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觅迹:《同爱共辉》告诉你当年社会学是如何重建的

文/孙嘉明

《同爱共辉》的全书名是《同爱共辉:袁缉辉、王爱珠教授执教50年暨金婚纪念》。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袁缉辉教授和王爱珠教授的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

此书于2005年4月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复旦百年校庆金婚庆典上首发。 “增订本”于2006年3月一版、2009年4月二版又增加了珍贵照片和重要文章,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在《同爱共辉》一书中,袁缉辉教授以自己亲身经历叙述了当年首任社会学系主任时社会学的重建的过程和遇到的艰辛。为了清晰地描述史实,本文完全遵照原书表述,仅摘取书中的部分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整理(仅有个别文字因上下文的连接作删除或补充),概括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回答:

当初社会学重新恢复时的大致状况?

1980年3月复旦大学分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高校社会学系。当年招收了32名学生。同时,从政治系转来1978年和1979年入学的两批学生。1981年和1982年又各招收30名学生,因而在最高峰时有五个年级共164名学生。首届本科生于1983年2月毕业。因为他们是中国解放后首批社会学系毕业生,深受各方面欢迎。

        我们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庞树奇: 《社会学概论》、袁华音: 《西方社会思想史》、顾晓鸣: 《社会学史》、祝瑞开: 《中国社会思想史》、沈关宝: 《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麦夷: 《城市社会学》、周振明: 《社会心理学》, 其他的如《人口社会学》、《欧美社会问题》、《苏联东欧社会问题》等

为了配合和满足广大读者自学的需要,我系主编的《社会学文选》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解放以后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书籍,深受读者的欢迎。1981年首次印刷8500册,很快销完,于1982年2月又重印9000册。

        我们编辑的《社会》(社会学丛刊)于1981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从1983年起,它已改为《社会》(社会学杂志),双月刊。它是当时我国唯一的社会学刊物。



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培养本科学生的社会学系。此后在1982年建立起的北京、南开、中山三个大学的社会学系,它们担负的是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为什么要在当时筹备重建社会学?

社会学系曾经是我国学术领域的一个禁区,无人敢于问津。为什么要首先筹备建立社会学系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学和其他几门学科“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979年3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组织的中国社会学座谈会上提出了在大专院校恢复设立社会学系的建议。在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指引下,我们学习了社会学座谈会的精神,从思想上清除了“左"倾错误的流毒、克服心中的余悸,决心要办社会学系。

那时我正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调出参与筹建复旦大学分校并筹办政治系,任首任政治系主任。尔后,我又参与筹建上海市社会学学会,1979年9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市级社会学学会; 筹建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 1980年3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高校社会学系,1983年6月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1984年10月被正式确定为上海市地方高等院校重点学科; 和创办全国第一家社会学杂志,以《社会》两字命名,1981年10月发行。在以上三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参见《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的建立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正式成立,选举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理事会,会长为费孝通(1938年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82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首届年会,并改名为中国社会学会。这次会议选举费孝通担任会长,田汝康、雷洁琼(中国著名女社会活动家,她早年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前北京市副市长)等七人为副会长,于光远、吴文藻、陈翰笙等为顾问。整个理事会由58人组成,我本人也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筹建社会学系,从何着手呢? 

首先,针对当时的实际状况:许多人对社会学不熟悉,而一些熟悉的同志又是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必须就社会学的对象、内容、方法的通俗宣传作些工作。我们发表了《认真开展社会学的研究》(1979年9月12日《解放日报》)、《是恢复社会学研究的时候了》(1979年10月16日《文汇报》)和《谈谈无产阶级社会学的内容和方法》(《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6期),这些是较早发表的一批文章。

其次,我系派人到北京学习取经。他们在北京访问了费孝通、吴泽霖、吴文藻等老辈社会学家,也听取了王康等社会学学者的意见,逐步搞清楚了筹建社会学系的方向。此外,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社会学讲习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第三,在1979年的暑假里,我们组织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了关于社会福利的调查,写出了《关于上海市南市区露香街道社会低能人员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曾提交中国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得到好评。

1980年暑假,我们又扩大了调查范围,就婚姻问题、青年问题、老年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实际调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学有广阔的天地,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社会学系的信心。现在各项社会调查都在继续进行。

