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需要3个“后台朋友”
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作者:洞见·Leyla
作家林语堂在《后台朋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默默交换一个眼神,这眼神也许比前台的满堂彩都要受用,而且必要!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泄气话,可以说没出息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因为你确知后台朋友只会安慰你,不会耻笑你,不会奚落你。
岁月流转,阅尽千帆,逐渐懂得,人这一生,三个“后台朋友”,胜过万千点头之交。
01
第一个后台朋友,其情如水
有人说:
“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后台朋友,不似酒香浓郁,却如茶香沁人。
是疲累时心灵的栖息地,是世事变迁中始终不变的那一抹牵挂。
知乎网友@Alice大鲸鱼分享过一个故事。
每年过年前,父亲的好友宋叔,都会带着一块秘制的腊肉,穿过3756公里的距离,去探望父亲。
二人相聚,闲话家常,小住一段时间后,宋叔也会背上一袋大米离开。
20年以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宋叔的腊肉是养了一年的猪杀的,得提前杀,不然怕他们家过年来不及。
父亲也为了宋叔每年的大米,隔三差五就跑到稻田里看看稻子的长势。
虽然平日里,父亲要处理农活,教养小孩,忙着为生计奔波,宋叔那头也是席不暇暖,不得停歇。
但只要年尾相聚,二人便闲话家常,回忆往事,分外亲切,仿佛见面不过是昨天的事情。
有回,他问父亲:“宋叔为什么每年都来啊?”
父亲回答说:“年轻的时候说要把家安在一起,后来没成功,我有腰伤,不能长时间坐车,就只能麻烦他一趟趟跑。”
宋叔不善言辞,一生唯有父亲一个知己好友。
他在人前沉默寡言,见到父亲却轻松倍至,话和笑容都变得多了起来。
贾岛说过: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最真挚的友谊,大抵就是如此。
淡如清水,脉脉而不绝。
平日里,看似不冷不热,不急不躁,却默默关注着彼此,在乎着冷暖。
各自忙碌,又互相牵挂,不用刻意想起,因为从未忘记。
正所谓:友不友情,要看相处,永不永恒,要看时间。
后台朋友,不一定不离左右,不一定时刻联系,但却一定时时记挂在心里。
相隔再远,也不会冷淡,久不联系,也不会生疏。
02
第二个后台朋友,雪中送炭
作家三毛曾经说:
朋友这种关系,美在锦上添花,贵在雪中送炭。炭不贵,给的人可真是不多。
下雨了,才知道谁会给你送伞;遇事了,才知道谁对你真心。
1923年,沈从文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
他离开老家湖南,口袋里揣着六块七毛钱,独自坐火车来到北京。
原本对未来生活的所有美好幻想,都在抵达北京的第一个冬天碎的稀烂。
寄出去的作品,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因为没有收入,他不得不暂住在一家破旧的会馆里。
生活最拮据的时候,他整整三天没有吃过一口饭。
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写信给十多个好友求助,但最后出现的只有郁达夫。
那一天,北京下着大雪,空气凛冽,寒风刺骨。
郁达夫收到信后便匆忙赶往沈从文的住所,看到沈从文的窘境,难掩悲伤,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邀请沈从文一同去吃饭,结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五块钱,一块七角付了餐食,剩下的三块三角全部塞给了沈从文。
他还将自己身上的浅灰色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在沈从文的肩上。
回到住处后,深受感动的沈从文趴在床上,忍不住嚎啕大哭。
五十多年后,沈从文已经是声震文坛的大作家,两鬓斑白的他提及此事,依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生活的前台里,大多数人锦上添花,尤嫌不足。
然而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低谷时,唯有后台朋友,愿意义无反顾地雪中送炭。
有句话说得好,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落难时,你认识了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那个愿意为你托底的人,无论你境遇如何变化,都不会吝啬伸出去的那双手。
03
第三个后台朋友,无言也暖
《小窗幽记》中写道: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关系才能细水绵长。
红学大家周汝昌和张伯驹的友谊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两人年纪相差二十岁,相识的时候,张伯驹在燕京大学担任中文系系主任,周汝昌只是一名大二的学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因《红楼梦》结识,从此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之交。
周汝昌曾在《张伯驹词集》序言中谈及二人的友谊:
我少于伯驹先生者二十岁,彼此的身世、经历又绝无共同之点,而他不见弃,许为忘年交。原因固然并非一端,但倚声论曲,是其主要的友谊基础。
张伯驹家中藏书众多,有时周汝昌前去拜访,张伯驹也不起身相迎,刻意寒暄,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
周汝昌同样不以为意,翻找自己想看的书,对于主人也无半分讨好。
周汝昌说:“我到了张伯驹那里,我不理他,他也不理我,我要回学校了,也不告辞,出了门就走,我们那个关系没人能理解。”
这段关系里,最让人自在的时光,尽在默契的不语里。
恰如张嘉佳所说:“人和人之间舒服的关系,是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
哪怕空气一直安静,也不会感到任何尴尬,久处不厌,闲谈不烦。
前面的舞台中,为了生活,费尽心思推杯换盏,夸夸其谈。
走进后台,才敢卸下疲累,明白寒暄客套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最难得的永远是和真心朋友心灵的碰撞。
没有逢场作戏的必要,亦没有谨言慎行的规矩。
不强迫,不刻意,不伪装。
淡淡相处,浅浅欢喜。
0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倏忽而已。
来来往往,皆是过客,能常伴身边的最终不过寥寥数人。
真正的朋友,辉煌时未必锦上添花,落难时必定愿意雪中送炭;
真正的朋友,耐得住距离的转变,也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真正的朋友,不必弯腰低眉如履薄冰,相处舒服,无言也暖;
真正的朋友,哪怕缄默不语,仅靠一个眼神,对方就能心领神会。
生活的前台里,我们伪装成一个体面风光的成年人。
走进后台,才敢卸下防备,对着面前的真朋友咧嘴大笑,痛哭流涕。
巴金说:
“友情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这辈子,能有这三个这样的“后台朋友”,便不虚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