父母一起生活时可能会引发巨大的家庭矛盾;

- 很多留守儿童由老人照顾,被过分溺爱,出现品行问题;

- 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管教,沉迷手机、游戏,影响学业,甚至接触到社会不良风气,有暴力倾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实里,以上的现象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叠加的,互相影响的。

我们曾经治疗过一个喝止咳水成瘾的临床个案,在他小时候,其父母到城市里打拼,工作很辛苦,把他留在老家由奶奶照顾。

到孩子初中时,父母终于能在城市里立足了,马上就把他接到身边,让孩子转学到城市里的好学校。这孩子本来是很开心的,与父母分隔多年,终于能相聚了。

但这种高兴很短暂。住在一起不久后,这孩子发现对父母感到很陌生,容易发生冲突。

原来,他留守农村的时候,父母很少跟他交流,只有逢年过节才回老家住几天。而老人照顾他时比较溺爱,他形成了一些较依赖的生活习惯,父母对此很不满意。

所以,双方经常因为生活小事吵架。这孩子慢慢对父母感到抵触、厌恶,甚至埋怨父母当年为了挣钱,丢下他不管。父母自然非常生气,骂孩子是“白眼狼”。

还有,孩子的上学也成了问题。他从农村转学到城里,有些孩子看不起他,欺负他。他跟父母关系又不好,跟父母说了也不能解决问题。

很快,这孩子就不愿上学、也不愿回家了,天天在外面泡网吧,还认识了一些混混,染上了止咳水。父母又生气又无奈,联系了一个所谓的品行矫正学校,把孩子强行送过去接受“教育”。

结果,孩子在这个不规范的机构里被所谓的教官暴打,遭受了大量心理创伤。父母把他接回家后,他心里恨死父母了,亲子关系更加僵化,止咳水喝得更凶了。他的父母知道自己当初做错了,但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本来,一家人终于走出农村,在城里相聚,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但父母以往不懂得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后续出现一连串问题。家庭的经济条件是改善了,但每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愈演愈烈,甚至成为社会问题的典型例子,而且这只是极小、极小的反映之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更加严峻。

类似这样的悲剧不该发生。

那到底该如何避免这类悲剧的上演?那就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留守儿童之所以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但最关键的不是这个,而是他们的父母缺乏关注孩子、科学教育孩子的意识。

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有意识地针对以下几点作出努力,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第一,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成长,尽量多学习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可能很多打工父母说,我每天工作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学习?

其实,父母日常从抽烟、打牌、跟工友聊天、刷手机视频中抽出一点点时间,读读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这就是很大的进步。甚至光是具备了学习意识,就是进步。

第二,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多给孩子打电话,最好是每天打视频电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的留守儿童确实很苦,通讯工具不发达,只有逢年过节父母回家了,才能跟父母说说话。

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很多村庄已经拉了电话线,通了网络信号。虽然亲子间物理距离很远,但彼此的沟通方便了很多。这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那么跟孩子打电话、视频,说些什么好呢?

不要总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还要问问孩子最近的心情,跟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情况,心里有什么想法等等。

父母只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才能及时发现一些心理隐患。比如孩子最近遇到的挫折,被老师不公平对待,被同学欺负,心里的失落等等。这些是最值得父母注意的。

第三,如果孩子愿意跟父母诉说最近的烦心事,父母一定不要一上来就说大道理。这里再次强调亲子沟通的三步曲:共情、倾听、再积极引导。

比如孩子说,最近被班里的同学欺负了。父母不要说“不好好学习,净惹事”“你不招惹别人,别人怎么会欺负你”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会一下子扼杀掉孩子倾诉的欲望,背后的心理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了。

父母应该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肯定是委屈、生气、难过的。等孩子情绪平稳一些了,再耐心倾听孩子诉说事情的经过。如果发现孩子真的很可能遭到校园欺凌,父母一定要找老师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采取理性的、积极的措施保护孩子。

过去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单纯,但现在一些农村里的孩子受到网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欺负弱小的行为非常恶劣,出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

第四,父母不要总是抱怨,而要引导孩子、与孩子一起积极的面对现状,对未来抱有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心情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知道父母出外是为了挣钱改善家境,或者偿还债务;但另一方面,当看到一些同龄人有父母陪伴时,他们心里很不平衡,认为不公平。

所以,在电话里,孩子往往会因为思念父母、嫉妒别的孩子而哭闹。

其实别说孩子了,很多出外打工的父母自己也心理失衡:

凭什么城里的孩子可以享受父母的呵护;而我们要背井离乡,与孩子分开?

凭什么城里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以后工作好、收入高;我们的孩子在农村里上学都是难题,以后只能给城里的人做苦力,低人一等?