第四,我们还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劳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公安等实际部门的同志来给我们讲课,密切了同实际部门的关系,丰富我们关于社会情况的知识,扩大了眼界。


复旦分校社会学系师生欢迎费孝通教授来校讲学(1981年摄)

  第五,在社会学系筹建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外事活动,多次接待外国社会学家,请他们作学术报告,并相互交流经验。外国朋友对我们筹建社会学系十分关心,美国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大学等校的社会学家给我们寄来了图书资料。先后同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同行们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支持,增加了我们办好社会学系的信心和决心。

筹建社会学系,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取得社会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因此,我们社会学系在筹建过程中,积极发起成立上上海市社会学学会。

当年社会学系重建过程的大环境?

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的支持下,在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社会学会在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专程赶来作了重要讲话,成立会上宣读了论文及调查报告十余篇。会议选举了由21人组成的理事会。1981年12月上海市社会学会又召开了年会,进行学术讨论。自1982年开始,还建立了一个双月座谈会制度,讨论各种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海市社会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第一批会员共有140人,后又发展了70人,现为210人。他们都是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工作和劳动、公安、民政、青年、妇女等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社会学工作的同志,业务能力相当于大学讲师水平以上。在市社会学学会下,成立了青少年问题、社会福利和社会学教学研究会。婚姻、家庭研究会和老年问题研究会也于1982年成立。社会学会的会员分别参加各研究会,从事有关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

我们社会学系在筹建过程中,积极参加了学会和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我系教师在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我系教师参加学会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会的工作,而我系教师也通过学会及其研究会的活动创造了开展教学与社会调查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1983年6 月我从美国新哈芬寄回给《社会》(社会学杂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如何使用“社会学”名称的》一文的质疑”,一并收入。

为适应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急需,除了我们选编的《社会学文选》一书,1980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外。当时王爱珠正在南斯拉夫进修,为支持国内社会学的重建,与一友人合作翻译了曾在南斯拉夫作为大专院校教材的《社会学》(塞尔维亚文第十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1991年台湾水牛出版社以繁体字再版。这两本书对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同爱共辉》一书的主要内容:

  出身三重豪门(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的袁缉辉、王爱珠教授夫妇,1953年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结成伴侣。 《同爱共辉》一书是他们为纪念金婚,将半个世纪以来笔耕成果展示的书,献给母校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此书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涯和爱情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这一代知识份子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特殊经历和难忘岁月。袁缉辉、王爱珠教授他们长期从事经济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长期在“左”的思想路线下迷茫、挣扎、奋斗。书中有家族史专家、知名作家宋路霞女士为他们写的〈传略〉,也有他们自己的“心路回眸”,又在“学术撷英”中辑录了他们的论著,并有二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写的序和评介,作为“见证历史”。本书可作人们的励志读物,对于经济学、社会学、老年学的专业研究,亦有相当指导作用,是学术文化的一枝新蕾。

袁缉辉(又名李家晖)  

  • 主要经历

1953年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

1960年复旦大学讲师

1980年复旦大学副教授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教研室副主任

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文学院)、政治系主任、社会学系主任

1985年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退休

  •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

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上海市老龄问题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学术委员

王爱珠  

  • 主要经历

1953年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1960年复旦大学讲师

1980年复旦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室主任

1980-1982年南斯拉夫访问学者

1985年复旦大学教授、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退休

  • 社会兼职

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老龄科学中心学术委员

袁缉辉教授和王爱珠教授85岁高寿双庆。摄于2016年12月

王爱珠、袁缉辉伉俪均出生在羊年农历辛未年(公元1931年末--1932年初)人称"羊尾巴。农历丙申年年末,即2016年12月21日、2017年1月15日是他俩的85周岁高寿双庆。他们虽已都到了古稀之年,然而身体健康,生活也相当充实。作为当年袁缉辉老师的学生,本人仅以此文向袁老师和师母致以深深的生日祝福,衷心地祝他们俩长寿百年!

本文作者与当年的恩师袁缉辉教授合影。 摄于2016年12月。参见另文:回眸寻踪:感怀“复旦分校”以及首任社会学系主任袁缉辉

作者:原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81级学生,校学生会主席兼团委副书记。毕业后曾分别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和社会学系工作十数年,曾任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不惑之年赴美,获美国伊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社会学系研究生主任。主要从事全球化、城市社会学、青年问题等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