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华县一个农民从河南接回了儿子的尸骨!

邮箱:3125136050@qq.com


携 子 回 家
作者 秦获幸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全国人民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当中。家中有儿子在外当兵的,父母期盼他们凯旋而归;有丈夫在外吃粮的,妻子望眼欲穿,渴望夫妻能早日团圆……进入十月以后,国民政府行文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兵役部门和各乡、保、甲等基层组织,配合清查各村有在抗战中阵亡和失踪者名单。在当时文化落后,文盲率高,政令松弛,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下,华县十三个乡,仅有九个乡及时上报。即便如此,上报过的九个乡还有漏报者,赤水乡、瓜坡乡、令公乡、岭南乡四个乡延期未报。

华县抗日牺牲官兵名录 自华州史话

上报过的石孟乡第五保秦家村青年秦念会和同一保马家自然村的马闷娃,经过核实,两人都牺牲在河南省的渑池县。秦念会是一等兵,隶属于新二师,马闷娃是一等兵,隶属于十七军。阵亡人员家属被告知,国民政府在渑池县建有烈士陵园,有家属愿意搬回骨殖者,政府可提供方便。
秦念会的父母得知儿子阵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其母大哭一场,哀嚎再也见不到亲儿子了。他们请来村里的老先生,为儿子写了神位和神重。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神位和神重。这两个东西都是木制品,形同半圆形的纪念碑,下有底座,长一尺有余。材质在当年农村多为柏木。都是做棺材的下脚料,很普及。
神位上部半圆处上写,供奉秦府君讳(这个讳字要小)念会之神位背面书写本人的生卒年月和生平记录。神位的作用是供本家后代孝子贤孙把它放在历代先祖的神位中间,每逢佳节或本家族有丧事时放在灵前祭拜。
神重书写跟神位不同。那是在顶部写,民国故秦府君讳念会之神重,背面书写本人的生平事迹,生卒年月。是一个简易的墓志铭。神重是在进行葬礼时,由孝子抱着,下葬时放置在棺材的脚头(小头)。
有了这些,就算完成了祭奠儿子的第一步,也让亲邻知道了本户有了丧事。下一步就是准备到渑池县去搬回儿子的骨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地有渭河水患,许多人文地貌变化巨大,数代人对上几代老人的名讳早已失传。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就以人们的习惯称谓,来替代主要人物。如秦念会的父亲,不知其名,就称作念会塔大。这个塔不是别字,是方言的真实读音。是他大的意思。如果读他大,他妈、他哥、他嫂子的标准音,就显得滑稽可笑。

秦家村远景 雷梅摄

念会塔大去河南前,来到马家村马闷娃家里,商量一同去渑池。可惜,马闷娃家不可能有人去,只好放弃。念会塔大从村南大约十里地的莲花寺火车站踏上了东去河南的列车。他在渑池车站下车后,寻访有关部门,找到了烈士陵园。陵园里安息着数百名从全国各地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铁血男儿。军人的天职就是扛枪上战场,流血牺牲保家园。在渑池境内,这些军人为了抵抗倭寇,献出了宝贵生命。据史料统计,日军在渑池入境后,对渑池军民烧杀抢掠,给渑池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日军共打死打伤老百姓860多人,部队官兵900多人。为了纪念这些阵亡的将士,政府在丁村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安葬了数百名烈士。
念会塔大在当地好心人的协助下,在烈士陵园里找到了儿子和马闷娃的陵墓,并给两个人都烧了纸钱上了香。随后完成了处理遗体的全部工作。经过精心处理,逝者的骨殖被棉粗布包裹得紧紧的,外边再用夏季挂在门框上防蚊防蝇的竹簾子捆得严严实实,长短也不过五尺。儿子,终于可以跟着父亲回老家了。

华县抗日牺牲官兵名录 自华州史话

在华县,人们把抱婴幼儿都是说携娃,很少说抱娃。当年父母抱着小小的儿子念会,从在怀里吃奶,到呀呀学语,站立走路……一直到跟着村里人到兰州学相公,后来,不知道咋样当了兵,又到了河南……唉!今天,父亲又得携着儿子回老家了!这个中年汉子,携着,抱着,这三十多斤重儿子的背殖,从河南省渑池县火车站踏上了回陕西的列车。
念会塔大上了车,不去座位上,而是把儿子的包装靠在两节车厢接连的地方,他也靠着那帆布,一手揽住竹簾包装。他心里在说,在火车上不敢被铁路警察查出来这是包的我儿子。他总想在车上是不能拉死人的,千万不能叫人知道了,那是太臊气的。他一路寻思着,不觉火车很快就到了莲花寺车站。念会塔大抱着儿子的骨殖包装下了车,心里轻松了许多。
念会塔大把娃携回华县,就是为了让娃能在生养他的地方入土为安,让娃知道他的血没有白流,让娃欣慰的看到,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