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气体!从哪里来的呢?放射科医生应该有所了解。

01

病例一

男性,24 岁,无明显诱因突感胸闷气喘,无外伤史。
CT 胸部平扫示:双侧颈根部、双侧锁骨上区、双侧腋下皮下软组织内和纵隔、气管鞘旁弥漫性积气;双侧胸腔内少量游离性气体。

02

病例二

男性,21 岁,在校大学生,体育课运动后,胸闷不适就诊
CT 胸部平扫示:双侧颈根部皮下软组织内和纵隔、气管鞘旁积气。

03

病例三

男性,17 岁,午睡时突发胸闷难受急诊入院
CT 胸部平扫示:双侧颈根部气管旁和前纵隔内、气管鞘旁弥漫性积气。

04

病例四

男性,23 岁,渐感胸痛、头晕,加重一天急诊入院
CT 颈椎间盘扫描:双侧颈根部、颈椎体前缘肌间隙内积气。
胸部 CT 扫描:双侧颈根部、双侧锁骨上区、双侧腋下皮下软组织内和纵隔、气管鞘旁弥漫性积气。

概述

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SPM)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好发于青少年, 由非外伤、纵隔产气菌感染及纵隔邻近脏器损伤贯通导致的纵隔内积气。青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起病急,表现复杂,易延误诊治

解剖学基础

正常人体纵隔内存在一系列间隙,包括胸骨后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主动脉-左肺动脉窗、隆突上下间隙及膈脚后间隙等,这些间隙内出现气体积聚即为纵隔气肿。
颈深筋膜中层的解剖学特点是薄而疏松,在气管前方形成气管前筋膜,在甲状腺前方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囊,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各种筋膜、包膜与鞘形成一些间隙,是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纵隔的潜在间隙互相联通,纵隔内食管、气管周围间隙与颈部食管、气管周围的潜在间隙相续。向下通过食管裂口主动脉及肺的胸肋三角与腹腔结缔组织及间隙相连

病因及形成机制

纵隔气肿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外界气体进入纵隔区域。目前主要公认学说,Macklin 学说认为是由于其他诱发因素 ( 如剧烈运动、大气压突然变化) 导致肺泡内压升高、肺泡破裂,肺泡内的空气剥离血管鞘到达肺门部而形成纵隔气肿。
大部分纵隔气肿是有纵隔气肿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食管或气管破裂胸部术后及其他原因明确原因的,仅一小部分无明显原因。相关文献报道 5 例纵隔气肿为支气管异物吸入后剧烈咳嗽,引起肺大泡破裂,气体沿血管周间隙进入纵隔
此外,甲型流行性感冒、甲型 H7N9 病毒性肺炎、皮肌炎等也可诱发纵隔气肿
SPM 临床少见,以男性居多,其发病与吸烟或环境因素无相关性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与呼吸困难,其次是颈部症状(疼痛、声嘶、吞咽困难);最常见的体征是皮下气肿,多发于颈部,其次是胸部。颈面部肿胀和 Hamman’s 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X 线及 CT 主要表现:
纵隔增宽,纵隔内透亮隙及纵隔周边透亮线影。纵隔旁可见受推移的线条状纵隔胸膜影,有时积气阴影可勾勒出纵隔及纵隔血管、气管、食管的形态,正位片气肿在上纵隔较显著。随着纵隔气体的增多,透亮线常延伸至颈部;
纵隔气肿向下扩散至心脏与膈肌之间,使两侧横膈与纵隔呈连续充气状,称隔连续征。MSCT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且组织不重叠,因此对纵隔气肿的诊断更准确、敏感;
MSCT 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在各个纵隔潜在腔隙积气的检出方面具有优势,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 MPR 图像,更直观清晰地显示了纵隔内血管、气管、食管周围气体密度影,及受推移的胸膜冠状面成像清晰显示纵隔两侧推移的胸膜。

预后及治疗

综上所述,自发性纵隔气肿并不常见,临床工作中需警惕首发症状为胸闷气急伴胸骨后或颈部不适的青壮年患者,及早行肺部 CT 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本病呈良性疾病经过,经保守治疗后多可自行吸收,临床上有一定的复发率,多和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有关,尤其是支气管哮喘患者

作者 | 影像super超

内容策划 | 小雪球、彭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