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者的一种基础能力:承认自己不知道
「服务处理信息和知识的知识工作者,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同化(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能加速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效率倍增。但面对新领域的时候,总是试图将新知识进行同化却意味着陷阱,因为新领域与你的老知识可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即便他们用了同样的名字和术语。
在知识管理咨询中,遇到过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虽然都叫“知识管理”这个词,但做企业整体知识管理的人与做呼叫中心知识管理、运维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虽然都在说“知识管理”实际上他们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他们的推动和实施方法也差别很大。但许多人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时却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已然“了解”,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发现问题多多。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类似于在解决问题时,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直觉不用深入思考就可以搞定,但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没有人会有相应的直觉,必须平心静气的从头开始分析、推理和判断。参考阅读:【深度】聪明人为什么会办傻事?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能够分清楚哪些知识需要同化,哪些需要从头开始构建,只有明确区分这些区别,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效学习。
最爽的学习体验是什么样的?
老师讲的或者书上说的正是之前你已经有思考过,但没有思考清楚的,老师或者书里将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明白了,跟你想的还差不多。这个时候大部分都会“心有戚戚”,甚至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赶脚!
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人们都希望能跟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场景、原理联系起来。晚上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总爱说这个演员像咱们村(咱们楼)的那谁。
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普通人也有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有效的。例如医生,95%以上的熟悉病例都采用最匹配策略(best-fit strategy)解决,当看到普通的病例时,他的头脑里迅速找到之前自己诊断过的大量类似病例,并迅速给出对策,这些对策大部分时候也是有效的(知道为什么许多医生只看5分钟就开单子了吧!)
但要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上面的策略就不一定靠谱了。
之所以被称作“新知识”,根本原因是你对这个领域没有或者很少积累,你没有大量的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甚至这个领域是什么、涵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一个错误的方法是“生硬”的将新领域的知识与自己的旧经验关联,生出“这个我知道”的感慨。
心理学家Carey在1978年曾经做过实验:幼儿园小朋友是如何学习一种新颜色的,在他的实验中是橄榄色(Oliver)。他要求小朋友们去区分新颜色与原来他们知道的颜色的关系,发现了2类小朋友:
第1类小朋友直接将橄榄色与绿色联系,觉得他们很类似,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将橄榄色等同于绿色。
第2类小朋友则确认这个颜色是他们之前没见过的一种颜色,他们也不知道名字,属于“新的颜色、新的名字”,当然这些小朋友们不知道叫什么。
第1类小朋友的学习方式属于直接同化,将新颜色与自己知道的颜色关联甚至等同;而第2类小朋友的方式是一种新知识构建,承认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
后续的观察结果表明,习惯于知识构建的第2类小朋友的学习更有效率,掌握知识更牢固。
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当你要学习真正新的知识时,一定要抛去先入为主的概念,要承认新知识可能远在你之前的认知之外,先停下你试图找跟你熟悉事物关联的欲望,承认他的复杂性并能重新构建知识。
许多时候,即便是一个名字和概念,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其本质和内涵也不同。如果你的脑袋里全是“这个我知道”,无疑就关上了真正学习的大门!
医生在诊断上也是,真正高水平的医生知道哪些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给出药方,而哪些是真正复杂的病例需要从每个细节开始研究并生成对策。