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黄金交易业务转型之路何在?

“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这句一时席卷财经圈的金句,出自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口中。
6月中旬的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系统表达了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看法,坦言前期发生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案例,往往存在大量个人投资者参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金融衍生品“非常不适合个人投资理财……无异于变相赌博,损失的结果早已注定。”
黄金市场从业者,对于郭树清“点名”黄金,应该不会有多少惊诧的反应。
事实上,自2020年11月起,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全面铺开了黄金交易类业务的清理乃至退出工作,除了客户服务问题的重灾区——TD延期合约等代理贵金属交易业务外,银行自营的账户金、纸黄金业务,也普遍暂停了新开户。
以个人黄金交易业务风向标——工商银行为例,其公告中暂停新客户开户的业务,就包括了“各渠道(包括柜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工银e投资)个人账户黄金、账户白银业务……暂停受理我行各渠道新开代理个人客户贵金属竞价交易业务申请”。
在停止引入增量的同时,根据笔者对个人客户的了解,商业银行还采用了调高保证金、调高手续费/点差、调整风险度标准,乃至直接电话沟通等方式,逐步清理贵金属个人交易业务的存量客户。
影响显现

商业银行的个人交易业务清理,对黄金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上海黄金交易所2020年10月和今年5月的《月度市场报告》,是我们初步评估新政影响的理想切入点,一个是2020年政策“严冬”之前最后的完整交易月,一个是目前最新的交易月。行情上,2020年10月的窄幅横盘振荡,也使该月交易处于2020年全年低量,与这一“波动区间下限”的对比,相对更能反映出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从两份月度报告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第一,相较黄金,新的监管动作对白银品种产生了更明显的影响。
2021年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品种总交易量约2861吨,较比较期(2020年10月)的2305吨水平有所增长,原因是黄金T+D延期品种交易量走低的同时,机构客户询价黄金交易明显增长。白银品种的交易则萎缩明显,从比较期的25.6万吨,腰斩至5月的12.4万吨。
第二,相较自营,新的监管动作对代理业务产生了更明显的冲击。
比较期内,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品种自营交易量1804吨,代理交易量约500吨,自营代理比为3.6;白银品种自营交易量7.5万吨,代理交易量约18.2万吨,自营代理比为0.41。而到了2021年5月,黄金、白银品种交易量的自营代理比,则分别变化为6.1和0.56。
第三,新的监管动作对黄金、白银交易集中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比较期内,上海黄金交易所前10大会员席位占黄金、白银全市场交易量的比重,分别为56.3%、84.1%;而到了2021年5月,黄金交易集中度上升至59.7%,白银品种交易集中度则下降至72.5%。浦发银行、平安银行这两大席位更是从白银交易十强榜单中消失。
这三大变化,有着共同的驱动因素,那就是个人交易者的大规模“离场”,白银品种,特别是白银T+D延期合约,作为上海黄金交易所此前个人交易者最“扎堆”、散户特征最明显的品种,也理所当然在退潮中受到最显著的影响。
变局到来

2020年10月起,笔者已经听闻了圈内叫停T+D开户的“风声”,当时烈火烹油般的个人黄金业务从业者们,普遍抱有侥幸心态,预期在来年春节或五一,“风声”过后,相关业务将低调松绑,然而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开年以来不断加码的业务清理动作,以及更重要的,监管层“点名批评”的明确表态,显而易见,个人黄金交易业务,面临的绝不会是一般意义上的阶段性波折,而将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证伪。
监管层面这种明确的,也是决然的态度,是金融体系功能定位变化的一种自然映射。
动辄两位数收益率的P2P、动动手指就到账的现金贷、能够一夜暴富的杠杆类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工具本身,无疑切实戳中了个人投资者的“需求”痛点,但是“需求”永远存在,绝不是产品或者业务模式合法性的依据,正如我们不可能因为黄赌毒需求的存在,将相关“产业”视为合理,乃至寄予共情。
从清理P2P、现金贷,到对杠杆类金融衍生品“非常不适合个人投资理财”的明确定性,都贯彻着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核心原则,对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划下了“低风险”这条明确的边界线,或许在界限之内的合规金融产品,对于躁动的投机欲望而言,只有隔靴挠痒的功效,但在公众和社会的普遍利益面前,这只是无足轻重的遗憾。
在这种中国金融体系的“大变局”中,个人黄金交易业务的转型,是不可抗拒的必由之路,从业者切不可流连于过去的“辉煌”战绩。
如何转型?转型之路何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齐全的牌照使其具有相当腾挪余地,个人交易类业务叫停后,实物金和黄金租赁等机构业务的适当发力,可以相当程度上弥补营收与利润缺口。
而对更分散、从业人数也更多的个人黄金投资居间机构而言,转型之路则需要更为精细的把握,结合个人思考和对该类业务头部企业的了解,笔者认为,个人黄金业务居间机构,根据自身能力禀赋,有两条可行的转型路线。
其一,具备较强中后台分析交易团队的企业,可以向财商教育、私募基金等方向转型。
其二,具备较强前端销售、获客能力的企业,则可以向基金、证券、期货、保险等合规金融产品的综合居间渠道转型。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以上何种转型路径,都需要企业经营者“调低”预期,从风口浪尖“大进大出”割韭菜,转而习惯放缓脚步,赚“慢钱”,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个人黄金交易业务转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运营能否适应这种必然到来的风格切换。
总而言之,转型已经是一场无可避免的大考,笔者乐观地相信,星光不问赶路人,在黄金个人交易业务发展历程中,不断摸爬滚打出来的奋斗者们,也一定会交出一份转型的理想答卷。
(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沛)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风险自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