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 教学点滴
每一个单元结束,我要求自己必须要有一点教学反思。
这种教学反思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正如上一次的教学反思。
虽然平时每天在上完一节课是马上语音速记,把一节课的感受与遗憾马上记录下来,但是那些记录总规零碎。
上一周刚好上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与米)这一单元,这是孩子们在小学中第一次接触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每当遇到这样的第一次教学,自己就会特别谨慎,教案也是一再打磨,因为第一次的教学是直接影响孩子们以后的学习的。
02
在长度单位这一个单元,我自己思考最多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与1米的长度观念。
我们知道,成人看到一张桌子怎么马上去判断一张桌子的长有多少,是根据头脑中的1米的长度单位的,先是1米多长,再是1米1米的累加与估计。
当然这1米的长度在我们脑海中可以是一脚步长,也可以一个小的怀抱。这样类似的一脚步长、一个小怀抱这样1米的长度观念在我们成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孩子头脑中类似这样1米的长度观念怎么建立呢。
03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也不是很专业,只是自己在帮助孩子建立1米表象过程的一些记录。
1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始于课前
——米尺制作
在厘米上完之后,刚好是周末,我就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个数学实践作业:剪出100个1厘米的小纸条,然后用这100条小纸条拼成1米长的长纸条。
这个实践活动,灵感来自于书本的例题,书本中是用100根小棒拼成1米长的长木条。
在孩子们亲手制作米尺的过程中,其实孩子们对于这3点是感受很深刻的。
一个是1米=100厘米,米与厘米的单位转化一目了然,而且是自己用手一个一个拼出来的,印象肯定深刻,上课中孩子们对于它们的转化关系也是脱口而出的。
二是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我们下图孩子们怎么拿做好的米尺的,是张开怀抱,这样孩子就明显感受到了:哦,原来1米长是这么长。这是的感受是很具体的,就在眼前。
看这样就是1米了
三是又回顾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每剪一次就是回顾一次1厘米有多长,剪100次就回顾了100次。
最后剪完之后,其实1米的长度与1厘米的长度对比是很明显的,1厘米那么一点点,而1米有那么长。这样一对比,类似填写单位的题目错误率就会少很多。
1米长度观念的深化是在课堂
——对话交流
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实践作业之后,实际上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孩子就可以根据这些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再一次把看起来具体直观的长度观念抽象化。完成一次具体与抽象的沟通。
在这里课堂交流方面对话,我就不展开了。(其实这一段我已经放在讯飞语记了)
1米长度观念的巩固是在课后
——户外测量
经历了制作米尺,和一节课的课堂交流,紧接着就需要开展户外实地测量了,这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一节课了。带孩子去户外测量,有几个好处。
第一,孩子们兴致高,每一样物体长度的测量专注度很高,想象不到居然没有纪律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很专注,没有孩子跑到草坪里抓小虫子。
第二,素材超级多啊,其实我们在教室里已经开展过了类似的活动,但是毕竟教室里面素材有限,外面就不一样了,我们先到了操场,然后来到落满银杏叶的道路上,最后来到初中部教学楼下面。最后回来的路上,孩子们跟我说,丁老师,我测量了10样东西呢。我说测量了10样东西的请举手,小手举得如雨后春笋。
第三,把孩子们放到户外,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测量,因为场地够大,为了让孩子们测量得更加充分,我还额外布置周末回家继续测量:带着米尺测量,走到哪里量到哪里。
户外测量,对于1米长度观念测量的最大作用就是多维度刺激。眼前那么多可以测量的东西,每测量一次,就是在头脑中巩固一次1米的长度观念。
写完之后,还是觉得粗浅啊。没办法,水平有限。
这算是我对长度这一单元一个主题记录吧。
写这样教学地点,只愿自己多多关注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