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外商角逐的商埠地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竞相角逐,其侵略势力由我国东南向东北扩张,由沿海向内陆发展。1861年,中、英、法《天津和约》签订后,营口被迫开港,外国商品开始流入沈阳。1906年,根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上海签订的《中美通商行船续约》和《中日通商行船续约》,奉天当局设立商埠地,宣布“自行开埠”。奉天商埠地,东起今青年大街,西至和平大街,南至十四纬路,北到皇寺路南,方圆21.4平方公里。
在商埠地,设有商埠局和商埠警察局,管理地方行政和社会治安。埠内的土地,由奉天当局出资收买,以备外商租用,购地完成于1908年。不久,“各国商民,争相租用”,到商埠地来开厂设店,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据有关材料统计,商埠地先后创办各种企业192家,其中中国人经营的只有26家,多是饮食、服装及娛乐场所等;外国人经营的却有166家,多是大商店、洋行及金融业。为方便交通,商埠地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开辟经路24条,纬路37条,还辟有八卦路等64条。商埠地中,设有外国人居留地。日、美、英、法、德等国领事馆,也都集中在这里。
据《沈阳县志》记载,1916年时“埠地势当冲衢,日臻繁荣,轶冠群邑,莫之与京”。可见,那时商埠地已初具规模。但商埠地真正繁荣起来,还是1920年以后的事,特别是1922年张作霖扩建兵工厂以后,外商发展更加迅速。这个兵工厂所需的五金机械及建筑材料,50%来自英、美、德各国,30%来自日本,国货只占20%。外国商品涌进沈阳,垄断了东北市场。如烟草业几乎全被英美烟草公司所操纵;石油销售也被美孚、德士古和亚细亚三大油行所控制;汽车工业被美国福特公司占据;皮毛业中犹太人的势力最强;在金融业中英、美、法的势力也异常活跃,如英国汇丰银行从1921~1931年,每年获得纯利均高达70万至110万元。
沈阳的商埠地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但开埠后,使沈阳民族工商业在竞争中也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也随之趋向近代化。然而,外商在不平等的开埠条约的庇护下,不承担纳税义务,所以“同在一埠经商,中商则负担重,外商则负担轻,外商逾发达,中商逾退步”,甚至在竞争中倒闭。这种发展趋势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半殖民地化。
作者:李成林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