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著新介|朱国宏的《人地关系论》(1996年版)
《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朱国宏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著者:朱国宏
张序 (张薰华)
作者是一位青年人口学家。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
人口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人作为自然的人是生态环境的产物;作为社会的人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土地是环境的基础要素。人与环境的关系题表现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方面。土地不仅是生命系统的载体,而且是生命系统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土地上的沃土、净水、净气生长着植物; 植物饲养动物,特别是森林还保土、保水和净化空气,并荫护动物; 植物、动物的代谢物又经微生物分解,再化作春泥肥沃土地等等。人作为生物的人,作为自然的人,当然应该和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联系在一起。但是人又不是一般动物,而是社会的人。人本处于生态食物链金字塔顶部,也有自己的天敌(虎豹豺狼等),但人可以克服自己的天敌,以致使它们成为珍稀动物反而要加以保护。人口就这样不顾金字塔的法则,不断地膨胀自己。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人口增加往往伴随着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系统的支柱,这一直延伸到现代,以致水地不保,土壤退化。工业化以来,又严重污染土、水、大气,多样性的生物中,物种一种一种灭绝,生命难以生存。当今人口过度膨胀,使土地不胜负载,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终而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在公元元年仅5千多万,到1680年才达到1亿(即经历1680年才增加4千多万),此后开始爆发,到1933年就达到5亿(即经历253年就增加4亿)。再到1949年5.4亿(即经历16年又增加4千多万),到1995年已达12亿,近6年平均年净增1600万(即6年增加1亿),但是国土面积却相对少变(虽在历史上疆域有些变迁),人地关系特别人与耕地比率越来越小,耕地的土质越来越差,如不遏制人口递增势头,前景将不堪设想。
我们并不是悲观主义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着特异功能——智力。当着人类智力的发展结晶为科学,当着人口科学揭示人地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实践中协调人地关系,我们就可以乐观地看待未来。朱国宏博士这本书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从人口与环境协调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土地的内在联系。
张薰华
1995年4月12日
潘序(潘纪一)
来美作客倏已半年,顷接朱国宏来函,告知其博士毕业论文《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已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同意資助作为专著正式出版,嘱我作序。我是该论文的推荐者之一,作序既是朱国宏的请求,又是出版基金的要求,自当依例为之。
为获出版基金資助的著作作序,在我已是第三次,而这三次均应朱国宏之请。作为一名推荐者,推荐的著作能够连获通过,自是足堪快慰的事情; 而作为作者的朱国宏,以其而立之年的功力,能够不断推出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并在出版基金的评审中连中三元,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据我所知,该基金的评审颇为严格,除了两名专家的推荐外,书稿还须经过同行专家的匿名评审和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评审,每次评审的淘汰率相当高,获得资助的书籍必须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才能在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评审中脱颖而出。朱国宏的著作在出版基金的评审中屡次脱颖而出,殊甚不易,但并非幸致,在我看来,与他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索精神是分不开的。
朱国宏的治学态度和求索精神在他的大学时代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是任课老师,他是课代表。在协助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且思想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我认定他是做学问的"良驹”,所以,后来他要报考我的研究生,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在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让他参加由我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人口素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课题的研究。他以此领域为主攻研究方向,孜孜求索,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并在国内人口学界崭露头角。照理,在此基础上,他可以很容易地完成一篇四五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知难而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择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口质量问题,力求创新和突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最终写出了长达20余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高度好评。这篇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他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的第一部专著(《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月版)。
他这种知难而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中。1991年,他在职就读经济系张薰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选择主攻研究方向时,他曾征询我的意见。他说他对两个选题有兴趣,一是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另一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前者已有一定基础,深入研究会相对容易些,后者则是前人较少涉猎的难题。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这多少让我感到意外,因为舍易求难,对于他来说,边工作边学习,甘愿花费大量的劳动,在一片“下海”声中实在需要勇气。而他却义无反顾,苦心孤诣地钻研求索,最终完成了近3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努力再次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他的论文再次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致高度好评,被称为“一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他刻苦钻研的成果也再次得到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同行专家和评审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并获得出版资助。如今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
