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审计和审计的管理
一、管理的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内部审计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层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内部审计早已不是差错纠弊,也不是最早的财务审计和较早的合规审计。内部审计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管理价值。从广义上讲,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治理的手段,也是企业管理的手段。管理中的内部审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
1.风险管理审计。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成为诸多内部审计机构和理论界的共识。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面临市场环境复杂、业务量巨大、内部审计业务覆盖面越来越多等。内部审计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方面。而风险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环节。
2.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审计,也不是为了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事实上是可以作为事前审计。一家企业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内部控制显得就越重要。内部审计至少每年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整体上的测试和诊断。对于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反馈给管理层。
3.运营效率审计。
运营效率是一家企业较为显著的竞争力指标之一,也反映了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的运营效率能够在单位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下执行更多的经济任务,使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得到更多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一家企业的经济效益。运营效率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
4.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从理论体系上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但是在实务操作上,经济效益的评价对内部审计却是难题。因为从企业内部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价更为灵活而复杂,要考虑更多的管理因素,而外部评价相对容易的原因在于固定的评价指标。
5.战略管理审计。
战略管理审计的理论提出来也有十五年以上了。在实践中,确实有审计部门进行过尝试,但最后的效果如何、作用如何还没有更多的文章发表。战略管理审计也需要有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指标应该更加全面和系统。战略管理审计也许更多的作用不是评价,而是推动战略的落地。
二、审计的管理
无论是大型企业集团动辄几千人的审计中心,还是小企业两三个人的审计部,审计工作也需要有管理。审计的管理不仅仅是项目管理,更是要作为一个价值中心进行管理。审计部门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项目团队,而是要通过各项管理举措推动审计业务的开展,使审计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自我改进和成长。审计工作的管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规划管理。做好规划是内部审计工作长远发展和进步的前提。没有规划的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审计项目工作。审计部门也只是一个项目组。而良好的规划,可以使审计部门的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循环。做好规划管理,要考虑和确定:理念、定位、目标、现状分析、发展路径等。而每年的审计计划是实现审计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
2.质量管理。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保障。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一名内部审计师会质疑。做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审计满足管理需求、降低审计风险等必要手段。审计质量管理要实现审计标准化作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审计作业标准。质量管理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和控制流程,并让质量管理渗透到审计作业的全流程中。
3.技术管理。审计技术是审计工作的发动机,决定了审计发展的速度和距离。审计技术管理是通过系统化的运作把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经验转化为可以现实的生产力。信息技术越来越影响到审计分析和审计发现的挖掘。信息技术的投入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技术管理也应该在审计规划下开展。技术为什么也要管理,因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只有良好的管理才会发挥切实的作用。
4.考核管理。考核管理是为了促进审计部门整体绩效的提升和每位内部审计师个人绩效的提升。审计工作是由人来执行的,人需要进行管理和考核。审计绩效考核要围绕结果和绩效来进行,既要避免不必要的考核,又要细化和量化关键考核指标。考核管理需要公开、透明、客观、合理。好的考核管理应该促进审计师积极性的提高,而不是打击其积极性和能动性。
5.培训管理。如果说技术是审计工作的发动机,那么,培训就是审计工作的燃料。培训管理首先要搭建培训体系,其次要建立培训管理机制。衡量培训管理工作的好坏不是开展多少次培训,而是通过培训有多少内部审计师掌握了多少新的知识。培训管理机制不仅能使内部审计师被动学习,更有意义的是能促进内部审计师自我学习。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