凭什么大家都是农民,城里的拆迁户个个是千万富翁,而我们辛辛苦苦打工一辈子,却没法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

因此,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透露出对社会的埋怨。这样的负能量对孩子来说可谓是毒药。

对于这些问题,父母应该从空间思维方式改为时间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要从一生的、甚至是几辈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很多城镇人口其实是农村人的孩子,他们因为父辈、祖辈从农村里走出来,在城里打拼和积累,最终才扎稳根基。我们看人家过得舒适安稳,其实背后有几代人的辛酸和血汗。

从某个角度上看,他们的父母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而现在的外来务工父母,也完全可以凭借努力和积累,将后代带到城市立足,成为城里人。

这就是时间思维。它是一种长远的、发展的眼光。

所以,当孩子因为思念而闹情绪时,父母们不要抱怨,也不要指责孩子不懂事。先安慰孩子,然后引导孩子一起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现在努力学习,以后到城里上学时才能适应得更好,才能更好地改变命运。

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父母也能更好地吸收城市里的先进观念和知识,开拓眼界,并带给孩子,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可能经过3代人的努力,我们也能混得非常好,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第五,通过以上努力,亲子关系变得比较亲密后,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成长的经历,引导孩子塑造超强的“逆商”。

可能很多外来务工父母不知道,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父母感慨孩子从小条件优越,没吃过苦,内心比较脆弱,毅力和抗压能力都不行。

在这一点上,农村的孩子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就是农村出身的孩子,从小挨饿、挨冻,上学之余还得帮家里干农活,日子真的过得很苦。但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了我的人生财富。

因为,后来我到城里读书、工作遇到挫折时,我发现对比起小时候吃的苦,眼前那些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我不畏惧困难,内心总是很淡定。

有时候我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说他们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要做多少农活、脏活,小小年纪就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然后,文章下面的评论一面倒地心疼、愤慨。

这样的现状确实是应该改变的,但一时难以改变之时,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困苦。

从长远的目光看,这段艰苦的岁月是暂时的,而且,换个角度,可以看作是难得的锻炼。

当孩子以后有机会到城里读书和工作时,遇到了困难,可以马上想起小时候吃苦的经历,内心会更加强大,把过去的经历转化为心理优势:从小那么多苦我都挺过来了,现在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所以,以前人们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劳”,农村出身的人往往更坚毅、有韧劲,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在学校里遭到嘲笑,这些现实问题是很难一时解决的。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父母引导孩子转变思维:现在你们瞧不起我,我更加要好好学习,以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出去,让你们羡慕嫉妒恨!

对现状的不足有积极的认知和思维,才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第六,如果条件允许,宁愿钱挣得少一些,父母外出打工时也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一定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里面有一家不起眼的底层务工家庭。

妈妈一大早带上儿子,推着三轮车摊档卖葱油饼。爸爸是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孩子除了上学就是跟着妈妈守摊位,一家三口住的地方很小,挤在一张床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没有妨碍他们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夫妻之间相互扶持,脸上总是挂着带着满足,爸爸有时经过妻子的摊档,忙里偷闲给孩子画画,给孩子创造快乐。

这个早餐摊一家三口的故事,被网友称为整部电视剧里最治愈人心的情节。

如果说电视剧离现实太远,那再来说说现实中的例子。

最近广州媒体报道了一件感人的事,一对残疾人夫妻,带着3个儿子,从河南来到广州乞讨,一家五口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一呆就是16年。

(点击浏览:乞讨家庭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这事只能出现在善良的广州

残疾人父亲老朱没读过书,但他明事理。再苦再累他都努力供孩子读书,希望孩子改变命运。两个上学的孩子,每天最多只有7块钱的饭钱,孩子经常趴在街道上做作业,周末还要跟父母一起出去乞讨。

阅阳在路边乞讨,图片来源于“新快报”

虽然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但夫妻感情很好,一家人和和睦睦,有说有笑。虽然赤贫,孩子们总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一家人的心紧紧在一起。

一家人也不是没有分开过,老朱的儿子阅阳也当过留守青少年。2017年,阅阳考上了高中,但广州的费用太贵了,老朱只好把儿子送回河南老家,让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自己。

今年,阅阳参加高考,以607分考取广东工业大学。一家人开心得不得了,阅阳小伙子的脸上写着阳光和自信,很难将他与乞讨儿童联系在一起。

阅阳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图片来源于“新快报”

所以,环境越是困苦,生活越是有压力,父母的陪伴、良好的家庭氛围就越重要。

现实中,很多外来务工父母的经济环境比这对残疾人夫妻好得多。如果有条件,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怕苦、不怕累,情愿钱挣少一些,也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当地找学校给孩子上学。

与此同时,父母一定要努力创造融洽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心身健康十分有利,能免去后续很多隐患。

现在不少城市的落户条件越来越宽松,农村人口入户城市的门槛相对降低了。有想法、有条件的外来务工父母可以抓紧机遇,从这一代开始就有意识地留意机会。

其实,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只是“留守”和“贫穷”的问题,而是现代青少年、儿童普遍心理问题的一个集中缩影。

很多城里的父母也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关注,这些孩子也往往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发展至精神心理障碍,甚至误入歧途,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所以,对比起贫穷,精神上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如果外来务工父母懂得陪伴、引导,有智慧地教育孩子,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补物理距离和经济上的缺陷,农村留守儿童的前途不见得一定比城里的孩子差,甚至更加光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