人地关系问题,说它是一个学术难题并不为过。姑且不论许多学科都有这方面的研究,单就经济学研究而言,在早年翻译珀金斯(D.Perkins)的《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一书时,我就深有体会。珀金斯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1368-1968年间的中国人地关系,并将它与中国的农业发展联系起来,探讨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他的杰出研究使这部著作成为经典之作,而他所探讨的人地关系仅限于1368-1968年间,所联系的社会经济因素也仅限于农业经济。朱国宏的企图更为宏大,不仅试图重现从古代直到今天的中国人地关系史,而且力图分析中国的人地关系与其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环境变化的关系。作这样种系统研究,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这一研究的时间跨度大、联系因素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又十分广泛,除经济学、人口学外,还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以及诸多边缘交叉学科,不仅如此,在多学科的研究中,正如他书中所说,由于学科隔阂等原因,诸多问题上还存在着各种混乱和错谬。对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没有扎实的基础,广阔的知识面、娴熟的分析技术,无疑是难以胜任的。事实上,对于朱国宏来说,这一研究过程也是十分艰苦的,他曾多次感叹研究中荆棘丛生,披荆斩棘实在辛苦。不过,在张薰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这是十分难能可貴的。虽然,可以想见,他的研究不可能穷尽人地关系问题的所有方面,但是,他的研究使得这一复杂的研究课题不再是一块空白,并形成了許多独特的创见,仅就这一点而言,其学术贡献已不在小了。作为他的硕士导师,我深为他的进步和他在攻博期间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
当然,十多年来,朱国宏专心向壁,致力于新兴的人口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远不止这些。他是我国人口学界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年轻学者之一,而新兴的人口科学又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默默辛勤地耕耘,使他在人口科学研究的許多方面都有建树。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经和我合著了《世界人口通论》(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 他在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领域里孜孜求索,形成一部填补空白的专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一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也是他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另一部著作; 此外,他在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人口与经济、文化、制度等的关系问题、中国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中国的教育经济问题等诸多领域,均有创新性的研究。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使他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学者,他的勤奋研究和广泛的研究成果,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使他在而立之年跻身于复旦大学副教授行列。
21世纪即将到来,作为“退居二线"的学者,看到跨世纪的学者群体在崛起,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这里祝愿朱国宏和他的同批人(cohort)为21世纪的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此为序。
潘纪一
作于美国宾州大学城
1995年3月1日
自序
拙稿《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经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获得出版资助。藉书稿即将付梓之机,在这里,本书研究有关的题内题外话,以为本书的研究背景,我想谈谈与同时也对有关人士表示我的谢忱。
题内话
本书的底稿系我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自然地,本书研究的选题也就与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相联系。而毕业论文研究之所以选择“人地关系”作为研究课题,则与我以往做过的研究有关。在我所做的研究中,有好几个课题涉及人地关系问题。譬如,在我和潘纪一教授合著《世界人口通论》一书时,就有一节专门讨论全球的人地关系问题; 又如,在我做过的有关“中国人口与现代化”的研究中,在讨论人口增长与发展现代化的关系时,同样涉及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 再如,在我大学毕业后所做的第一个课题"华侨人口的国际迁移研究”中,探讨中国人口之所以要迁移海外的动因问题时,也涉及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问题此外,在有关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中国人口发展趋势问题、中国人口变动后果问题等的研究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人地关系问题。
(关于选题、关于主题略)
关于本书
本书实际上是针对上述人地关系研究现状而设的。所谓系统研究,实际上是试图将历史研究和现代研究联系起来,将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统一起来,将描述研究和关系研究结合起来。这项研究业已完成,本书是否达到了上述企图,则有请读者诸君明鉴同时也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如前述,人地关系研究在最基本的概念问题上尚存在诸多歧见,所以,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本书研究的初衷和限定研究的范围在“导论”里,我讨论了所见过的种种有关人地关系内容的表述,并将人地关系这一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加以认识,亦即,区分为基本层次、中间层次和综合层次三者,并且指出,人地关系研究应由基本层次而中间层次而综合层次依次展开来深化其研究。这样的限定实际上使本书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最基本的人地比率变动研究到当今世界广为引人注目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所有方面。
当然,这种包含三个层次内容的人地关系概念,并非我的杜撰,而是经由对已有的人地关系思想的广泛考察基础上得出的。在第二章里,就是讨论我对人地关系思想史的考察。这一考察从古代到现代,举凡涉及人地关系的中外研究,均在讨论之列。其中还特别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考察过程中,我发现,人地关系问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不同研究里有不同的侧重方面,同时,从思想史角度看,其间又有传承、流变和发展。根据这些林林总总的研究,我归纳出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基本层次、中间层次和综合层次。
