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注道德经:曲则全第二十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疏义】曲则全第二十二
第二十章讲,有道之人异于众人,而贵求食于母。第二十一章讲,“道”这个万物之母是什么样子,以及“道”如何孕育和造化万物。本章则具体讲圣人如何“求食于母”,即有道之人如何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
市面上对本章内容和上善若水第八的解读,几乎都是降格到人伦琐碎的层面进行阐发,说本章是讲圣人的处世哲学,然后把“曲则全”解读成委曲求全,然后沿着“委屈、自谦、吃亏、忍辱、谦让、不争”等等一路发散下去,居然也解释得头头是道。
徐大椿在《道德经注·序言》中第一句话就说:“道德经,非谈道德之书也。”道德经这本书,并不是谈论世俗所谓“道德品格”之类的书。上一章节还在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如果紧接着就讲人伦琐碎的事情,从文意上来看也是不连贯的。
徐大椿对本章内容的注解,是仅仅从字面的意思进行阐发,既没有升格到道的层面,也没有降格到世人的处世哲学层面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道德经的本意。
曲则全【能曲而后能全】
枉则直【能枉而后能直】
洼则盈【能洼而后能盈】
敝则新【能敝而后能新】
能弯曲一己之身,而后才能保全大道;能以人道为枉,而后才能以天道为直;能让人道低陷,而后才能让天道充盈;能长守大道之古旧,而后才能一直保持万象更新。
少则得,多则惑【此又一义,少则约而易守,多则乱而生疑】
这句话也跟上文一样的意思,是说少则简约而容易持守,多则混乱而让人产生众多疑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少之至也,愈少则愈精,而天下所不能外,故为天下式】
一,指少到极致。越少就说明越精粹,于是天下的事物都不能出离其外,因此“抱一”可以作为统御天下万事万物的范式。
不自见,故明【其智愈周】
不自是,故彰【其德愈显】
不自伐,故有功【其功愈著】
不自矜,故长【其德愈久】
圣人如此行事,其智谋就会越周全而显明,其德行就会越彰显,其功劳就会越卓著,其德养天下就会越长久。
【注释】①后面第二十四章还会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zhāng),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前后文的表述方式相反,但意思是一样的。
夫惟不争【不争,即上文四者之事】
不争,就是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故天下莫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不争,即能曲也,莫与争则全矣,举曲则以下四者皆在其中矣】
不争,就是“能曲”的意思。天下莫与之争,则圣人得以全道。抓住“曲”这个关键,则纲举目张,以下四个方面都能在其中实现了。
【注释】①举:提起,指抓住事物的关键。
②此处有的版本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诚全而归之【能如此,真能全得其益,而毫无所损也】
能按上述这样做,就一定能完全得其益处,而丝毫不会受损。
【道德经原文】曲则全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能弯曲己身,才能保全大道;以人道为枉,才能以天道为直;能让人道低陷,才能让天道充盈;能长守大道之古旧,才能一直保持万象更新。减少施行人道,才能得天道之大德;多行纷繁的人道,就会让天下人迷惑。因此,圣人抱道守一,并以此教化天下。圣人不表现人道,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天道;不自夸自满,所以能功成事遂;不居功自恃,所以天下能长治久安。圣人以天道治世,而不与天争权、争功,所以天下的功业都大不过圣人之功。上古所谓“曲则全”的道理,岂会是虚言呢?这才是周全的治世之法,能让天下重返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