显然的是,逐一地对三个层次的每个侧面进行条分缕析是困难的。因而,在结构上,我试图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并研究这三个层次上中国人地关系问题。那就是,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历史上和现代的中国人地关系,这种讨论从最基本的资料分析开始,依次展开对人口、土地和人地关系的分析。在第五章中对中国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既探讨人口变化的原因,又探讨土地变化的原因,并区分为历史上和现代两个部分。
讨论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之后,在第六章里专门讨论人地关系变化的历史后果,这种历史后果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那就是经济后果、社会后果和环境后果。至于现代的后果,是在第七章中结合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努力来进行讨论的。除了后果的讨论,也讨论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限制和保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所应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在最后一章的结论里,我试图对全书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加以总结,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来总结。最后的最后,是对中国人地关系和现代化问题的总结性展望。
以上是与本书有关的题内之话
(题外话、致谢略)
朱国宏
1995年3月28日
于绿斋
目录
张序
潘序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使用及其界定
四、研究设计和框架安排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地关系研究: 理论回顾与评论
一、引言
二、人地关系研究的历史回顾(早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发轫,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人地关系思想,古典学派的人地关系思想,近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三、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及其理论问题(现代人地关系研究流变,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地关系观(对马尔萨斯人地关系观点的批判、关于资本主义的人地关系问题)
五、有关中国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及其演变
一、引言
二、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使用
三、历史人口(关于最早的人口数据,上计制度与东汉迄隋人口,唐至元的人口统计和人口数据,明清的人口统计和人口数据,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和人口数据,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四、土地变化(土地计量单位及测度。土地调查和登记,耕地面积: 古代,耕地面积: 近代,历史上的耕地面积变化)
五、人地比率与人地关系(人地比率的历史变化,人地关系的演变)
六、小结
第四章 现代人地关系: 态势、格局和评价
一、引言
二、资料的来源和性质(人口和人口普查,土地和土地调查)
三、现代人地关系变动(人口增长,土地变化,人地比率和人地关系)
四、人地关系的地区格局(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地区格局,现代人地关系的地区格局)
五、人地关系的变动趋势(人口增长态势和人口预测,耕地减少趋势,耕地增加潜力: 宜农荒地的开发,人地比率的变化趋势)
六、中国人地关系的评价(食物供应与人地关系、土地质量与人地关系,播种面积、复种指数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异质性、历史性和现代性,人地关系的比较问题)
七、小结
第五章 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一、引言
二、稳定人口和人口循环: 历史形成(缓慢增长的机制: 稳定人口,波动增长的机制: 人口循环)
三、变速人口与人口转变: 现代原因(中国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决定因素)
四、土地变化: 历史上耕地增减的成因(耕地增加: 垦荒和屯田,耕地减少: 荒弃和流失,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五、土地变化: 现代耕地增减的成因(耕地增加: 最后的边界,耕地减少: 流失、沙化和占用,耕地递减与人口剧增)
六、小结
第六章 人地关系变化的历史后果
一、引言
二、人地关系变化的经济后果(人口压力下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农业国的工业化,土地分配制度)
三、人地关系变化的社会后果(维生经济下的农业社会,社会变迁与社会动乱,迁移和城市化)
四、人地关系变化的环境后果(人口压力下的环境破坏,历史上的环境恶化,环境后果与环境保护)
五、小结
第七章 人地关系与中国的现代化
一、引言
二、人口压力下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土地制度改革,改造传统农业,工业化与二元经济,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口结构变动与生育率下降的后果、土地质量退化与土壤污染,环境破坏与生态退化)
四、人地关系与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长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限制,保证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战略,实现持续发展的人地对策)
五、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人地关系: 概念上的层次性和理论上的系统性
二、基本层次: 人地比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历史成因(资料来源和使用,中国人地比率变化及其历史阶段性,人地比率变化的成因)
三、中间层次: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历史上的人地比率变动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现代人地比率变动及趋势,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远景预测)四、综合层次: 人地关系系统的演进机制(经济发展的制约机制,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演进机制及意义)
五、现代化与人地关系: 问题与展望(人地关系前景展望、人地关系问题、实现持续发展的人地对策)
各章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朱国宏,男,1963年生,福建省平和县长乐乡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和经济学系教授、博导,先后在人口所、社会学系、经济学系任教。并曾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曾任中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世界人口通论》(和潘纪一合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抉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主编)、《人地关系论》、《经济学视野里的社会现象》(和李志青合著)、《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和桂勇合著)、《朱国宏学术随想》等。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